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成果

百科   2025-01-14 20:16   湖北  

姜宁董浩然于海龙李巧珍王琳玲谭琦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403)

摘 要 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农业领域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然而,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面临着诸多难点痛点问题的困扰。为了解决食用菌产业难点痛点问题,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我国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近年来,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一线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并应用了食用菌全产业链2个,培育出彰显地域特质的新品种14个,开发出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技术9个,研制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新产品6个。以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成果必将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走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食用菌;“十四五”;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同建设,是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设有6个功能研究室,分别为遗传改良研究室、栽培与基质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机械化研究室、加工研究室以及产业经济研究室。共有岗位科学家23人,综合试验站22个,遍布全国20个省(区、市)。近年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试验站长和体系成员积极走入生产一线,主动走进万家企业,解决难点痛点问题,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我国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走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进程。在产业体系和一线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培育出了彰显地域特质的新品种,开发出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技术,研制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新产品。为了展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所取得的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下简称“三新”)建设成就,让政府、企业和公众深入了解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在产业新的发展阶段快速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一线生产力,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于2024年10月9—1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举办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三新”交流会,会上发布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有代表性的新成果——2个全产业链,14个新品种,9个新技术,6个新产品。

1 食用菌全产业链

1.1 香菇全产业链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香菇全产业链研究由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10个岗位、16个综合试验站共同完成。研究包括香菇菌种资源挖掘利用,我国香菇种质资源多样性解析,香菇子实体表型精准鉴定,不同生产需求的香菇系列新品种选育,香菇集约化生产适用新型基质配方开发,香菇新型基质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开发,香菇液体菌种规模化稳定应用技术开发,香菇菌棒集约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香菇菌棒柔性脱袋技术与装备开发,香菇设施立体栽培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开发,香菇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香菇集约化生产模式构建以及香菇系列产品开发等环节。以“集中专业制棒,农户分散出菇”模式为主要载体,联合农业科研单位及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生产基地,实现模式生产全链条覆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黑木耳全产业链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黑木耳全产业链研究由体系6个岗位、14个综合试验站共同完成。研究包括黑木耳栽培种质资源与野生菌驯化,黑木耳新品种选育,黑木耳新型基质研制,黑木耳集中制包技术模式和配套设施研发,黑木耳菌棒高效一体化制备技术与装备研发,黑木耳设施和装备创新,出耳环境监测设备研发,出耳环境调控设备研发,黑木耳发菌期及出耳期虫害防控技术开发,黑木耳营养成分分析,黑木耳生物活性研究,黑木耳生物活性产品开发等环节。以“集中专业制包,农户分散出菇”模式为主要载体,在主产区综合试验站和龙头企业进行研发及示范,提高了黑木耳菌包整体质量、黑木耳菌丝活性和抗性,奠定了高质量出耳的物质基础,显著提升了出耳管理的精准程度、生产稳定性、单产水平及产品质量。

2 食用菌新品种

2.1 香菇系列新品种

由香菇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3个香菇新品种,分别是高产杂交香菇品种‘申香16号’、广适性耐高温香菇品种‘申香215’和高多糖花菇品种‘申香1513’。
2.1.1 ‘申香16号’
(1)品种特征特性。‘申香16号’属于中温型品种,菌龄90~120 d。菌丝粗壮浓白,抗逆性强;菌棒转色快、颜色深、均匀;子实体单生,菇形圆整,菌盖黄棕色,菌肉厚实,耐贮存;鳞片白色,中等大小,布满菌盖,周边多;菌柄细、柱状,纤毛厚重;菌盖直径与菌柄长比1.6~1.8(图1~2)。

a, e, f. 子实体Fruiting body;b, c. 菌盖Pileus;d. 菌柄Stipe;g. 子实体剖面Fruiting body section图1   ‘申香16号’子实体Fig. 1   Fruiting body of ‘Shenxiang 16’

图2   ‘申香16号’出菇Fig. 2   Fruiting of ‘Shenxiang 16’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该品种适应性强,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香菇木屑代料进行栽培。因菌龄弹性大,可春栽,越夏安全,也可秋栽。‘申香16号’菌丝恢复能力强,潮次明显,便于管理。1 kg干料可产鲜菇900~950 g。子实体口感嫩滑清香,适于鲜销,条件适宜时可作为花菇品种使用。目前以河南省西峡县为示范推广中心,在河南省、湖北省、陕西省广泛种植,2021—2023年种植量约8亿袋。
2.1.2 ‘申香215’
(1)品种特征特性。由香菇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申香215’属于广温型品种,菌龄100~110 d,菌丝粗壮浓白,抗逆性强,耐高温能力强,越夏安全。子实体单生,菇型圆整;菌盖浅棕色,菌肉结实,菌盖纵切面顶端呈凸形;鳞片白色,分布在菌盖周边;菌柄柱状,低温时上粗下细,属于中等长度(图3~4)。

a-d. 菌盖Pileus;e. 子实体Fruiting body;f, h. 子实体剖面Fruiting body section;g. 菌柄Stipe图3   ‘申香215’子实体Fig. 3   Fruiting body of ‘Shenxiang 215’

图4   ‘申香215’出菇Fig. 4   Fruiting of ‘Shenxiang 215’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申香215’适应性强,适合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香菇木屑代料进行栽培。该品种可用秋栽冬收、春栽秋收以及冬栽夏收模式,根据不同栽培地区合理安排接种期。浙江、福建等地8—9月接种,12月开始出菇;河南、湖北等地3—5月接种,越夏后10月底开始出菇;辽宁、河北等地11月接种,翌年5月开始出菇。产量稳定,生物学转化率达95%以上。
2.1.3 ‘申香1513’
(1)品种特征特性。由香菇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申香1513’属于中温型品种,菌龄100~110 d。菌丝浓白强壮、抗逆性强;出菇稀密适中,整齐度好;子实体单生,大型,菇形圆形或椭圆形,菇盖黄褐色;菇肉厚,菇质硬,开伞慢,极易成花;鳞片白色,中等大小,分布在菌盖周边;菌柄柱状,偶尔为上粗下细,中等长度,表面有纤毛(图5~6)。

a, b. 菌盖Pileus;c. 子实体剖面Fruiting body sectien;d. 菌柄Stipe

图5   ‘申香1513’子实体Fig. 5   Fruiting body of ‘Shenxiang 1513’

