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赋能,学以致用——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学习有感(二)

教育   2024-11-13 20:12   辽宁  


聚智赋能,学以致用

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学习有感



王崧舟

全国名师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向上滑动阅览

上课就是养生

大数据、云学习支撑下的未来教育,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必能让课堂诗意充沛、美不胜收。全国名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崧舟教授带来《上课,就是养生》主题报告,分享他对教育哲学的深度探索,引领教育者思考教育事业的真谛。

上课就是养生

讲座伊始,王崧舟教授以81岁高龄且身患尿毒症、却依然坚持给孩子们上语文课的杨明明先生为例,引出上课与养生之间的哲学思考。王教授强调,许多教师仅将上课视为谋生手段,却未意识到其与养生的内在联系。而从养生的哲学高度重新理解上课,对教师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具有深远影响。

上课能凝思澄虑,就是养生

王崧舟教授围绕柳宗元《江雪》的两个课堂教学实例对比展开。一位教师面对学生提出准备过的问题“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这老头为什么要出来钓鱼?”时,能够顺利引导。但当被问到自己未准备的问题“天那么冷,雪那么大,江面结冰了怎么钓鱼?”时,直接措手不及,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牵强的结论。这样的上课过程,教师心中充满杂念,无法达到养生的效果。

而王崧舟教授自己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却是反问:“你们觉得渔翁他真的在钓鱼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柳宗元的性格、政治背景以及写这首诗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富有哲理的答案,如“渔翁被冰清玉洁的世界吸引”“渔翁在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渔翁在表达一种孤独的心情”“渔翁在钓一个春天”等。

王教授形容自己在这堂课中因投入而专注,因专注而忘我,最终获得深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种整个身心都放入到教学当中去的状态,这样凝思澄虑的状态,正是养生的体现。

上课能技近乎道,就是养生

王教授以《长相思》一课为例。上这一课时,他会比一般教师多做一件事一引导学生抓住“碎”字,结合三个维度体会纳兰性德身心分离的痛苦,来深入理解词意,达到致用的境界。语文有实用、虚用、小用与大用。他指出,小用"是指掌握语文的听说读写,"大用"是指体会作者的情感、生命状态,并与其感同身受。”在大用当中,孩子们体悟到了语言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而这样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成为他掌握更多实用的动力之源。”

王崧舟教授还提到,语文课还有更高的境界,即审美境界和存在境界。在审美境界中,他通过“以身造境”“身临其境”,让学生想象纳兰性德的行旅图、其乐融融的村居图....将情理相融,让学生感受文字、形象、意蕴、情感和生命之美。在存在境界中,他让学生进行角色置换,与纳兰性德展开对话。两个生命跨越时空的靠近,照见的是学生内心深处最柔软与温暖的情谊。

“语文课能够上到存在境界,就接近了道。上课能技近乎道,就是养生。”王教授认为,在那一刻,整个课就是生命的一个场域,整个生命的场域就是自己的放大和呈现。课堂里面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体悟到这种境界,就已经体悟到了道。

上课能慈悲为怀,就是养生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王崧舟教授提到曾经上《红楼春去》时,一位学生跟别人的看法一样还是举手回答,问其这样做的原因时,学生沉默不语。面对这个小插曲,王教授没有失措,反而为学生设想可能的原因,让学生顺着台阶下,并让其他同学给予鼓励。

“面对学生差异,你有平等心吗?面对学情无常,你有觉悟心吗?面对学习可能,你有慈悲心吗?”王崧舟

教授发出三连问,引发教师思考。他认为,慈悲不是同情与怜悯,更不是施舍。真正的慈悲心,是看到任何人的存在都是光。当孩子的光因为某些遮蔽黯淡的时候,可以用自身的光去照亮与温暖他,使他真正发光,这才是慈悲。

王教授还播放了曾经上《表里的生物》时学生突然开启辩论的视频,并表示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是值得尊重和珍视的。因为这些观点的背后是学生的思考和勇气,是孩子们的光。“只要能看见他身上的光,孩子自然就能发光,而且能够发的璀璨,发的耀眼,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当教师能够进入到这样的场域和境界之中,自然是在养生。

课比天大,课堂是教师修行的道场。教师需要修炼、修行,不断去蔽,才能真正看见和成就孩子,并最终成就自己。讲座最后,王崧舟教授倡议所有教师将课堂视为生命的殿堂,用心感受教学的魅力与价值。许倬云先生曾说:“教育不只是谋生技能,有没有想到安顿自己。”如果课堂能够安顿教师的灵魂,那么上课便是一种养生之道。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从上课开始,安顿自己的生命。




