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现代人越来越讲究生活的仪式感。《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中说:“仪式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无疑,新年是最有仪式感的事情。许知远在《经济观察报》主笔时的某年新年发刊词说,新年给人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梦想人生从头开始。
从南方周末那句脍炙人口的新年祝词“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开始,各界都意识到新年贺词的重要性,可能当年的流行语就来自某个新年贺词,比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比如“撸起袖子加油干”,比如“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不过多少人的新年愿望是完成去年想要完成的前年许下的大前年的梦想。
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证明,我们的大脑来自几千万年前的爬虫,上下5千年的进化不过是增加了点大脑灰质,但生存的环境,处理的信息以几何级数的增长。既然选择太多,不如不选择,毕竟选择也是需要用到脑力的,更何况在漫长的人生中都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不充分的信息用不理性的大脑作出。难怪庄子说,以有涯求无涯,殆矣。
人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世界是为我而设的,总喜欢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离地面,总想翻到山的那一面看看是什么。那时候日子过得慢,我们都以为人生还有很久,30岁遥不可及,可以毫无顾忌的说,早着呢,过几年再说。还是张爱玲看的通透,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缝间的事。
以前恐惧30岁的来临,仿佛30岁就是个什么节点。美国摩根家族的一个继承人更是说到做到,吃喝玩乐十几年,一到30岁后就自杀。后来发现,所谓时间,所谓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相比唯物主义,唯心更能抚慰人心。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现代科学也发现,人的感受,不过是大脑在某个部位受到的刺激。这样看来,《楚门的世界》不一定只是电影,黑客帝国传递的可能不是个幻想。
转眼已经离而立之年很久了,古人说的不惑之年来临,感到困惑的事情却越来越多。世界变化太大,快到三年就可以是一个世代。据统计学家说,人生曲线在40岁到50岁之间是最低谷的。上有老下有小,微信上很多“人到中年不如狗”催人焦虑文,身边有人为逆反期的小孩忧愁,有人为重病的家人担忧,有人为日渐稀疏的头发和江河日下的身体叹息。昔日同排齐驱的伙伴已经绝尘而去,往日每周一歌的同学渐渐疏离,过往埋下的雷逐渐爆发。
就如《东邪西毒》中的欧阳锋所说,这四十多年来,总有些事你是不愿再提,或是有些人你不想再见,有的人曾经对不起你。不过"醉生梦死"酒只有在电影里,米兰昆德拉说过,人生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没有彩排,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可能都是同一个人,不同时刻的选择。
胡适39岁的时候被迫就任驻美大使,自嘲:略有几茎白发,心情已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随着年华老去,即使容颜、才华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无足以取而代之的东西,只能靠它拼命向前。好比打开冰箱,只能用里面剩余的食材。哪怕冰箱里只有苹果、洋葱、肉桂和梅干,能烹调出随意又不失巧妙的菜肴,就要感恩戴德了。村上春树的感慨中年更为体味深切。
用句流行的话语,自己点的外卖,含着泪也要吃下去。或许人生快乐的的要素就是如此,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有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有智慧分别两者的区别。
2014年以来,每年看一遍《把时间当作朋友》,开始践行,学习双拼,写作、笔记~~,日积月累的拓展自己的边界,目前已经写了17万字,在国家报刊发表实务论文28篇,散文4篇,打赢一场消费者权益官司,在报刊开设专栏,跨行考城乡规划师。
恍然中发现很多道理其实小学时候就知道,应了古人的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更进一步,知行本是一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功不唐捐,人往往高估一年能完成的事情,却低估三年能完成的事情。2020,希望继续放慢自己的脚步,结硬寨打呆仗,不再追求数量,重新翻翻能带来改变的书,看到更大的世界,发现更多的可能。
2020年的元旦在周三,少了点过节的氛围,但年终盘点不能少,仪式感不能少,登高怀远不能少。我们都是拉磨的驴,追求眼前永远得不到的胡萝卜。
镇海楼登高怀远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谁知五柳孤松客,曾在三坊七巷居。
登楼望远
三坊七巷
世界不是线性发展,极端不可知的事物有可能主导人生。
2020,遇见正面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