图6   ‘申香1513’出菇Fig. 6   Fruiting of ‘Shenxiang 1513’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申香1513’适应性强,产量稳定,适合在全国范围内用于香菇木屑代料栽培,生物学转化率达95%以上,易形成花菇,条件适宜时,子实体成花率95%以上。2022年3月,‘申香1513’核心示范基地展示会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品种发布会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顺利召开。随后,该品种在湖北、河南等地广泛栽培。

2.2 双孢蘑菇系列新品种

双孢蘑菇品种改良岗位共选育3个双孢蘑菇新品种,分别是广适型双孢蘑菇新品种‘蘑菇W192’、适合工厂化与设施化栽培的双孢蘑菇新品种‘福蘑58’和工厂化专用双孢蘑菇新品种‘福蘑78’。
2.2.1 ‘蘑菇W192’
(1)品种特征特性。由双孢蘑菇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蘑菇W192’,菌落形态贴生、平整,菌丝在10~32 ℃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4~28 ℃,结菇温度10~24 ℃,较适温度14~20 ℃。子实体单生,大小适中,菌盖为扁半球形,表面光滑,无绒毛和鳞片,直径3~5 cm;菌柄为近圆柱形,直径1.2~1.5 cm。菌种播种后萌发快,菌丝吃料较快,生长强壮有力,抗逆性较强,菌丝爬土速度较快,原基纽结能力强,子实体生长快,转潮比较明显,1~4潮产量较多(图7~8)。

a. 子实体Fruiting body;b. 子实体剖面 Fruiting body section图7   ‘蘑菇W192’子实体Fig. 7   Fruiting body of ‘Mushroom W192’

图8   ‘蘑菇W192’出菇Fig. 8   Fruiting of ‘Mushroom W192’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蘑菇W192’适应性广,适用于经二次发酵的粪草料、菌渣、玉米芯等栽培及二次发酵工厂化栽培、设施栽培与季节性农法栽培。在适宜栽培条件下,平均单产比主栽品种‘As2796’提高20%~25%,鲜菇质量优良。农法栽培单产每平方米15~20 kg,设施栽培每平方米20~25 kg,工厂化栽培每平方米23~30 kg。
2.2.2 ‘福蘑58’
(1)品种特征特性。‘福蘑58’菌丝生长较旺盛,菌落形态贴生,菌丝适宜生长温度24~28 ℃,较适结菇温度14~20 ℃。1~4潮产量较多,从播种到采收40~45 d。子实体扭结密度适中,基本单生,不易丛生,转潮中薄菇比例少,子实体较结实,菌盖为扁半球形,不易开伞,表面光滑,绒毛和鳞片少,颜色较白,菇体较大,品质优良(图9~10)。

a. 子实体Fruiting body;b. 子实体剖面 Fruiting body section图9   ‘福蘑58’子实体Fig. 9   Fruiting body of ‘Fumo 58’

图10   ‘福蘑58’出菇Fig. 10   Fruiting of ‘Fumo 58’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福蘑58’适用于经二次发酵的粪草料或食用菌菌渣制备的培养料进行栽培,适合双孢蘑菇二次发酵工厂化、周年设施化栽培。相比一般品种较耐高温1~2 ℃,对细菌性斑点病有较强的抗性。适宜栽培条件下平均单产比主栽品种‘W192’提高 5%~10%,鲜菇质量明显优于‘W192’。设施栽培单产每平方米约20~28 kg,工厂化栽培达每平方米25~32 kg。
2.2.3 ‘福蘑78’
(1)品种特征特性。‘福蘑78’菌落形态贴生,菌丝适宜生长温度24~28 ℃,较适结菇温度16~19 ℃。抗病性强,培养料适应性强,菌盖白度好,抗褐变,较光滑,商品性状好;出菇层次好,不易丛生,菇柄粗壮,切面无水渍,优菇率高;前3潮产量高,适应于含氮量高的添加剂栽培方式(图11~12)。

a. 子实体Fruiting body;b. 子实体剖面 Fruiting body section图11   ‘福蘑78’子实体Fig. 11   Fruiting body of ‘Fumo 78’

图12   ‘福蘑78’出菇Fig. 12   Fruiting of ‘Fumo 78’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福蘑78’适用于工厂化栽培,尤其是隧道三次发酵工厂化栽培效果更佳。已授权临沂瑞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山东瑞城菌业有限公司)生产大透气袋栽培种,自2021年起在多个二次和三次发酵工艺的工厂化栽培企业进行试种示范,表现优异,目前已向全国推广,解决了我国三次发酵工厂化栽培缺少自主产权品种的问题。该品种产量集中度高,工厂化栽培前三潮产量不低于国外工厂化专用品种,产量每平方米可达28~35 kg。

2.3 羊肚菌新品种

成都综合试验站选育的羊肚菌新品种——高产优质羊肚菌‘川羊肚菌6号’。
(1)品种特征特性。‘川羊肚菌6号’菌丝体生长速度快,3 d布满平板,7 d时气生菌丝发达程度中等,菌落上布满黄白色颗粒状菌核。成熟子实体菌盖红褐色至暗红褐色,菌柄光滑、白色,菌盖与菌柄交接处凹陷不明显,菌盖棱纹密度中等,纵棱明显。菌盖顶端呈尖顶,长40.2~62.4 mm,宽16.7~26.1 mm。子实体兼有单生和丛生方式。出菇整齐,产量较高,商品性状优良(图13~14)。

a. 子实体Fruiting body;b,c. 子实体剖面Fruiting body section图13   ‘川羊肚菌6号’子实体Fig. 13   Fruiting body of ‘Chuan Morchella No.6’

