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下班回到家,打开门,迎接你的不是温馨整洁的画面,而是满地的玩具,孩子却在一旁玩得不亦乐乎,仿佛对这 “战场” 般的景象熟视无睹。
这时候,你心里是不是有个声音在呐喊:“这孩子,就不能自觉把玩具捡起来吗?” 然后,可能紧接着另一个想法冒出来:“算了,还是我自己收拾吧,催他也费劲。”
孩子玩完玩具,从来不知道收拾,每次都要她跟在后面唠叨无数遍,可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依旧我行我素。
“我就想让他自觉点,自己的事儿自己做,咋就这么难呢?是不是孩子天生就没有自律性啊?”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01
自律并非天生
孩子成长需引导
我要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没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自律性是需要后天精心培养的。
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负责自控和决策的前额叶部分,还在慢慢成长中。
这就使得孩子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像是好玩的玩具、有趣的游戏时,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克制冲动,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你观察过幼儿园的孩子,你会发现,在自由活动时间,老师拿出了新的拼图玩具,瞬间就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
原本在玩积木的几个小朋友,立刻放下手中的积木,冲向拼图那边,完全忘记了还没收拾好的积木。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难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再从心理层面来说,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幼儿时期逐渐萌发,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但对行为的后果缺乏足够的认知。
就像有的孩子,为了能多玩一会儿玩具,会跟家长撒谎说已经完成作业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被外界干扰,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需要自律完成的任务,比如整理玩具、按时睡觉等。
所以啊,家长们千万不要误以为孩子能自然而然地变得自律,咱们必须得肩负起引导孩子走向自律之路的重任。
02
自律培养的 “金钥匙”
就是有序的外部环境和规则
01/ 自由与规则的平衡
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里,自由与规则可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自由,可不是毫无边界的放任自流,而是在规则约束下,孩子能够自主做出选择、探索世界的权利。
就拿儿童之家来说,孩子们拥有选择 “工作”(蒙氏教育里把孩子的学习活动称为 “工作”)的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丰富多样的教具中挑选想做的 “工作”,无论是拼图、搭积木,还是绘画、阅读。
但同时,规则也无处不在,比如不能打扰其他正在专注 “工作” 的小伙伴,使用完教具后要物归原处。
这就像是给孩子的自由套上了一个安全又舒适的 “保护罩”,让他们既能尽情释放天性,又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秩序。
在儿童之家的3小时工作时间,孩子们各自忙碌着。有个小男孩对拼图特别着迷,他每天都会选择拼图 “工作”,而且一坐下来就是半小时甚至更久,完全沉浸其中。
旁边有两个小女孩在搭积木,她们小声地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偶尔因为一块积木放哪儿有不同意见,但很快又协商解决,没有大声吵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时刻盯着、不断提醒,孩子们却能自觉遵守规则,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在规则保障下,才能享受自由探索的快乐,这种自由与规则平衡的环境,为孩子自律性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专注是自律基石
蒙台梭利教育还非常重视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因为专注是自律的重要基石。
在蒙氏教室里,老师们会精心布置一个安静、整洁、有序,且充满吸引力的环境,各类教具摆放整齐,分类明确,让孩子一眼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而且,老师不会随意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 “工作”,尊重他们的专注时刻。
当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时,比如拼图,他们需要集中精力观察图案、思考拼接方法,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同样,搭积木也是如此,孩子要构思造型、挑选合适的积木,不断尝试、调整,才能搭出心中的作品。
这种长时间专注投入的体验,会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被外界干扰,进而慢慢养成自律的习惯。
我记得有个孩子,一开始在幼儿园里很难安静下来,总是从一个 “工作” 跳到另一个 “工作”,三分钟热度。
老师发现他对彩色珠子串线的 “工作” 稍有兴趣,就引导他专注于此,每次他串珠子的时候,老师都在旁边给予适当鼓励,但绝不打扰。
慢慢地,孩子串珠子的时间越来越长,从只能串几分钟,到后来能专注十几分钟,甚至更长。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手部精细动作越发熟练,专注力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懂得约束自己,自律性悄然萌芽。
