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赋能,学以致用——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学习有感(一)

教育   2024-11-12 16:52   辽宁  


聚智赋能,学以致用

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学习有感



王文湛

资深教育家

教育部基础教育原司长


向上滑动阅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建成教育强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日前,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动员部署。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于此,资深教育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建成教育强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题,围绕”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建成教育强国"及"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六大方面发表深刻见解。

一、全国教育大会概况

王司长首先介绍了全国教育大会概况。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大会以"建成教育强国"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强总理主持会议,丁薛祥副总理作总结讲话,多个单位在会上进行了发言。此次大会不仅党政主要领导出席,还吸引了中央各部委、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建设教育强国的提出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提出,王文湛司长通过“迈进、建设、加快建设、建成”四个关键词和四次重大会议,详细阐述了从2010年到2035年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实施路径与战略规划。

三、建设教育强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习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不仅是近代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先任务、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王司长表示,建设教育强国是党之大计、民之大计、国之大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一项艰巨宏伟的历史性重要任务。

四、什么是教育强国?

王文湛司长认为,教育强国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具有中国特色,即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符合中国国情;二是具有世界水平,包括先进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及各国的公认;三是既要有规模更要有质量,实现四个普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全民族综合素质和一流专家质量)。

五、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五大坚持

(一)坚持建设教育强国的六个潜质: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二)坚持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五个关系: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三)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四)坚持教育的人民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坚持教育的战略属性: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一体改革,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六、建成教育强国要做好以下五件工作

(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来立德,通过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来树人。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立大志、创大业、拓宽实践育人,网络育入的阵地和空间。

(二)做好教育的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王司长表示,要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从幼儿园到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三)提高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

提高教育对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的支撑,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培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五)深入开展对外交流

深入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统筹安排走出去、引进来,提高我国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竞争力、话语权,对世界的教育做更大的贡献。

王司长强调,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重点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移,二十大提出全面提高质量,本次教育大会提出建成教育强国,而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就是质量。因此,提高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

最后,王文湛司长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勉励在座以及全国的校长老师们都能成为这样的好老师,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谢维和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向上滑动阅览

教育数字化的三种形态与特点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具有普遍性的全球现象,教育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并参与到这一世界趋势中来。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以《教育数字化的三种形态与特点》为题,深度剖析了教育数字化的三种形态及其特点,阐明了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方向。

教育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谢维和教授明确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们社会包括科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且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他引用中国人常说的“时势造英雄”来比喻,认为教育的发展应与社会历史的趋势保持一致,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为。

谢维和教授借由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对于ChatGPT的信任率及新兴技术兴衰周期表两项国际调研数据阐明数字技术对社会及其教育的影响,如同历史上任何一项技术的社会影响一样,都受到空间与时间变量的影响,进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需要一种科学的态度认识数字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数字化的技术形态

“所谓教育数字化的技术形态,指的是数字化的技术对教育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改善教育教学的条件、方法,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环境,提供教育管理的一些新途径,提升教育评价的效能等等。”谢维和教授认为,在我国教育数字化的技术形态发展得非常好,甚至在国际上可以处在第一方阵。

谢维和教授列举了一系列教育数字化的技术形态在中国的发展实例,表明教育技术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同时指出,教育数字化的技术怎么样和我们已有的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相结合,相得益彰,彼此促进,进而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是更加值得注意的。

教育数字化的知识形态

教育数字化的知识形态则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影响上。谢维和教授提到,现在大家普遍忧虑,将来的教育技术发展,会取代传统的教师工作。而从人工智能功能的不断递进来看,它的确已经从一种工具角色逐渐演变为助手角色,甚至未来可能成为人类的代理人。

因此,谢维和教授建议教育工作者主要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第一,数字化对人的劳动、工作和技能的替代,有没有规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第二,如果说随着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替代越来越多人类的工作,哪些工作是它替代不了的呢?第三,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排斥已有的教育,而是如何去和它相处。

教育数字化的社会形态

今天的数字化技术包括教育的数字化,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助手或者代理,更重要的是已经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谢维和教授借助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一个人认识自己不能凭空认识,必须在镜子面前才看得到自己的形象和特点。而现在除了现实的社会镜子外,人们还有了一面虚拟的镜子--网络。这面虚拟镜子正在成为人们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谢维和教授提到,很多人在现实中和网络中的表现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出现了心理焦虑问题。他强调,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在两面镜子的反馈中建立起自我认同,找到真正的自己。

应对教育数字化教育工作者何为

面对教育数字化发展,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怎么做?谢维和教授结合自己长期在教育领域工作的思考,提出了三点可行建议。

第一,认真学习教育数字化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教育数字化本身包含了很多与以往教育理论、教育知识和方法不同的新因素,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学习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成为数字化时代新的文盲,或者新的科盲。”谢维和教授说。

第二,注重精神品质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谢维和教授指出,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今天,精神的品质可能是未来优秀的重要内涵之一。怎么样通过教育教学真正提升类似于总书记说的想象力、好奇心、探求欲等等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这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直接去着手的现象。

第三,加强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关系的研究。改变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关系是教育数字化中,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生长点。谢维和教授强调,这绝不仅仅是数字科学家或者信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教师同样可以参与其中。