图14   ‘川羊肚菌6号’出菇Fig. 14   Fruiting of ‘Chuan Morchella No.6’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川羊肚菌6号’适应性强,适宜四川及其他气候条件相似地区栽培。2013—2015年在四川金堂和甘孜州连续2年多点试验,平均667 m2产185 kg。2018年分别在甘孜州康定市三合乡和泸定县泸桥镇实现了667 m2产592.5 kg和33公顷大面积平均667 m2产292 kg的高产记录。2023 年在山东莘县冬暖式大棚栽培模式下667 m2产1 174 kg,创造了新的高产记录。

2.4 黑木耳系列新品种

由黑木耳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黑木耳系列新品种3个,分别是高产单片簇生少褶黑木耳品种‘黑保1号’、高产单片簇生多褶黑木耳品种‘吉黑5号’及高产单片簇生少褶黑木耳品种‘吉黑6号’。
2.4.1 ‘黑保1号’
(1)品种特征特性。‘黑保1号’属于中广温型品种、中晚熟品种,从接种到采收105~115 d,菌丝洁白,菌落边缘整齐、浓密,气生菌丝发达,有色素分泌,抗逆性强。耳片黑色,单片簇生,少褶(图15~16)。

图15   ‘黑保1号’子实体Fig. 15   Fruiting body of ‘Heibao No. 1’

图16   ‘黑保1号’出菇Fig. 16   Fruiting of ‘Heibao No. 1’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黑保1号’适应性强,适合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黑木耳木屑代料进行栽培。该品种可春栽或秋栽,根据不同栽培地区合理安排接种期。南方主产区秋栽8月上旬制备菌棒,12月上旬至次年1月下旬采收,越冬后,2月下旬至4月采收;东北主产区春栽3月上旬制备菌棒,6—7月采收,秋栽7月上旬制备菌棒、10月采收。‘黑保1号’单个耳片长5.68~7.87 cm,宽4.01~5.78 cm,厚0.08~0.12 cm,耳片干湿比为1∶12。每100 kg干料产鲜木耳86.0 kg。
2.4.2 ‘吉黑5号’
(1)品种特征特性。由黑木耳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吉黑5号’属于中广温型品种,中晚熟品种,从接种到采收110~116 d,菌丝洁白,菌落边缘整齐、浓密,气生菌丝发达,有色素分泌,抗逆性强。耳片黑褐色,单片簇生型,多褶(图17~18)。

图17   ‘吉黑5号’子实体Fig. 17   Fruiting body of ‘Jihei No. 5’

图18   ‘吉黑5号’出菇Fig. 18   Fruiting of ‘Jihei No. 5’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吉黑5号’适应性强,适合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黑木耳木屑代料进行栽培。该品种可春栽或秋栽,根据不同栽培地区合理安排接种期。南方主产区秋栽8月上旬制备菌棒,12月上旬至次年1月下旬采收,越冬后,2月下旬至4月采收;东北主产区春栽3月上旬制备菌棒,6—7月采收,秋栽7月上旬制备菌棒、10月采收。‘吉黑5号’单个耳片长4.97~6.15 cm,宽4.42~5.26 cm,厚0.11~0.13 cm,耳片干湿比为1∶9。每100 kg干料产鲜木耳88.4 kg。
2.4.3 ‘吉黑6号’
(1)品种特征特性。‘吉黑6号’属于中广温型品种,中早熟品种,从接种到采收96~105 d。菌丝洁白,菌落边缘整齐、浓密,气生菌丝发达,有色素分泌,抗逆性强。耳片黑色,单片簇生,少褶(图19~20)。

图19   ‘吉黑6号’子实体Fig. 19   Fruiting body of ‘Jihei No. 6’

图20   ‘吉黑6号’出菇Fig. 20   Fruiting of ‘Jihei No. 6’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吉黑6号’适应性强,适合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黑木耳木屑代料进行栽培。该品种可春栽或秋栽,根据不同栽培地区合理安排接种期。南方主产区秋栽8月上旬制备菌棒,12月上旬至次年1月下旬采收,越冬后,2月下旬至4月采收;东北主产区春栽3月上旬制备菌棒,6—7月采收,秋栽7月上旬制备菌棒10月采收。‘吉黑6号’单个耳片长4.82~6.36 cm,宽4.78~5.15 cm,厚0.08~0.11 cm,耳片干湿比为1∶10。每100 kg干料产鲜木耳86.3 kg。

2.5 平菇新品种

由侧耳类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平菇新品种1个——广温耐高温型品种‘4195’。
(1)品种特征特性。菌盖灰黑色,温度高时浅灰色,低时灰黑色。子实体中型(图21~22),丛生,培养料营养充足条件下,每簇子实体数量可达70~80个。发菌适宜温度20~25 ℃。菌丝生长对光反应敏感,在光照条件下,发菌速度明显减慢(300 lx下生长量减少约40%),菌丝生长稀疏;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快,色泽洁白,菌丝致密粗壮。发菌期抗霉性较强。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10~24 ℃。原基和子实体形成均耐较大幅度温差。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高浓度二氧化碳易刺激菌柄伸长,形成“大脚菇”,出菇期需要通风量大于常规品种。耐较高pH值,适宜pH值为6~8,发菌无明显性差异;栽培时,可调高培养料pH值(7.5~8.0),控制杂菌污染。出菇期子实体抗细菌性黄斑病较强。

图21   ‘4195’子实体Fig. 21   Fruiting body of ‘4195’

图22   ‘4195’出菇Fig. 22   Fruiting of ‘4195’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适宜在长江以北地区春、秋2季栽培。产量稳定,纯玉米芯栽培条件下,生物学效率可达75%~95%,培养料营养充足时,生物学效率可超150%。

2.6 金针菇新品种

由金针菇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金针菇新品种1个——工厂化和农法兼用金针菇品种‘川金10号’。
(1)品种特征特性。‘川金10号’金针菇属于黄色品系,适合农业和工厂化栽培。其子实体菌盖浅黄色、半球形、厚、不易开伞。菌柄近白色,菌柄长18~20 cm,中等粗壮,大小均匀,实心,较脆,基部无绒毛、不粘连、着色浅(图23~24)。菌丝生长温度为5~30 ℃,最适生长温度25 ℃。子实体生长温度为5~20 ℃,最适生长温度8~15 ℃。