03
助力孩子自律成长
给家长的行动指南
01/ 别做 “甩手掌柜”,共同维护秩序
有些家长总是口头要求孩子要自律,自己却在一旁刷手机、看电视,东西随手乱放。
孩子可是天生的模仿高手,他们看到家长这样,心里就会想:“爸爸妈妈都不用收拾,我为什么要收拾?” 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
就拿整理玩具来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把玩具分类放进收纳箱,一边整理一边跟孩子说:“看,小汽车们都要回红色的家(红色收纳箱),积木宝宝们要回蓝色的家(蓝色收纳箱),这样它们下次我们找它们玩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啦。”
还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饭后帮忙擦桌子、把自己的小衣服叠好放进衣柜,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好习惯,明白维持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认识一位爸爸,他每天晚上都会和孩子一起进行 “睡前十分钟整理”,父子俩比赛看谁收拾得又快又好,把书本归位、玩具放好、鞋子摆整齐。刚开始孩子还有些不情愿,但慢慢地,他不仅养成了主动整理的习惯,还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自律性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提升。
02/ 明确规则,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规则就像是孩子成长路上的 “红绿灯”,必不可少。但制定规则时,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做到清晰、明确、可操作。
比如说,和孩子约定好,每天玩完玩具后,要在睡觉前把玩具收拾干净;或者规定玩具只能在客厅的指定区域玩,不能带到卧室、餐厅。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家长不要立刻大发雷霆,而是要用温和但坚定的态度提醒孩子,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
有个小朋友,总是趁妈妈不注意,把玩具带到餐桌上玩,弄得一片狼藉。妈妈发现后,没有责骂他,而是平静地说:“我们之前说好的,玩具不能上餐桌,现在你需要把玩具收拾好,并且帮妈妈一起把餐桌擦干净,因为这是你弄乱的。”
孩子虽然一开始有些不乐意,但在妈妈的引导下,还是照做了。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就记住了规则,不再随意违反。
03/ 尊重孩子节奏,培养自主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做事节奏,家长要学会尊重这一点,不要总是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比如早上起床穿衣服,有些孩子可能会磨磨蹭蹭,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这时候,家长如果在旁边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只会让孩子更加慌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不妨提前一点叫孩子起床,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同时轻声提醒:“宝贝,我们还有十分钟就要出门了哦,你看看能不能自己把衣服穿好。”
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像安排游戏时间、选择想看的绘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他们才会更愿意主动去遵守规则,培养出内在的自律意识。
曾经有个孩子,在画画的时候特别专注,一画就是一个多小时,饭都顾不上吃。奶奶心疼孩子,几次想打断他,让他先吃饭。
但妈妈拦住了奶奶,说:“孩子难得这么专注,让他画完吧,吃饭晚点没关系。” 后来,这个孩子在学习、做事上都表现出了很强的专注力和自律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节奏被认可,能够自由地探索、成长。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的,它需要家长付出长时间的耐心与坚持。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孩子反复、进步缓慢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可千万不能灰心丧气,要坚信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孩子终会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
很多孩子,能发展出自律,都是经过了一个成长的过程。起初,孩子玩玩具后从不收拾,写作业也是三心二意,家长为此头疼不已。但家长在学习了科学的育儿方法后,开始认真地践行,从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到陪着孩子整理玩具、规划学习时间,每一步都做得扎实且耐心。
慢慢地,孩子开始有了变化,先是能主动把玩具分类放好,接着写作业时也不再频繁分心,能够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看到孩子的这些转变,家长满心欢喜,也更加坚定了持续培养孩子自律性的决心。
孩子的成长之路离不开咱们的悉心陪伴与引导。别觉得孩子能自动变得自律,
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用爱与智慧为孩子铺就一条自律成长之路,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定会收获一个让你骄傲的自律宝贝!
本期图片来源于 深圳·沛狮蒙台梭利托育中心,感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