窦桂梅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向上滑动阅览

主题教学的跨学科实践探索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只专注于单一学科的传统教学思路与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我们越来越强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结合清华附小的研究和思考,作《主题教学的跨学科实践探索》专题报告。

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等学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窦桂梅以一段围绕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跨学科、项目学习和五育发展的精彩视频导入,并借此引导与会教师厘清学科相关概念。谈到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以及综合性学习时,窦桂梅校长认为,在实践的角度下,项目式学习侧重产品,跨学科学习侧重问题解决,综合学习侧重手段。三者都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每一种概念本身都有自身提出的优势和独特育人功能,要具体到学科教学,遵循儿童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理念:全面的个性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怎么实现全面的个性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呢?窦桂梅校长以手举例。“五指"可以代表“五育”,“五育”的全面发展依靠九门学科来帮助完成。手指长短不一、作用不同,相互协同。同样地,学校的九门学科也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如果学生的语文最突出,并不意味着他的其他学科不能发展,否则形成不了“手掌”,而“手掌”是支持“五指”得以生长与协同发力的基础性基底,充分发挥其“功能性支撑”作用。"五指”与“手掌”整体联动形成“拳头”,在有机配合的作用下能实现最大化的发展。

主题、学习主题、特定学习主题教学的理论重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养目标从“四有”变为“三有”,更加注重全面性、核心性和实践性。窦桂梅校长谈到:“当课程标准里程碑式的提出了课程内容运用主题、学习主题、特定学习主题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研究正好契合了国家的要求。”从主题到学习主题再到特定学习主题,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载道”理解与"化人”的具体实践转化路径;形成了静态的“主题与载体形式”的落实到具体动态教学的学习属性;构成了“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统摄教与学方式的引领属性。

语文很难用大概念、大观念,因为语文是母语,承载的很复杂,不像理工学科有一条基本的知识逻辑的核心。所以其课程标准以及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学,会强调特定学习主题的经验获得。

特定学习主题关涉特定的语言运用任务,填充了由主题和学习主题搭建的微观内容框架,是直接引领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学习内容,并最终形成学生经验课程的重要一环。窦桂梅校长分享了清华附小在语文教学中特定主题引领的学习任务设计,她以《黄继光》教学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要素的挖掘,来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最终让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饱满和丰富。

教材单元、跨学科学习、校本主题课程群实践创新。

(一)基于教材单元的发展型任务

对于特定学习主题引领的教材单元项目式学习,窦校长提出,可基于单元整体内容设计,结合“六步法”的任务重组,具体如下:提炼学习主题→确定学习目标→重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架→研制学习评价量规,这个过程重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达成学生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二)基于跨学科的拓展型任务

跨学科学习,重在运用学科融合地解决实际问题。窦桂梅校长分享了教学《荷塘月色》过程中,让学生把最熟悉的清华荷塘当作实践场地,展开清华园里“两河一塘”丰水期水质调查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学生的研究不仅获奖,还帮助提升了其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逐步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三)基于校本创生型的主题课程群

“作为校长,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整合学科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学习体验。”窦校介绍了清华附小在项目式学习方面的实践。她以“选择杜甫笔下的人物布展”为例,展示了清华附小的长廊文化,并介绍了学生们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完成展板制作、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表明该项目充分展示跨学科学习的优势,将语文、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她表示:“项目式学习,重在形成学生个性而全面的表现性的成果”。“以上是基于语文学科改进的实践哲学,我想它也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成为我们不断的策略和方法。”讲座最后,窦桂梅校长呼吁更多的专家、校长和同仁们对学生怀着发自内心的深情,去培育蓬勃而深刻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朝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走得更坚实、更长远。



丘成桐

菲尔兹奖得主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训练和提拔杰出人才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遵循国家教育方针,聚焦强国发展挑战,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倾情分享《训练和提拔杰出人才的思考》主题讲座,立足全局,眺望未来,为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破除科技“卡脖子”困境提供智慧方案与行动指南。

建设一流教育,夯实强国发展基础

“中国21世纪的崛起,需要建立更多的一流大学,要将原来的一流大学变成更先进,能够跟全世界最尖端的大学比较。"在讲座开篇,丘成桐教授振聩呼吁道。他表示,大学在教育中占据重要一环,其不仅是高级劳动力的来源,更是新知识产生的主要阵地,很多对国计民生产业产生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其首要部分几乎都是由大学所创造出来的。

