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教授讲妇产科故事第十五期:葡萄胎相关疾病知多少?

健康   2025-01-04 17:31   北京  




一、古今中外对葡萄胎的认识及发展





女性怀孕后会有胎盘形成。胎盘主要由许许多多绒毛组成,若发生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就会有大小不一的水泡状变化,水泡间细蒂相连成串,形如一串一串的葡萄样,称为“葡萄胎”,也称为“水泡状胎块”(但少用)。


早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4个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将葡萄胎描述成子宫的水肿,并认为是不健康的水潴留。在13世纪,Henneberg伯爵夫的墓碑上这样描述:她在40岁时生下了365个孩子,一半取名为John,另一半取名为Elizabeth。直至1700年,William  Smellie是第一个使用hydatid(水泡)和mole(胎块)这两个术语的人。

19世纪早期,Bwlpeau和Boivin认识到葡萄胎是绒毛的囊性扩张。1895年,Felix Marchand指出葡萄胎能进一步发展为绒毛膜癌,而正常妊娠和流产则很少发生,也是他描述了葡萄胎妊娠中绒毛的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的增生。

20世纪初,Fels Ehrhart Roessler和Zondek分别指出在葡萄胎患者的尿中,可以检测到分泌过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国外在2500年前,希波克拉底用文字记载到:致子宫水肿的原因是饮用不洁水。1500年前拉丁文首次命名Mola-胎块,希腊语称为“一滴水”,形容充满水的囊泡。700年前女伯爵生出“365”子,与现用葡萄胎遗传学原理具有明显逻辑关系。

在我国三千余年前的古史中即有“妇女生子六百”的记载。唐五代(公元618960)《千金药方》中有说“妇人方对月水不通症瘕条目之下月经不通,或下如腐青黄白黑等如豆汁”,用活血化淤的牡蒙丸治疗后,又见到鱼籽或虾、蛤蟆籽样物排出,可以肯定这是葡萄胎的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最早的资料。唐朝虽然对此病曾有描述,却还十分粗浅,孙思邈当时并未认识到,仅将其归入鬼胎来讨论。葡萄胎属于“鬼胎”范畴,当时称之谓“奇胎”或“水泡状鬼胎”。

约公元1127年前,宋代对该病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有对葡萄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陈素庵妇科补解》中记载到“妊娠腹内鬼胎者,由营卫虚损,精神衰耗,以致妖魅精气感入藏府。状如怀妊,腹大如抱一瓮,按之无凹凸。不动者,是鬼胎也。间下黑血或浊水等物,不可作安胎治之。痛之者,拟用雄黄散(主要是雄黄、鬼臼、川芎、琴酒、柴胡、天虫、芫花根及厚朴、牛膝、班螫、甘草、胡茱萸、延胡索)当时以腹大超过正常妊娠,不能触及胎体、无胎动、反复阴道流血渗液作为诊断葡萄胎的依据,并且运用芫花根、牛膝斑等药物,速猛下胎。具有十分惊人深刻的见解,对葡萄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127年,金代也有关于葡萄胎合并正常妊娠的报道。

近代我国在民国有院士制,新中国建立后为学部委员制,文革后恢复院士制。妇产科首位院士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宋鸿钊教授,他原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全才专家之一,在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等方面均有建树。20世纪60年代起,因我国葡萄胎和绒癌等病人甚多,宋鸿钊教授后专攻这方面的研究,从6MP治疗绒癌起,后用5Fu等治疗取得辉煌成就。宋教授也曾作为WHO国际11位著名专家之一参与制定指南规划,治愈了无数国内外的病人,并保留生育功能。大数据流调、著书立作、亲赴全国各地演讲、培训等成为热门。其中吴葆桢、王元萼、唐明一等教授也均是团队的功臣之一。此后由向阳教授及其团队承继,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向阳教授更是成为国际GTD的主席,为我国争光,均是功不可没,可载入史册。


而我国南方地区在宋鸿钊教授的指导、关心、爱护下;在石一复团队及郑伟、钱建华、李娟清等医生的共同合作下,带领研究生们坚持数十年至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曾经可称为国内分中心之一。先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工作,例如:多次大规模流调、宫腔镜、腹腔镜诊治在本类疾病的应用、子宫病灶内注射抗癌药、化疗方案的改进、免疫诊治、重危病人抢救等等多方面的研究,点点滴滴汇聚一起,在我们逐步工作和积累下成为系统化诊疗。