图23   ‘川金10号’子实体Fig. 23   Fruiting body of ‘Chuanjin No.10’

图24   ‘川金10号’出菇Fig. 24   Fruiting of ‘Chuanjin No.10’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川金10号’金针菇适宜栽培的地区较广,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能够实现周年生产;自然条件下,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10月至次年2月(气温10~20 ℃)可进行传统农法栽培。工厂化栽培生物学转化率可达128%,多点试验显示农法栽培下4潮菇的平均产量为每袋1.16 kg,生物学转化率96.7%。该品种已在四川省、山东省、甘肃省、重庆市、河北省、云南省、北京市多地推广应用。

2.7 毛木耳系列新品种

由毛木耳和草菇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毛木耳系列新品种2个,分别是毛木耳高产品种‘福毛1号’和‘福毛2号’。
2.7.1 ‘福毛1号’
(1)品种特征特性。‘福毛1号’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4~30 ℃,高于40 ℃时,菌丝生长停止甚至死亡。子实体适宜生长温度18~23 ℃。抗木霉能力强,出耳整齐,单片型,边缘有波褶,绒毛多,鲜耳腹面暗红褐色、皱褶少、背面灰黄色,平均长21.10 cm、宽13.42 cm、厚0.12 cm。干耳腹面黑褐色、背面灰白色(图25)。营养品质高,微量元素铁、锌含量较对照‘漳耳43-28’分别高出24.47%和27.09%。

图25   ‘福毛1号’出菇Fig. 25   Fruiting of ‘Fumao No.1’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福毛1号’适合于漳州市栽培,秋季打包装袋,冬春季出耳。适宜采用发酵料栽培。‘福毛1号’平均干耳产量为每袋72.73 g(干料500 g),相比对照品种‘漳耳43-28’增产14.03%。该品种在漳州市8—9月接种,10月中旬开袋,12月开始出耳。产量稳定,商品性状好,抗木霉能力强。
2.7.2 ‘福毛2号’
(1)品种特征特性。由毛木耳和草菇品种改良岗位选育的‘福毛2号’,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可达0.47 cm/d,正反面色素不明显;菌丝生长适宜温度 24~28 ℃,高于38 ℃时,菌丝生长停止甚至死亡。子实体适宜温度为18~22 ℃。出耳整齐,单片型,边缘有波褶,绒毛多,鲜耳腹面暗红褐色、皱褶少,背面灰黄色,平均长22.45 cm、宽16.04 cm、厚0.15 cm。干耳腹面黑褐色、背面灰黄色(图26)。

图26   ‘福毛2号’出菇Fig. 26   Fruiting of ‘Fumao No.2’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福毛2号’适合于漳州市栽培,秋季打包装袋、冬春季出耳。适宜采用发酵料栽培。产量高,平均干耳产量为每袋78.43 g(干料500 g),相比对照品种‘漳耳43-28’提高22.96%。该品种在漳州市8—9月接种,10月中旬开袋,12月开始出耳,产量较高,商品性状较好。

2.8 秀珍菇新品种

由杭州综合试验站选育的秀珍菇新品种1个——秀珍菇‘杭秀2号’。
(1)品种特征特性。‘杭秀2号’菌丝生长旺盛,菌丝生长温度10~36 ℃,适宜温度26~28 ℃。出菇温度范围12~35 ℃,适宜温度22~28 ℃。子实体菌盖扇形、光滑、颜色深灰色、边缘内圈、不易碎裂(图27~28)。菌盖大小适中,平均3.65 cm × 4.38 cm;菌盖中部厚0.3~0.5 cm。菌褶延生,白色,不等长。菌柄侧生,圆柱形,白色,柄长4.0~6.0 cm,直径0.8~1.2 cm。

图27   ‘杭秀2号’子实体Fig. 27   Fruiting body of ‘Hangxiu No.2’

图28   ‘杭秀2号’出菇Fig. 28   Fruiting of ‘Hangxiu No.2’
(2)适应性及产量表现。‘杭秀2号’在棉籽壳39%,杂木屑39%,麸皮20%,石膏1%,石灰1%的基质配方中,26~28 ℃条件下,采用菌袋(17 cm × 38 cm × 0.004 5 cm)培养,菌丝满袋时间为38~42 d。平均生物学效率为65%~75%,鲜菇蛋白质含量2.94%,氨基酸总量2.54%。该品种已在浙江省内杭州、衢州、宁波、金华、嘉兴、丽水等地开展示范推广,同时秀珍菇也是浙江省食用菌产业中近几年发展较快、效益最稳定的菇种之一。

3 新技术

3.1 果木枝条替代传统木屑制作香菇和黑木耳菌棒关键技术

3.1.1 产业背景
香菇和黑木耳是我国主栽的木腐型食用菌,产量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48%以上。二者栽培原料以阔叶树木屑为主,由于阔叶林资源短缺,亟须寻找替代传统木屑的来源广、产出量大、成本低廉的其他硬质木屑。研发集成了果木枝条替代传统木屑制作香菇和黑木耳菌棒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原料来源受限、生产成本高以及菌棒质量一致性差、不稳定的问题,降低了菌棒后期出菇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图29)。

a. 果树枝条制作的香菇菌棒Lentinus edodes sticks made by the fruit tree branches;b.果树枝条制作的黑木耳菌包Auricularia auricula packets made by the fruit tree branches图29   果树枝条制作的香菇菌棒和黑木耳菌包Fig. 29   Lentinus edodes sticks and Auricularia auricula packets made by fruit tree branches
3.1.2 主要技术指标
该技术规范了果木枝条的选择和处理、果木枝条制备香菇和黑木耳菌棒的菌种生产、原料配制、菌棒制作和培育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香菇和黑木耳菌棒的精细化制备。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香菇和黑木耳栽培原料成本降低15%以上,菌棒良品率提高10%以上。该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的良好途径,既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废弃资源,使果农、菇农增收,又可以节约木材资源,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1.3 技术应用情况
由新型基质研制岗位开发的果木枝条替代传统木屑制作香菇和黑木耳菌棒关键技术入选2024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成熟度高、实用性强,是目前香菇和黑木耳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技术,已在山东、河南、辽宁、河北等地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16亿棒以上,取得了高产、稳产、优质的应用效果。