丘教授强调,“假如一个国家不能够在自己本土上建立一流大学,无论文化、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都会给其他国家牵着鼻子走。"而建设一流大学所需要的投资与综合国力、政府决策有着密切关联。立足国内外不同的社会环境,如何做好决策,打造更多的一流学府,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难题与挑战。

培养一流学者,突破科研创新困境

着眼大学教育的核心部分“培养杰出、有创意,同时有能力带领中国学者走一条崭新科技大道的学者,解决‘卡脖子'问题”,丘成桐教授从多角度出发展开了深刻思考。首先,好的教育是做好科研的重要基础。丘教授以一棵大树类比,指出教育系统的终极目标“研究院”是树之果实,而果实的质与量与大树的成长息息相关,树根、树干、枝叶的健康影响着果实的收获,而这里的“树根、树干与枝叶”正对应着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

其次,好的科研要有经过良好训练的年轻学者来支持。“训练年轻学者是很重要的,这些学生、学者必须要有很扎实的基础学识,还要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三者缺一不可,甚至在尖端科研领域中,后两者更为重要。”以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的成长经历为例,丘教授认为没有扎实学识而仍能做出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谓之天才,但天才能否被发现并有所作为与国家的重视支持不可分割。

成就一流学生,强化人才竞争优势

“世界上没有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需要长期倚靠其他国家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结合自身多年的人才培养经历,以及对国内外人才培养成果对比的研究,丘成桐教授指出,我们必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跟海外最先进的学院学习,力争上游,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发展本土学生,培育本土人才。

“研究院尖端的研究要依赖于一流的本科生,而一流的本科生要依赖一流的初中生。”基于此,丘教授号召从初中开始拓展训练顶尖人才,在学生还没有形成先入为主、墨守成规的观念时,培育、发展其探索新问题的勇气与品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数学领军计划"“数学英才班"以及"丘成桐少年班"正是应此而生,并以显著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着中国拔尖创新人才队伍。





学习有感


学习心得

常久城

北京之行,见到了很多大咖,听到了很多新理念,收获颇丰。

王文湛

1、教师是带着真理走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走向真理,触发了思考我们的教学应该怎样进行。

2、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让我又一次对党中央的思想更加重视。

雷朝滋

积极探索智能时代生成式课堂改革,教师成为引领者,学生做参与者、创造者,对话式教学等理念又一次坚定了我对学校目前问思教学坚持。

周彬

要让学生的特长特别长,让他们正常变得更正常;理想信念培养,懂国家所需,担名族所重。

王崧舟

上课能凝思澄虑,就是养生;上课能技近乎道,就是养生;上课能慈悲为怀,就是养生。安顿生命从上课开始。见识了教育大家对上课的认识,课堂教学的高度。

樊登

    帆书创始人让我见识了知识的渊博,全程一个小时的讲话完全脱稿,对群智涌现、叠代、发展心理学、脑科学的谈论使我深受吸引,《自驱型成长》等书目的推荐引起了读书的欲望。

学习心得

薛达志

本次去北京学习收获颇多,现场聆听了数学界泰斗——丘成桐大师的数学教育思想和拔尖人才的数学培养观念,见到了樊登,第一次听到了“群智涌现”的说法,感叹于黎明、杨临风、付彦军的年轻有为......然而羡慕、崇拜、敬佩之后,还是要回归现实、学习优点、查找缺点、坚持信念、砥砺前行。具体谈本次的学习感触,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大师的讲座风度

大师们讲座时,神态的从容淡定,语言的朴实近人,观念的笃定自信,都是需要我认真学习的。虽然我不能有大师们的社会威望和学术影响力,但我觉得只要是自己亲自做的、亲身经历的、自己一字一句总结出来的,讲起来也会很自信,也会有人爱听,也能产生共鸣。

二、丰富自己的学识

大师们的渊博学识让我羡慕不已,这也将促使我要多读书,而且要拓宽知识面,教育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单单有学科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次樊登提到的“群智涌现”,我就是第一次听说,而且我觉得这一现象要是用在教学上,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班风”或者是“学风”呢?

三、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无论是丘成桐大师的“夯实基础培养观念”,还是樊登的“脑科学理论”,也包括王文湛的“渗透育人观点”,都与我的研究方向基本相同,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我的探究动力。

以后我将一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脑科学和积极心理学方面再重新学习,一边继续积累自己的工作案例,总结得失经验,提炼理论心得。







美编丨耿丽超

一审丨蔡学峰

二审丨冯亚杰




大连长兴岛高级中学官宣
即时发布校内新闻,传达重要的招考信息,让社会、家长和学生及时掌握学校动态,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