但工作基本是处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状态,成果上报均是省卫生厅科教处前来找我们(因当时全国各地来浙江参观交流,都需经过省卫生厅科教处的介绍),其他有关信息报道,如China Daily(中国日报)、浙江日报、中国妇产科网等消息发布和报道平台也均为媒体而非医院和学校,但团队人员均以治疗病人为主,对此也习以为常了。可近年还有基本不干这工作的人想来“摘桃子”要上报成果,我等也均不计名誉而谢绝。我们做实事为主,视名利为云烟。此外,国内也有不少医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国际上有关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但仍有尚未统一和解决的问题,仍需要中外肿瘤医生共同努力和攻克。


二、正确认识葡萄胎



几乎所有的葡萄胎都是由于妊娠后胎盘绒毛变化后发生,又有部分会产生与之相关的许多一系列良性或恶性的疾病,多与最初的怀孕(妊娠)有关,相互脱不了关系,所以把它们统称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过去也仅有原发性卵巢绒癌和男性原发性睾丸绒癌两种与妊娠无关)其他与妊娠无关的疾病可参考上一期《石教授讲妇产科故事第十四期:从娘娘“喜脉”话说早孕诊断的故事》中有关HCG阳性鉴别的内容。所以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与正常和异常妊娠的关系相互之间错综复杂,互有因果关系可用如下图表示:

图源:第三版《临床妇产科学》


大部分葡萄胎在清宫后可完全治愈,原来都属良性病变,近年对其的认识也有改变。







100200年前用肉眼观察得出,因水肿膨大绒毛,导致组织学水平合体和细胞滋养细胞增生。3040年前分子遗传学水平证实亲代基因组在胎儿和胎盘发育中具有不同角色,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存在利益冲突,若干父源性基因在胎盘组织中出现沉寂(被印记掉),过多父源性染色体是葡萄胎发病机制的关键遗传学事件。细胞遗传学水平完全性葡萄胎具有雄性属性。


染色体11p15.5、细胞周期抑制因子核阳性、父源性基因图让胎盘尽可能生长,故该基因在胎盘组织中显示极强的父本基因组印记,仅母系等位基因表达。此外,P57 kip 2的免疫组化在评判来自组织不同成分、诊断不同葡萄胎中的作用也被重视。分子基因STR片段分析对葡萄胎确诊、单/双雄二倍体、鉴定三体/单体、双雄三倍体等各种葡萄胎有鉴别诊断意义。使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持续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及其详细区别更为明确。上述对有国内外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深入研究均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报道的葡萄胎发病率为8/1000~1/125,不过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葡萄胎的发病率曾经有上升的趋势;现在又因结婚、生育观念变化、出生率明显下降、产妇年龄增加,致葡萄胎发生率降低,葡萄胎及相关绒癌等明显减少,专业医生也逐步改变妇科肿瘤方向。但并非绝对没有。早期容易临床误诊(难免流产、先兆流产、晚孕、妊娠剧吐、稽留流产、药流不全、宫外孕等),超声误诊(子宫肌瘤退行性变、胎盘残留、子宫体腺癌、稽留流产等),病理误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胎盘部位反应、胎盘残留等)。这些均与高龄产妇数量短期内显著增多有关。虽然这类疾病较前大为减少,但偶尔仍有可见。加强有关对葡萄胎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对女性优生优育和健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葡萄胎的分类:要增加对中间型滋养细胞的认识



葡萄胎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中最多见的一种,是一组源自异常精卵受精事件后引起的疾病,也是一组胎盘疾病谱的总称,包括:


1.良性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 HM),又分为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mole, CM或CHM)、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mole, PM或PHM)和胎盘部位结节(placental site nodule, PSN);


2.潜在恶性的不典型胎盘部位结节(atypical palcental site nodule, APSN);


3.恶性的侵蚀性葡萄胎(invasive mole,IM)、绒癌(choriocarcinoma, CC)、胎盘部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alstic tumor, PSTT)和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ETT)。

