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唯一的艺术品——致敬!陨落星员

文摘   2024-09-02 22:22   北京  

哎哟喂,各位摄影家们,好莱坞是真牛啊,各种阴谋论,在它那里拍得比真还真。像什么掌控世界的共济会,有《国家宝藏》《达芬奇密码》等;像外星人,有《天外来客》和《第九区》;这不,有人说登月是假的,就拍一个给你看,《月球大计划》上线了。
前凸后翘的寡姐性感十足,诚意出演,用爱情喜剧方式,幽默地调侃了登月阴谋论,用一只黑猫击穿了登月现场,导演这个猫用得妙。
故事发生在阿波罗1号悲剧之后,NASA损兵折将,声誉受损不说,还穷得叮当响,步履维艰,陷入困境。就在这时候,广告奇才凯莉(斯嘉丽·约翰逊 饰)被招到公关部,在她的拯救“阿波罗”行动中,与发射中心的负责人柯尔·戴维斯(查宁·塔图姆 饰)之间擦出了爱的火花。
记住:阿波罗1号
电影大背景是美苏太空竞赛。苏联老大哥一路遥遥领先,先是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1月,又把第一只活物——莱卡犬(Laika)送上了天,到1961年4月,更是让加加林驾驭“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飞了一圈,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全民偶像。
这些傲人的成绩不仅让美帝颜面扫地,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信心,NASA的主项目也是一波三折,比如1958年,探险者2号发射失败……到了1967年,NASA更是遭遇了成立以来的至暗时刻,这也是人类航空航天史上的大悲剧:阿波罗1号(Apollo 1)起火,三名宇航员殉难。

1965年6月3日,怀特在双子座飞船外进行了23分钟的太空漫步

那是1967年1月27日下午,指令长维吉尔·格里森(左)和驾驶员爱德华·怀特(中)、罗杰·查菲(右),进入土星1B号顶部的指令舱,开始一项名叫“Plugs-out Test”的模拟测试。18时31分时,一个“Fire!”(着火了)的声音划破宁静,在高度封密的纯氧指令舱里,火势迅速蔓延。17秒后,三名队员均已死亡。
事故原因很快查明,一条电线短路引发易燃物,而舱门的设计使得宇航员无法迅速逃生。之后阿波罗计划按下了暂停键,飞船被重新设计,换掉了易燃材料,改进了电气系统,舱门也改头换面,从原来的90秒打开升级为5秒,这一切都是为了为了让太空之旅更安全。
《月球大计划》一开场,就是这场让人心塞的阿波罗1号火灾,而男主就是指挥官。这事儿一直是他的心病。影片后面,有个记者挑衅地采访他,男主大发雷霆,差点胖揍记者。
现在的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34号发射中心已经拆除,只留下钢筋水泥的发射台孤零零地立着,平台上镶著两块铭牌。其中一块刻着:

1967年1月27日18时31分,星期五。奉献给阿波罗1号队员:美国空军中校维吉尔·伊万·格里森、美国空军中校爱德华·希金斯·怀特二世、美国海军少校罗杰·布鲁斯·查菲。他们在人类不断探索的新领域中献出了生命。铭记他们,不仅因为他们的牺牲,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

记住:联盟1号
风水轮流转,今天到他家。接下来,悲剧转到了苏联这边。
1967年4月23日,联盟系列飞船首次尝试载人上天,这本来是登月计划的一步。计划是这样的:联盟号1号先上天,等到第二天联盟号2号到达。然后,两艘船在太空中的对接,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和2号上的一位宇航员互换,然后返回地球。
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联盟1号刚上天就“闹脾气”,导航失灵,太阳能板没全展开导致电力不足,通讯也出了问题。飞行了24小时之后,科马洛夫决定提前打道回府。可谁知道,更糟的事还在后头——降落伞死活打不开了,飞船以每秒40米的速度砸向地球,科马洛夫当场牺牲。
他被称为“第一个从太空坠落的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其实一切都在预料中。在联盟1号正式载人飞行前,三次填色人试飞均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发动机故障,第二次点火就爆炸,第三次在返回地球时船体烧出一窟窿。就这样,领导还是一拍脑门,载人飞吧!为啥这么急?因为这是已经预定了的建国50周年大礼包。
据说飞行前,科马洛夫和技术人员忙得团团转,光是安全隐患就列了整整203条。起飞前科马洛夫悲观地预言:“我这是多半有去无回啊!”
果然,这次失败把联盟号的问题全都抖出来了,苏联进行大改造,特别是降落伞和其他一些关键部件。联盟2号计划就此泡汤,登月计划士气大挫。
记住:联盟11号
时间来到1971年6月,还是苏联,联盟11号又出事了。三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任务,却把生命也留在了那里。
登月失败后的苏联,终于在1971年4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一号”算是扳回一城。但随后发射“联盟10号”飞船因对接故障,导致宇航员没有进入空间站,掉了一把链子。