3.2 羊肚菌林下高效栽培技术

3.2.1 产业背景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食药兼用真菌,作为近年来我国成功驯化栽培的新兴食用菌种类,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发展迅速,种植面积稳步提升,产业规模日益壮大。羊肚菌林下栽培作为一种重要的栽培模式,在提升林下空闲地利用率、提高林农经济收入、促进羊肚菌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2.2 主要技术指标
由成都综合试验站开发的羊肚菌林下高效栽培技术与大田栽培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预防高温:树林本身具备自然遮阴的功能,可有效防止因突发高温天气而造成的减产现象,降低了栽培风险;(2)保证湿度:树木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分增加了林下的空气相对湿度,有效降低了水分管理的难度;(3)降低成本:降低了大棚设施和栽培管理的投入成本;(4)补充营养:林下的落叶和果实等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形成大量腐殖质,是羊肚菌生长的天然营养物质来源,为高产奠定了基础(图30)。

a. 桂花树林下羊肚菌栽培模式Culture model of Morchella under the osmanthus forests;b.桃树林下羊肚菌栽培模式Culture model of Morchella under the peach trees图30   树林下的羊肚菌栽培Fig. 30   Culture model of Morchella under forests
3.2.3 技术应用情况
该技术模式入选2023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已在桂花树、柑橘林、桃树、猕猴桃、李子树、桑树、杨树等多种类型林木下进行了技术示范应用。该技术下羊肚菌出菇效果好、技术成熟度高。2014—2023年,该技术已在四川省内的金堂、双流、阿坝州等地,以及河南省、贵州省、甘肃省等地示范推广应用超过33.33 km2以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3.3 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

3.3.1 产业背景
我国有野生食用菌1 000余种,其中贸易量种类约300种,贸易量50~60万t,约占栽培食用菌的2%,2023年原始产值250~300亿元,约占食用菌产业的7%~10%。野生食用菌自然储量约200万t,主产区为云南、四川、西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新疆、湖北、河南等地。近年来,随着效益增长采集和利用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以干巴菌为例,2020年后其采集产区从云南扩大至湖北、四川、湖南等地。东北、华北地区成为松露(块菌)的主要产区。世界最大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早期产品全部来源于云南,但近年在省外的采集量占比逐年增加,部分交易日产品主要来源省外。
3.3.2 主要技术指标
经多年研究发现,气候、生态环境和采集利用方式等因素会对野生食用菌产量、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创新出在林地管护条件下的野生食用菌生态微干预促繁技术,针对不同野生食用菌种类制定技术操作规程。通过此技术,实现了提前出菇、适时采收、产量增加及质量稳定提升。
3.3.3 技术应用情况
由南方栽培种质资源与野生菌驯化岗位开发的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云南干巴菌产区,建立了干巴菌、牛肝菌、块菌、松茸等保育促繁技术应用基地10个,基地面积1 333 hm2,辐射带动产区88.89 hm2。该技术针对野生食用菌产量下降且每667 m2产值约200元的林地,通过生态微干预促繁技术,可以实现产量、质量提升,3~5年内实现每667 m2产值达1 000元以上。

3.4 日光温室生产数字化管控技术

3.4.1 产业背景
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种植食用菌的主要设施。针对现有温室环境调控能力较差、管理方式粗糙、配套装备服务缺失、产能未完全开发、人工投入成本占比高等问题,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从“智能感知—综合管控—服务平台”3个方面驱动创新与集成应用,形成了技术创新型、平台服务型和场景应用型的日光温室生产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体系。
3.4.2 主要技术指标
集成数字化技术装备在相应日光温室生产场景中的应用,助推了数字驱动生产技术成果的快速落地,有效降低能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节本增效显著。同时,生产等管控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面源污染的压力,有效减轻了对人力的依赖,提高了生产者从事农业活动的舒适度(图31)。

a.温室娃娃Greenhouse doll;b.温室环境智能控制器Intelligent enviroment controller of greenhouse图31   日光温室技术设备Fig. 31   Solar greenhouse technology equipment
3.4.3 技术应用情况
由智能化管控岗位开发的日光温室生产数字化管控技术模式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近3年该模式在山东、河北、青海、北京等地持续推广,累计在食用菌领域推广各类传感器、设备及平台上千台(套)。提高了设施食用菌的数字化水平和生产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推动传统设施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3.5 双孢蘑菇工厂化轻简高效生产技术

3.5.1 产业背景
双孢蘑菇是当前栽培最广的全球性食用菌之一,而我国是双孢蘑菇的生产大国。传统双孢蘑菇生产方式主要采用简易设施生产,存在自然季节限制、生产周期长、效益较低等问题。该技术针对双孢蘑菇产业转型升级难题,集成机械化设施装备、智能化环境控制、周年化出菇为基础的“工厂化轻简高效生产”新型技术体系。
3.5.2 主要技术指标
双孢蘑菇工厂化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图32),是以培养料高效配方、机械化翻堆、隧道式集中发酵、健康覆土制备、微喷补水、自动化降温催蕾等环节于一体的绿色生产技术。与传统模式相比,机械制料、集中发酵及上料有效保障了播种均匀度和培养料紧实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日工作效率提高至10倍以上,同时菇房栽培循环次数提高到每年4~9次,有效降低病害污染,实现清洁化生产。

图32   工厂化轻简化出菇Fig. 32   Factory lightening and simplification process of fruiting
3.5.3 技术应用情况
由双孢蘑菇栽培岗位开发的双孢蘑菇工厂化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入选2021—2024年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已成为目前双孢蘑菇生产的主要模式。近3年该模式相关设备、品种及其技术在浙江、福建、陕西等地推广应用700万m2,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双孢蘑菇生产从脱贫产业向富民产业的高效转型,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6 平菇专业化稳产高效关键技术