将GTD术语归纳如下:

1.葡萄胎:良性胎盘肿瘤,伴有恶性潜能

(1)完全性葡萄胎

(2)部分性葡萄胎

2.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GTN):胎盘肿瘤具有恶性行为

(1)葡萄胎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2)侵蚀性葡萄胎

(3)妊娠绒癌

(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5)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实际上述GTD包括的内容及术语归纳中,常知的妊娠绒毛除了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外,还包括2001年shih首先提出的中间型滋养细胞(intermediate type trophoblatic cell或intermediate trophoblast, IT)。IT系细胞滋养叶另一途径,即滋养细胞柱内的滋养细胞衍化为绒毛型中间型滋养细胞。其良恶性病变关系见图。

图1. IT来源及其引起的疾病


注:IT: intermediate type trophoblatic cell或intermediate trophoblast; ESP: exaggerated placental site; PSTT:placental site trophobalstic tumor; PSN: placental site nodule; ETT: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现行的专著、教材、杂志论文均将上述GTD相关内容合称为GTD,在诊治过程中再主要区分GTD和GTN。


四、必须牢记关于妊娠绒癌的两句“至理名言”



这是妊娠绒癌过去和现在著名的两句“至理名言”,特别是不少年轻的妇产科医生或病理医生还不知,甚至在浙江省医疗鉴定会和省级电视台上因为医疗纠纷公开报道时,主任医生也不了解这两句名言导致在电视上公开闹笑话。


1.过去认为:是绒癌治不好,治好的不是绒癌。

2.现在应知:

(1)绒癌是全世界第一个可经过化疗治愈的癌症,并且可保留子宫和卵巢,照样可生育(但也要保持客观,绝不适用全身多处广泛转移者)

(2)绒癌是全世界第一个不一定要病理检查才能确定的癌症(当然有则更好),依靠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完全可确诊。


五、葡萄胎的最新知识——癌前病变和罕见病



2020年欧洲滋养细胞疾病组织(The 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Treatment of Trophoblastic Diseases,EOTTD)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的指南中首次将CM和PM列入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这是继妇科肿瘤中宫颈癌的CIN、外阴癌的VIN、阴道癌的VaIN、子宫内膜癌的EIN及WHO卵巢癌组织分类后提出的交界性肿瘤(也有癌前病变之意)。葡萄胎为癌前病变说明其生物学行为特性,应引起妇产科和肿瘤医师的重视。


同时WHO和欧洲委员会将罕见病(rare disease)定义为某疾病发病率<5例/1万人,与欧洲定义<1例/2000人的定义一致。GTD的发病率符合这个标准,可定义为罕见病。但2012、2016和2018年FIGO未明确将GTD列入罕见病。亚洲、欧美有不少国家GTD的发病率符合此罕见病的标准,但目前还不适用于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


六、葡萄胎发病相关因素



1.地理和种族因素:东南亚其他国家及以色列的葡萄胎发生率为北美及欧洲的7~10倍,我国葡萄胎平均发生率为0.81‰。


2.遗传因素:葡萄胎存在多种受精形式,形成不同的遗传学类型。


(1)完全性葡萄胎是父系起源,通常是二倍体核型。90%核型为46,XX,系由一个空卵与一个单倍体精子受精,经自身复制为二倍体。另有10%的核型为46,XY,是由一个空卵与两个单倍体精子结合而成。


(2)部分性葡萄胎为父系和母系起源,90%以上为三倍体核型,即由一正常单倍体精子(卵子)和一个减数分裂失败的双倍体卵子(精子)受精而成,或者是由两个正常的单倍体精子和一正常的单倍体卵子受精而成;由父亲和母亲来源的完全性葡萄胎常与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相关,受累家族成员易发生重复性葡萄胎妊娠。所以,葡萄胎的来源和发生应该分清男女双方的各自因素,不要完全责怪和怨恨女方。


3.饮食与营养因素:某些饮食习惯可能与葡萄胎的发生有关,比如有调查认为以蔬菜和大米为主食地区的妇女葡萄胎病例较多。另一些调查认为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的缺乏可能与完全性葡萄胎的发生有关,营养状况也被认为是葡萄胎发生的高危因素。