礼炮一号的图片都太模糊了,上个模型

不过,苏联可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主儿,6月6日,联盟11号再次出征,指令长格奥尔基·多布罗沃尔斯基(左),飞行工程师弗拉迪斯拉夫·沃尔科夫(中)和实验工程师维克多·帕萨耶夫(右),成功完成对接并顺利进入了“礼炮一号”,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创造了当时人类在太空逗留的最长记录。
可就在他们准备凯旋而归时,却遭遇了悲剧,返回舱失压,三位英雄因为没有穿宇航服最终牺牲。这一出悲剧真是让人唏嘘。
为什么不穿宇航服?因为任务更变,船舱从设计的两人硬塞进三人,空间变窄,只能舍弃航天服,这个致命错误,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科学家说,这是政治家们的太空竞争。事后,苏联航天部负责人卡马宁将军被撤职查办。教训就是从那以后,所有的宇航员在升空和返回阶段都必须穿宇航服,进行双重保障。
记住:月球上唯一的艺术品
1971 年 8 月 2 日,阿波罗15号机组悄咪咪地干了一件大事,他们在月球的哈德利月溪里立了一个小雕塑,这是月球上唯一的艺术品,这件名为“陨落星员”的作品,是为了纪念那些在太空探索中英勇捐躯的英雄们。(注:Fallen Astronaut,也可以译为:牺牲/阵亡的宇航员,不过小编更喜欢现在这个。)
这哥仨们儿保密工作是做得真好,之前一点风声都没有,直到他们回到地球后,在新闻发布会上才把这事儿抖出来,连雕塑家是谁都不说。
艾尔文与月球车
阿波罗15号机组铁三角是指令长大卫·斯科特(左)、指令舱和登月舱驾驶员阿尔弗莱德·沃尔登(中)和詹姆斯·艾尔文(右),他们想来一点儿不一样的,希望以一种个人的、私密的、象征性的形式纪念所有牺牲的宇航员。
执行登月任务前,斯科特遇到比利时雕塑家保罗·范·霍伊东克,他专门从事太空主题创作。霍伊东克最终按要求制作了一个8.9Cm高的铝制雕像,轻且牢固、能承受高温差、无性别以及种族特征,并附上一块刻有已故的14名宇航员名字的铭牌。两人约定,这东西不能拿去卖钱,也不能私藏,得保持纯粹的纪念与敬意。
在登月成功的发布会上,斯科特说,“遗憾的是,上面没有瓦伦丁·邦达连科和格里戈里·涅柳博夫的名字。”由于当时苏联太空计划的保密性,他们的牺牲无人知晓。“还有小罗伯特·亨利·劳伦斯,他是第一位黑人宇航员,也是被选入载人计划的美国空军军官,他在 1967 年的一次训练事故中牺牲”。
斯科特这个名单是所有勇敢踏入宇航员训练之路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们,不单纯指在执行太空执行时的宇航员。
事情公开后,NASA也没辙,NASA博物馆只能要求拿到一件复制品。不过,后来还是有一些麻烦。雕塑家霍伊东克,1972年5月搞了个大动作,950个签了名的“陨落星员”复制品,准备以每个750美元的价格出售。斯科特火大了,立马给范写信反对。最终,在NASA的施压下,这场闹剧没有开张,毕竟NASA对商业活动可是规矩森严。
不过,这仨兄弟胆儿是真肥,还偷偷带了400个邮封上月球,打算大赚一笔,被NASA及时叫停。这一商业闹剧不仅损害了宇航员的形象,也成了三人的飞天终点站,从此三人再无缘星空之旅。
记住:挑战者号
10年研发,航天飞机大功告成。这是个妥妥地“三栖明星”,既能像火箭那样直冲云霄,又能像卫星一样在太空轨道上起舞,还能像飞机一样稳稳地滑翔着陆。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首次登台亮相,肯尼迪航天中心人山人海,万众瞩目。这款新明星近乎完美地飞了5年。