3.6.1 产业背景
平菇是我国三大主栽食用菌之一,2022年平菇产量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14.58%。长期以来,我国平菇生产以家庭小作坊式的传统生产模式为主,费时费工,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本成果针对平菇生产面临的成本上涨、技术转型升级等问题,集成高产培养料配方、料袋制作、液体菌种、环控发菌、出菇管理、提早采收等技术,以实现平菇专业化稳产高效的目标。
3.6.2 主要技术指标
平菇专业化稳产高效关键技术生产模式(图33),整合了优良品种、新技术、轻简化设备等生产要素,科学配置优良品种与高产培养料配方,利用轻简化设备进行机械化制袋,辅以发菌环境控制,大幅提高了平菇菌袋质量。出菇阶段结合各地生态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出菇管理。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本技术模式的人均产出提高了30%,生产成本降低了5%,栽培生物学效率提高了10%。

a.平菇菌袋设施培养Facility of Pleurotus ostreatus bag culture;b.平菇高产培养料配方出菇Fruiting of Pleurotus ostreatus by using the high yield culture materials formula mushrooms图33   平菇专业化稳产高效栽培技术Fig. 33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Pleurotus ostreatus with stable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3.6.3 技术应用情况
由侧耳类栽培岗位开发的平菇专业化稳产高效关键技术生产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平菇生产的主要模式,近3年该模式在河南、山东、河北、四川、内蒙古、湖北、北京、陕西、甘肃、辽宁、新疆、贵州、广西等地的新老产区持续推广,累计推广10亿袋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促进了平菇产业转型升级,在各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7 平菇、灵芝立体网格层架式周年循环生产技术

3.7.1 产业背景
平菇和灵芝是山东省食用菌的主要栽培品种,传统的种植模式为季节性单品种栽培,栽培场地、设施设备利用率偏低,影响了平菇、灵芝生产企业、合作社及菇农效益。平菇、灵芝立体网格层架式栽培,是创新推行的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降低劳动作业强度、减少病虫害危害并优化食用菌出菇环境(图34)。

a. 平菇立体网格层架式栽培模式出菇场景Fruiting of Pleurotus ostreatus under the three-dimensional grid layer cultivation mode;b. 灵芝立体网格层架式栽培模式出菇场景Fruiting of Ganoderma lingzhi under the three-dimensional grid layer cultivation mode图34   平菇、灵芝立体网格层架式栽培模式出菇Fig. 34   Fruiting of Pleurotus ostreatus and Ganoderma lingzhi under cultivation mode of three-dimensional grid layer frame
3.7.2 主要技术指标
平菇是低温品种,适合在10月至次年4月冬春季节栽培。灵芝是高温品种,适合在夏秋5—9月栽培。该模式可使平菇、灵芝利用不同季节时间在同一菇棚内轮换栽培,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菇棚周年使用率,单位面积菌包数量增加8~9倍,立体网格层架设计增加了菌袋的通风透气性,使平菇、灵芝菌丝强壮,二者出菇时间均比常规方法提前5~7 d,子实体商品率提高15%以上,生物学效率提高20% 以上,人工成本节省50%,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经济效益提升80%以上。
3.7.3 技术应用情况
由泰安综合试验站开发的平菇、灵芝立体网格层架式周年循环生产技术模式入选2023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已在泰安、聊城等平菇、灵芝主产区进行了规模化示范推广,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3.8 毛木耳专业化稳产高效栽培技术

3.8.1 产业背景
毛木耳俗称“树上海蜇皮”,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我国福建、四川、山东、江苏等地广泛栽培。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市场对毛木耳品质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存在品种单一、单产低、虫害严重等问题,导致栽培效益降低,影响耳农的生产积极性。该成果针对毛木耳产业发展面临的品种与技术革新双重挑战,集成了优良品种、新型基质配方、轻简化栽培、卢西螨防控技术为基础的毛木耳专业化稳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3.8.2 主要技术指标
由漳州综合试验站开发的毛木耳专业化稳产高效栽培技术,涵盖优良品种、新型基质配方、轻简化栽培以及卢西螨防控技术等核心技术,集成一套优新品种(‘福毛1号’、‘福毛2号’)配套专业化稳产高效栽培技术并示范推广。该技术在生产中表现出高产、稳产、轻简化栽培的特点,与传统技术相比产值增加18.76%,成本降低13.3%,有效解决了毛木耳单产低、稳定性差、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显著提高了毛木耳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原料和人工成本,已成为福建省毛木耳生产的主要模式。
3.8.3 技术应用情况
毛木耳专业化稳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福建漳州、龙岩、三明,广西柳州等地重点示范栽培 240万袋,累计推广1亿袋以上。核心示范基地未见螨害发生,随机抽检产品质量合格,产量高、品质好,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3.9 秀珍菇集中制包+分散出菇发展模式

3.9.1 产业背景
传统秀珍菇生产主要依赖简易设施大棚,其栽培周期长,出菇集中、售价波动较大。同时,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及虫害严重,均影响菇农的栽培效益。针对福建省秀珍菇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出秀珍菇发展模式,采取“科技+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以重点科技扶持若干龙头企业,集成了以秀珍菇工厂化专用品种、爆发性出菇配方、后熟时间、液体菌种生产技术为基础的秀珍菇集中制包分散出菇发展模式。
3.9.2 主要技术指标
由漳州综合试验站开发的秀珍菇集中制包分散出菇发展模式(图35),涵盖优良品种、爆发性出菇配方、后熟时间、液体菌种生产等技术,集成一套秀珍菇集中制包+分散出菇发展模式并示范推广。该模式改变过去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使出菇时间缩短90%,产量提高10%,有助于保证品质的一致性,确保安全监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菌包的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极大地降低劳动强度及菌包的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杂菌污染率,保证了菌包的质量,菇农只需做好出菇管理环节即可,实现了秀珍菇产业的提质增效。

a. 集中制包、温控养菌Centralized packaging,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fungus cultivation;b. 移动智慧菇房出菇Fruiting within the mobile smart mushroom house图35   秀珍菇出菇Fig. 35   Fruiting of Pleurotus geesteranus
3.9.3 技术应用情况
秀珍菇集中制+分散出菇发展模式已在福建省漳州、罗源等多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如在漳州市芗城区的天宝镇,技术帮扶村集体+高速公路管理方+当地企业,通过利用邻近村庄的高速公路高架桥下的空地,建立移动智慧菇房种植秀珍菇等食用菌,促进了当地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高产、稳产、优质的应用效果,有力推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4 新产品