4.孕卵发育障碍:孕卵发育障碍导致的葡萄胎主要表现在有过一次葡萄胎妊娠的妇女再次妊娠时不良生育结局或发生葡萄胎的风险均增加;二次葡萄胎妊娠后再患葡萄胎的风险增至20%~30%。卵子与子宫内膜不健全,其有可能发展为绒毛水肿变性,结果导致葡萄胎的发生。


5.内分泌因素:葡萄胎作为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一般发生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在绝经后妇女中是极其罕见的。


6.年龄因素:易发生于生育年龄的两端,即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大,葡萄胎恶变率也明显增加。部分性葡萄胎的风险与母亲年龄无关。2021年Horowitz等报道,妇科肿瘤学会基于循证医学的综述和建议中提到生育年龄和既往HM史是HM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5岁和>45岁与发生HM关系密切;>45岁者发生HM的风险增加5~10倍;首次HM后再次HM风险约1%~2%(>0.1%);两次HM后第3次妊娠HM风险为15%~20%;CM后再次妊娠时HM的风险要高很多。


七、葡萄胎的临床表现



葡萄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停经后的阴道流血,约80%~90%发生在妊娠6~16周。其他临床表现还有:典型的有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妊娠剧吐、卵巢多房囊性的黄素化囊肿,甚至有子痫前期征象,主要表现为孕早中期出现血压升高和尿中有蛋白。


随着早期超声检查和hCG测定的应用与普及,葡萄胎的早期诊断率大幅度提升,一些典型的临床表现诸如妊娠剧吐、甲状腺功能亢进、子痫前期征象、葡萄胎相关呼吸栓塞综合征等已不多见。部分性葡萄胎患者由于滋养细胞绒毛水肿程度较轻,90%以上的部分性葡萄胎患者有不全流产或稽留流产的表现,而异常子宫增大、妊娠剧吐、子痫前期征象、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较少发生,或即使发生,其病情程度也较轻。


八、各种类型的葡萄胎



葡萄胎除了主要分为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两种外,还有如下:


1.残余葡萄胎:葡萄胎排除不净,部分葡萄胎组织残留宫内。


2.持续性葡萄胎:如上述情况再次刮宫,仍未见症状和体征好转,血或尿内HCG持续3个月仍阳性,不降,则称“持续葡萄胎(persistent mole)”。


3.重复葡萄胎:一次葡萄胎后,再次妊娠又为葡萄胎的情况并不少见,称“重复性葡萄胎(repeat mole 或recurrent mole)”。


4.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familial recurrent moles, FRM):是指在一个家系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族成员反复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葡萄胎。以基因起源和病理组织学为基础。


5.输卵管葡萄胎:葡萄胎发生在输卵管内,临床少见。


6.卵巢葡萄胎:发生在卵巢,甚为罕见。


7.腹腔葡萄胎:也有认为是输卵管葡萄胎、卵巢葡萄胎流产或破裂的结果。


8.绝经后葡萄胎:GTD很少发生于50岁以上,绝经后的妇女很罕见,而且常为恶性。2004年Garcia等报道停经1年以上的妇女患绝经后葡萄胎的仅有3例,病理类型均为完全性葡萄胎。


9.辅助生育技术后的葡萄胎:已经不算是少见。


10.还有其它更罕见的葡萄胎。


九、葡萄胎、绒癌等相关疾病的处理原则



葡萄胎应及时刮宫,切勿残留或刮宫过度,术后HCG、超声、避孕等定期随访。恶性则以化疗为主,必要时做相应手术。单个孤立巨大病灶可放疗,严重者可考虑加用免疫治疗。浙江省在上世纪70代末,也是国内首次先后在《中华肿瘤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等报道使用植物血球凝集(PHA)免疫治疗和宫、腹腔镜诊治葡萄胎、绒癌等。各种遵照医嘱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十、我的经历和“故事”