失重训练中的麦考利芙

时间来到1986年1月28日,肯尼迪太空中心,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已经升空。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这位从11000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代表,NASA的第一位“太空教师”,正准备着一堂太空科普课。电视机前,学生们眼巴巴地望着,心里既激动又骄傲,因为那可是他们的超级明星老师!
73秒后,在16600米的高空,“砰”地一声,挑战者号忽然空中解体,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那一晚,里根总统安慰大家说:“我知道这很难接受,但痛苦的事时有发生,但这是人类探索、发现、扩展视野的代价。勇敢者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未来属于敢于直面挑战的人。”
挑战者号机组:39岁的任务专家鬼冢承次、37岁的太空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女)、46岁的指挥官弗朗西斯·斯科比、36岁的任务专家朱迪思·雷斯尼克(女)、40岁的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41岁的有效载荷专家格雷戈里·贾维斯、35岁的任务专家罗纳德·麦克奈尔
事件的第二天,李先念主席致电里根总统,对航天员遇难表示哀悼。这次毁灭性的事故让航天飞机飞行计划整整休眠了两年零八个月。有媒体指出,“挑战者号”事故吹响了美国航天黄金时代的终结号。
记住:哥伦比亚号
2003年2月1日上午,航天迷克里斯带着儿子和弟弟正在观看哥伦比亚号返回地球的场面。他们一边对着上空拍摄,一边赞叹“真酷”。可就在几秒钟之后,飞机碎片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哥伦比亚号在距离地面大约60公里发生了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

哥伦比亚机组:46岁的任务专家大卫·布朗,41岁的任务专家劳雷尔·克拉克(女),43岁的有效载荷专家迈克尔·安德森,45岁的指令长里克·赫斯本德,41岁的任务专家卡尔帕娜·乔拉(女),41岁的驾驶员威廉·麦考尔,48岁的有效载荷专家伊兰·拉蒙

事后调查原因是,飞机在发射时一个公文箱大小的绝热泡沫塑料从外部油箱脱落,在航天飞机的一个机翼上开了一个洞,导致轨道器在重返时破裂。
哥伦比亚号驾驶舱窗户的架子
时任的美国宇航局局长西恩·奥基夫说:“这是NASA大家庭悲伤的一天,这是执行STS-107任务的宇航员家庭的悲伤的一天,这也是整个国家悲伤的一天。”
布什总统发表全国讲话,"在这样一个航天飞行几乎被视为再平常不过的年代,人们很容易就忽视火箭航行的困难和危险。我们的宇航员深知这些危险,他们愿意面对这些,他们知道生命中有更崇高的目标,由于他们的勇气、胆量和理想,我们将更加怀念他们……在今天的星空里,我们遭遇了毁灭和悲剧,但是在我们还未看到的地方,那里有慰藉和希望。"
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
30年造了5架航天飞机,先后执行了135次飞行任务,每次发射平均成本高达15亿美元,让人咋舌,再加上这两次毁灭性的灾难,让政府下决心让其提前退役。2011年7月,航天飞机结束了它们的光辉岁月。

每年的1月,NASA都会在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举行仪式纪念那些在航天事业中牺牲的宇航员。
其实,人类的航天计划很不严谨,特别是在太空竞赛期间,多是急冲冲上马,孤注一掷的冲锋。为了能争先,往往不顾安全隐患,宇航员的每一次飞行都是在鬼门关里转一回。
NASA的退休工程师唐·纳尔逊在给总统布什的信中披露一系列隐患:1999年,由于出现氢泄漏,“哥伦比亚”发射被推迟;因为配线损坏、发动机故障并使燃油输送线凹陷等原因,“发现”号航天飞机取消发射计划;2000年1月,由于配线及电脑故障,“奋进”号推迟发射;2000年8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检查出3500多处缺陷;2000年10月,“哥伦比亚”号的第100次升空飞行被推迟,原因是一枚安全销位置放置错误和外挂油箱存在安全隐患;2002年4月,一起氢泄漏事故迫使“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计划取消;2002年7月,总检查长报告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安全程序管理方法不当;2002年8月,“哥伦比亚”号燃油线发现有裂缝出现,其发射系统出现故障。

阿波罗1号事故引发点

然而,白宫宫员和NASA都拒绝听取他的意见。就是这样的草台班子,没有办法航天设备的复杂程序出乎你我的想像,粗略估算,一台火箭或者航天飞机至少有200多万个零件组成,哪一个出点儿状况,都可能是毁灭性的。说白了每一回飞天就像是赌运气,开大小。

阿波罗1号的舱门

5000年来人类仰望星空,终究只能凝视而不可触摸,现代科技大爆发给了人类飞天的翅膀,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对星空的向往,那该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自以为生物顶端智慧体的征服欲……
宇航先驱、前苏联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得漂亮:“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
理想那样丰满,现实如此残酷。
又及:
既然每一次飞天都是赌大小,那就是五五开了。这回说了半天航天灾难,当然有悲就有喜,航天中也有一些死里逃生的幸运儿,鉴于篇幅问题,这个留在下回再说。

摄影不过如此
比摄影更有趣的是摄影师的故👻事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