4.1 羊肚菌定量播种机

4.1.1 产业背景
羊肚菌是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的珍贵食用菌品种,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然而,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播种不均匀等问题。为满足羊肚菌种植的需求,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生产设施设备岗位团队经多年研究,成功研制2BY-9型羊肚菌播种机,以促进羊肚菌机械化播种机产业的发展。
4.1.2 主要技术指标
针对羊肚菌播种技术与装备需求,基于菌种性状,研发了羊肚菌种植开沟-下种-覆土一体化作业、螺旋绞龙强制下种、播种定量分级可调、定深开沟、均匀覆土等技术。创新研制的2BY-9型羊肚菌播种机,实现了羊肚菌播种开沟、下种、覆土一体化作业,一次可播9行,每小时可播种面积3 000 km2。播种机与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采用三点悬挂,液压升降,覆土地轮作为驱动动力,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具有作业效率高、作业条件(土壤性状、菌种性状)适应性强、下种顺畅等优势(图36)。

图36   2BY-9型羊肚菌播种机Fig. 36   Planter 2BY-9 of Morchella esculenta
4.1.3 技术应用情况
近3年该产品在江苏、山东、四川、内蒙古等产区持续推广,已实现标准化、机械化播种,确保了播种质量和进度的一致性,便于后续的统一管理与技术指导,促进了产业的提质增效。

4.2 黑木耳选择性采收装备

4.2.1 产业背景
黑木耳作为我国第二大主栽食用菌品种,其采收具有时间短、次数多等特点,如不及时采收,将导致烂耳或耳片过大,影响产品质量。目前,我国黑木耳主产区内的熟练耳农采摘效率仅为每小时100~120棒,且雇工难、费用高,已无法满足黑木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为此,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生产设施设备岗位团队经多年研究,成功研制EH-120型黑木耳采收机,实现了黑木耳采收机械化。
4.2.2 主要技术指标
针对黑木耳“采大留小”的采收要求,创新出圆柱菌包中心孔定位技术及菌包周面耳片选择性采收技术,有效解决了菌包采收过程中的歪棒、斜棒问题,基本解决了采收耳片损伤高的难题。此外,开发出柔性刷式采收板变频调节技术,使机械化采收合格率提高至97.20%,采收效率每小时达560棒,为手工采收的5.6~7.0倍,采收成本降低了70%以上(图37)。

图37   EH-120黑木耳采收机Fig. 37   Harvester EH-120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4.2.3 技术应用情况
近3年该产品先后在黑龙江牡丹江、陕西柞水、浙江龙泉、湖北十堰等多个黑木耳主产区进行了试验示范,成功缓解了采摘季节雇工难的问题。

4.3 香菇表型信息解析设备

4.3.1 产业背景
在香菇等食用菌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育种人员需要对潜在品种的表型信息进行测量与分析。目前尚需手工逐个对子实体进行测量与评价,工作繁琐,且因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疲劳等原因易产生测量偏差。因此,亟须研究香菇表型信息快速获取与定量解析技术,从而实现香菇数字化育种。
4.3.2 主要技术指标
智能化管控岗位团队运用智能化图像处理技术,研制出香菇表型信息解析设备,成功实现菌盖厚度、顶部主色、菌柄长度、菌丝体长速和子实体质量等20多项香菇表型信息特征量化提取,设备获取及解析单幅图像总时间少于1 s。同时,设备能自动将所测尺度、颜色、重量等指标及图像自动归类至对应文件中,测量过程全程可查,支持一键导出。该系统大幅提升了表型信息获取及分析效率,为香菇表型标准化计量提供技术支撑。

图38   香菇表型信息解析设备Fig. 38   Phenotypic analysis equipment of Lentinula edodes
4.3.3 技术应用情况
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测试验证,为加速香菇育种进程提供技术支撑。

4.4 猴头菇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及健康产品开发

4.4.1 产业背景
猴头菇是著名的食药用真菌,因其在胃肠养护方面的良好效果,成为深加工利用较为广泛的食用菌,具有免疫调节、抑制胃溃疡等功效。为响应人们对营养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挖掘猴头菇在深加工领域的多元化应用潜力,产品加工岗位团队针对性开展了加工技术创新与新型健康产品的创制及产业化应用研究。
4.4.2 主要技术指标
产品加工岗位团队以自主选育的高产多糖猴头菇为原料,基于其营养与功能特性,创新融合古法炒制熟化、固态复合酶解、低温冻融结合乙醇沉淀等技术工艺,结合多层级的风味、营养与功效评价,成功开发出富含活性多糖、可溶性蛋白及多肽的猴头菇精粉等高品质原料(图39)。秉承药食同源理念,以高品质原料为核心,研发出猴头菇粉、复合粉固体饮料、口服液、软糖、压片糖果及饼干等一系列健康食品,全面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与美味的双重需求。

a. 猴头菇粉Hericium erinaceus powder;b. 猴头菇压片糖果Hericium erinaceus tablet candy图39   猴头菇深加工产品Fig. 39   Deep processed products of Hericium erinaceus
4.4.3 技术应用情况
相关技术成果和产品已在上海沛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大山合菇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化落地,并应用于公司猴头菇新产品系列中,市场反馈良好。