讲了葡萄胎的故事,也要说说我的经历体会以及我是如何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诊治和研究等“结缘”的。我196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至今)。当时在附属妇产科医院任小小的第二年住院医生,后来转到产科病房,遇1例产妇因发热、咳嗽等再入院,由我经管。大家诊断不明后也请了外院放射科主任等,由我们医院院长、主任等开展大会诊,仍是各有其说,诊断不明。后我作为具体经管医生、毕业第二年的小医生(第一年为见习医生,第二年正式转为住院医生),竟然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发言,认为咳嗽发热、X胸片有散在异常病灶或阴影,提出是否是“产后绒癌”?当即就遭非议和嘲讽,认为你大学毕业才两年就如此乱说,当场我作为小医生也不能多说,只得受此待遇,暂且作罢。可后来雄蟾稀释试验(当时只有这诊断条件)显示,HCG甚高,X片再请其他医院放射科会诊等确诊为产后绒癌,终于真相大白,事实胜于雄辩,我也释怀了。


因为当时浙江省葡萄胎、绒癌等是国内高发区,我院又是专科医院,葡萄胎多见,因此也被称为是“葡萄园”。又因后来领导要我负责妇科肿瘤病房,所以我在妇科肿瘤中的工作以葡萄胎及其相关疾病为主。现虽已耄耋之年,仍与年轻医生不断有这方面的工作。


我也体会到学术不能论资排辈、组小团体、拉帮结派、学术称霸。要重视年轻人的思想和独立思考。学术上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和业务上永无止境,许多诊治、创新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工作;点滴积累,也是站在他她)们的肩上逐步才有阶段性的改进,但这远没有走到学术的终点。例如:卵巢恶性肿瘤的化疗是从上世纪50年代盛行烷化剂,后来是铂类药,又有紫杉醇,再有近年的PARP抑制剂、PD-1、PD-L1免疫治疗等。同样辅助生育技术也经历了百余年历史,实际从精子、卵子、受精的动物实验开始,在最初的兔子体上获得成功,再到人类也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后,所谓首例人体成功的也只是宫外孕。直到1978年,英国路易斯布朗出世,至今也已有36年,其中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均仍无尽头。以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仍是任重道远,现在又有AI方面的挑战,更需要后人不断努力,争取完美,造福人类,年轻人更应该肩负重任。


专家简介



石一复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84年起,先后担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长达14年,后两届兼任党委副书记

曾多年为浙江省妇产科学和妇科肿瘤学的学科带头人
1991年起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目前仍担任全国和省内多个学会顾问,并分别担任国内十余家期刊顾问、名誉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特约审稿人等
先后获国家科技三等奖,部级、省级、厅级科技成果奖40余项,公开发表医学论文等1000余篇,出版教材,专业参考书(主编或参编)78部。热心医学科普,发表作品近500篇及书约10本
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浙江省首个妇产科学博士点和第一位妇产科学博士生导师
先后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5名

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首届妇产科医师奖、全国妇幼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作家。2010年受聘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至今
曾被誉为国内妇产科“三剑客”之一(余两位-郎景和院士,已故的李孟达教授)
曾赴香港,台湾及大陆多地进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表演和交流
1994年亲自组织并参加“礼物婴儿”和“试管婴儿”工作,短期即获成功,填补了浙江省的空白。完成院长对学科建设和浙江历史使命后移交年轻人继续工作,并出了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获得“国之名医-特别致敬”,《大众医学》2023年全国十大科普人物,浙江省抗癌突出贡献奖荣誉。
目前仍在省内外各地门诊、会诊、手术、讲学、主持学术交流、担任杂志编辑和撰稿、组稿、著书、撰写妇产科专著,科普书文等工作,并主持和学术交流等。

上下滑动查看


免责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妇产科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妇产科网】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妇产科网】”。


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平台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责编:煎薯片

审核:马野


 往期推荐

指南速递 |(2024.V4)NCCN临床实践指南:宫颈癌更新内容一览



全球消除宫颈癌行动日 | 魏丽惠教授:宫颈癌年轻化趋势与疫苗防治新进展



文献导读 | 徐大宝教授团队:宫腔镜图像+电子病例多模态学习应用,3.7秒可完成宫腔粘连患者妊娠结局预测!





妇产科网
中国妇产科门户网站www.obgy.cn官微账号。第一时间传递妇产科领域前沿学术资讯、大咖手术展示、经典病例分析、指南共识解读等精彩内容。妇产科网一个有温度、有速度、有影响力的妇产科学术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