彭凯平

著名心理学家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


向上滑动阅览

数字化时代学校如何应变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各个角落。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以《数字化时代学校如何应变?》为题,从数字化时代之变入手,深度剖析人工智能冲击人类智能的底层原理,结合心理学视角,为广大教育者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建设性参考。

数字化时代有哪些变化

深潜数字洪流,彭凯平教授表明,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出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卷起了工业革命的新浪潮,给人类社会带来冲击,构成挑战,也造就机遇。“数字化的一些特性开始渗透到人类的心灵”,彭教授强调,包括数据化、网格化、全球化、个性化、智能化在内的数字化的工具特性已经变成了人类的心理特性。作为“千万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化让知识的普及更广泛有效,让合作更高效,但也加剧了社会的认知极化现象,可能引发技术与媒体、法律金融、教育与创意产业等行业的颠覆性危机。

数字化对人类智能的冲击

“数字化对人类的教育、智慧、能力有什么样的冲击?“针对这一问题,彭凯平教授以数据处理与分析、自然语言处理、自动化与机器人、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等领域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分析、图像和视频识别、语音识别与生成、个性化医疗、客户服务等实际应用中的成果已超越人类。

同时彭教授也指出,在创造性、情感理解、复杂决策、伦理价值等方面,AI仍落后于人类。比如:在顶级数学竞赛方面,没有一个语言模型能够战胜像丘成桐先生这样的数学大师;在视觉常识推理方面,机器还做不到对画面深层意义的分析和处理;在规划与决策方面,机器只是过去学习,而人类是未来憧憬;在ACE(包括美感,复杂沟通,同理心)能力方面,人类的孩子都可以战胜任何的人工智能。

为什么人工智能会对人类智能产生影响

对于人工智能影响人类智能的原因,彭凯平教授阐明,人类智能受大脑结构和功能、遗传因素、心理状态等内在因素与教育和学习经历、社会环境、营养和健康、科技和信息环境等外在因素综合影响。通过神经可塑性这一神经机制,与行为机制、社会机制的共同作用,人工智能工具改变人们的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行为习惯与学习方式、社交方式与信息生态系统,进而影响人类智能。

这种影响一体两面。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强化决策能力,有效促进认知能力发展;但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心理学家已经发现,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会使得人类的思维力、创造力、专注力、深度思考能力等高级认知能力退化,加剧数字鸿沟,可能存在偏见的算法生成的虚假信息会误导人们的认知和判断,还会带来一系列情感问题,导致心理问题飙升。

学校如何应变

身处人工智能时代大背景,学校教育该如何应时而变,实现育人变革?对此,彭凯平教授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启发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度思考。第一,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利用AI技术,及时、精确地反馈、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第二,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力培养。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教师要从知识的提供者、灌输者转变角色,成为知识的教导者、情感的陪伴者,甚至是成长的催化剂。

第三,新型课堂形态与虚拟学习环境。在AI驱动下,打造虚拟课堂、沉浸式学习环境,深化翻转课堂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动态的帮助。

第四,育人目标的转变。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情感智力成为育人目标的核心,学校需改变传统的短期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五,教学内容的变化。知识学习减少,学科之外的学习越来越多,特色多元、形态多样、以情感连接和实践性活动为主的小微学校是未来数字时代教育的基本形式。第六,教师的AI素养与专业发展。除传统教学技能,教师还需掌握AI工具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技巧,实施与AI共生的教学策略。

报告最后,彭凯平教授从心理学角度点明,在人工智能时代,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孩子们未来的积极心态,机器可以取代技能,却取代不了阳光的心理。他寄语在数字化时代下,大家都能提升力量与智慧,收获幸福、健康与长寿。



学习有感


立足新时代的起点,面对数字化的挑战

张兴华

秋满京都,盛会再启。2024年11月6日,第二届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为期两日,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教育国”的大会主题,丘成桐、王文湛、金一南、谢维和、雷朝浴、彭凯平、樊登、唐江澎、窦桂梅、刘希娅、王崧舟等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学者亲临分享,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擘画良策、启悟新思。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我们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建设已是时代所向、教育所需、师者所求。但是走进教育现实中,教育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困境,亟需聚合多方力量,共谋教育发展大计。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发展。数字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机遇,教育数字转型是世界教育变革的共同方向。

本次学术年会立足时代前沿,聚焦教育热点,以教育数字化为翼,以教育家精神为魂,是一次知识与智慧、交流与思考的学术盛宴。相信此次论坛定能为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新的澎湃动力!

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学习心得

张勤东

在参加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新与变革的知识殿堂,众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精彩分享,让我对基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此次论坛聚焦于基础教育数字化的前沿趋势和实践应用,内容涵盖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与优化、智能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合等多个方面。通过聆听专家们的报告和案例分享,我深刻感受到数字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基础教育的生态。

通过这次论坛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创新意识,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期待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数字化教育的评价体系,让基础教育数字化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美编丨耿丽超

一审丨冯亚杰

二审丨宋述涛




大连长兴岛高级中学官宣
即时发布校内新闻,传达重要的招考信息,让社会、家长和学生及时掌握学校动态,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