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帮助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以下是其中四个领域的一些关键技能。
一
电力
AI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能源供应和需求,从而帮助减少能源相关的碳排放。AI还能学习人们使用能源的模式,并根据天气情况准确预测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从而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清洁能源。
在伊朗,研究人员便运用AI技术,通过分析建筑的使用频率、建筑结构、所用材料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预测了一个研究中心的能源消耗。与此同时,这一AI系统还通过算法来优化建筑的能耗,一方面给出了相应的隔热和供暖控制建议,另一方面,则根据实际在场人数调整照明和电力需求,最终将能耗降低了35%。
二
运输
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排放量的五分之一。AI模型可以通过推荐最高效的驾驶路线——比如少爬坡、避开拥堵、保持匀速等——来促进绿色出行,从而减少碳排放。
一个基于AI的系统目前正在为瑞典哥德堡市的电动汽车提供路线建议。该系统会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充电站的位置等数据,帮助司机规划能耗最小的最佳路线。
三
农业
研究表明,更好的耕作方法可以减少碳排放。AI技术能够助力我们更高效地利用土地和化肥(这两者都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此外,AI还能通过预测特定市场上作物的购买量,协助农业作物生产者和分销商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
美国斯坦福大学201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先进的AI模型甚至可以利用卫星图像分析和跟踪作物生长情况预测某一乡镇的大豆产量。研究人员比较了准确预测作物产量的多种模型,其中表现最好的模型可以根据植物生长图像和包括气候在内的其他特征预测作物产量,从而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收成不好时提前规划其它的粮食采购方案。
四
灾害管理
AI在灾害预测和管理领域亦大有可为。比如在巴基斯坦,研究人员便借助AI模型来分析无人机拍摄的图像,进而更精准地预测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洪水灾情。该系统还可用于检测洪水灾害,帮助制定实时的救援行动规划。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未来一年科技行业可能出现的变革性技术趋势。
一
高级人机界面
如果你是《少数派报告》的影迷,你一定对汤姆·克鲁斯用手势控制增强现实(AR)投影的场景不陌生。而你我很有可能在2024年看到这一交互方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人机交互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简称HMI)将彻底改变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模式,包括新型的人车互动、工程师操控重型机械,以及实验室技术人员在高风险环境中进行操作等。
然而,先进的人机交互界面并不仅仅局限于手势识别技术。自然语音界面(natural voice interface)也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打破语言障碍。除此之外,命令式交互也将迎来终结,被更灵活、适应性更强的交互方式所取代。随着脑成像头盔和植入物技术的发展,意念控制也有望彻底革新我们所熟悉的人机交互界面。
二
微型计算
越来越多的微型设备开始集成强大的计算能力。随着5G网络的迅速普及,这些设备将能够迅速访问边缘计算平台或云端环境。工业级计算机的卓越处理能力有望被集成到仅手表大小或混合现实透镜大小的设备中。
随着这些外围设备的计算能力日益增强,它们将能够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机器学习来理解它们周围的世界。此外,它们还将能够利用生成式AI来渲染VR和AR图像,从而创造出沉浸式的扩展现实体验。
三
无代码开发
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即便是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将能通过简单描述业务需求,从零开发商业软件应用。在未来一年里,企业需要密切关注这一趋势,以便及时抓住可能的机遇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甚至进一步实现技术变现。
四
网络安全
除了积极的一面,我们还需要对生成式AI保持警惕,提防其可能被用于不正当目的。鉴于技术发展,网络安全专家需要在他们的系统中构建强大的防御机制,并确保他们的流程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
五
开源运动
企业或将在技术前沿领域放宽其许可,以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源方法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源代码的迭代与开发过程中来,进而打造更为强大的系统。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趋势也可能会走向不可预测的方向,所以开源并非在所有领域都受到青睐,例如金融服务行业可能更倾向于坚持使用封闭系统,它更可预测,也更稳定。
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 Foundation)是紅杉中國發起的公益基金會,作為紅杉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之一,兼具智庫與倡導型公益機構屬性,致力於推動香港創科生態發展,支持香港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並推動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創科教育中心(Hong Kong InnoX Academy)為創科香港基金會 Hong Kong X Foundation於2022年發起設立的一個創新型政產學研共建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面向香港及大灣區青年人,提供體系化的創新創業教育,以「賦能年輕人以無窮科技創新能力」為願景,結合港深兩地全方位資源,培養學以致用的創新領袖和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