4.5 灵芝功能成分制备技术及产品开发

4.5.1 产业背景
灵芝是一种药食同源真菌,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低毒性,已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和中药产品中。其中,三萜和多糖是灵芝的主要功效成分,在免疫调节和安神助眠方面功效显著。为满足灵芝深加工产业发展需求,产品加工岗位团队经多年研究,成功培育出富含多糖和三萜的灵芝新品种,创新加工技术,实现大健康食品产业化开发。
4.5.2 主要技术指标
针对不同含量灵芝多糖的技术需求,结合灵芝的加工特性,创新运用了超微粉碎、沸水提取、超滤截留、复合酶解、低浓度醇沉醇洗及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多技术组合模式,得到多糖含量分别为50%和70%以上的灵芝多糖,以及含量超过90%的灵芝β-葡聚糖产品,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2款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功效的口服液产品。针对三萜提取研发出高效提取制备技术,得到含量高且水溶性好的提取物,并将其与咖啡相结合,制成既保留了咖啡香气又兼具灵芝保健功效的独特速溶冷萃咖啡产品(图40)。

a. 灵芝口服液产品Ganoderma lingzhi oral liquid;b. 灵芝黑咖啡产品Ganoderma lingzhi black coffee

图40   灵芝深加工产品Fig. 40   Deep processed products of Ganoderma lingzhi
4.5.3 技术应用情况
以上2项技术成果均以非独家方式转让给安徽康希药业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销售,新产品开辟了灵芝在功能性食品领域应用的新赛道,为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4.6 桑黄功效研究及产品开发

4.6.1 产业背景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多年生大型药用真菌,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已有2 000多年应用历史。桑黄中含有多糖、黄酮、三萜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降血糖、抗肿瘤和抗癌等多种功效。为了推动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分析与营养评价岗位对桑黄进行种质资源调查与保藏、生产调研、试验示范等科学研究,开发了种质资源鉴定分子鉴定技术,探索出棚内转色、套袋催芽、低温覆膜等栽培技术,形成了完整、全链条的桑黄产业链,提升了桑黄的品质与产量,填补了国内空白。
4.6.2 主要技术指标
基于桑黄已有研究发现的降尿酸、抗痛风等功效,通过传统的切片及原料复配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低温萃取及真空干燥技术,保留桑黄中丰富的营养成分,如三萜、多糖、黄酮、氨基酸、多肽等微量元素,实现桑黄种植、粗加工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线的逐渐延伸。目前已研发出多种桑黄相关产品(图41),其中桑黄红参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煮及闷泡、汤色透亮,口感甘甜浓醇;桑黄超微粉由桑黄子实体制成,精细度可达600目,粉质细腻,口感极佳,更易吸收;桑黄冻干粉通过纳米冻干技术先进行生物冷链酶水解萃取,存放于铝箔制成的太空舱内,与空气隔绝,确保桑黄100%活性物质直至服用,在服用时纳米冻干闪释片会在舌下迅速释放活性成分,每秒速溶吸收率达100%。

a. 桑黄红参茶Sanghuangporus vaninii and red ginseng tea;b. 桑黄超微粉Sanghuangporus vaninii ultrafine powder图41   桑黄深加工产品Fig. 41   Deep processed products of Sanghuangporus vaninii
4.6.3 技术应用情况
上述产品均在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为拓展其健康产品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5 结 语

回顾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初心使命。通过聚焦食用菌全产业链,从遗传改良、栽培基质研发、病虫害防控到机械化生产、产品加工以及产业经济研究等多个领域,全方位配置科技力量,构建起一套高效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该模式使得体系能够精准对接生产实际需求,及时发现并攻克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持。
14个具有显著地域特质和优良性状表现的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为各地调整食用菌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提供了有力的品种资源保障,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区域布局,推动产业向特色化、差异化方向发展。9项新技术的创新更是为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栽培技术方面,实现了对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高效防控,保障了食用菌的质量安全,符合当下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趋势。机械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解决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的瓶颈问题,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升产业整体的现代化水平。6个新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食用菌产业的价值链。将食用菌加工成了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而且丰富了产品的种类和食用方式,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这些新产品的研发上市,有助于提升食用菌产业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地位,促进产业与旅游、休闲、保健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然而,尽管我国食用菌产业在“三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食用菌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安全和功能性的关注逐渐增加,需要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优化和产品加工等方面持续创新,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展望未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将肩负起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在科技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如精准育种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培养和引进跨学科、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同时,应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应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合作交流,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共建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推动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创新和发展。

致谢

感谢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侧耳类品种改良岗、黑木耳品种改良岗、双孢蘑菇品种改良岗、菌种质量控制技术岗、北方栽培种质资源与野生菌驯化岗、南方栽培种质资源与野生菌驯化岗、香菇品种改良岗、毛木耳和草菇品种改良岗、金针菇品种改良岗、新型基质研制岗、侧耳类栽培岗、双孢蘑菇栽培岗、黑木耳栽培岗、优质栽培生理岗、香菇栽培岗、小宗种类食用菌栽培岗、虫害防控岗、病害防控岗、生产设施设备岗、智能化管控岗、产品加工岗、质量分析与营养评价岗、产业经济岗、泰安综合试验站、兰州综合试验站、牡丹江综合试验站、济南综合试验站、丽水综合试验站、沈阳综合试验站、漳州综合试验站、南昌综合试验站、延吉综合试验站、杭州综合试验站、成都综合试验站、鄂西综合试验站、呼和浩特综合试验站、黔东南综合试验站、南宁综合试验站、北京综合试验站、新疆综合试验站、唐山综合试验站、武汉综合试验站、驻马店综合试验站、郑州综合试验站、石家庄综合试验站提供的相关成果内容及图片。

引用本文: 姜宁,董浩然,于海龙,等.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成果[J].菌物研究,2025,23(1):1-19.

作者简介:姜宁,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食用菌栽培生理。

通讯作者:谭琦,E-mail:syja17@saas.sh.cn

基金信息: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CARS-20)


来源:菌物研究

精彩推荐










易菇网
易菇网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发布食用菌行业资讯,普及食用菌技术,促进食用菌行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