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相处中,这样的场景或许并不陌生:
早上,孩子该起床上学了,却怎么叫都不起。家长在一旁不停地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你看现在不起床上学就要迟到了,迟到会被老师批评的,你要养成好习惯啊。”
孩子却把被子蒙上头,嘟囔着:“再让我睡一会儿嘛。” 家长继续讲道理:“时间很宝贵的,不能浪费在床上,你要懂得珍惜时间。” 可孩子依然无动于衷,最后在家长的强行拉扯下才不情不愿地起床,一整天心情都不好。
吃饭的时候,孩子挑食,把不喜欢吃的青菜都挑出来。家长见状,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营养,对你的身体发育很重要,你不能挑食,要什么都吃才能长得高高的、壮壮的。你看那些不挑食的小朋友身体多健康啊。”
孩子却皱着眉头,把碗一推说:“我不喜欢吃青菜,太难吃了。” 家长继续强调:“挑食是个不好的习惯,你必须改掉,不然会生病的。” 孩子不仅没有听话,反而对吃饭更加抵触,家长的大道理丝毫没有起作用。
玩耍的时候,孩子将玩具散落一地,家长见状开始唠叨 “你要学会收拾自己的东西,不然以后怎么能养成好习惯呢?” 孩子却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家长们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方面,很多道理对于孩子来说过于空洞和抽象,缺乏与他们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孩子的思维方式较为直观和具体,那些高高在上的道理,他们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家长在讲道理时,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孩子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被否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更加不愿意听从。
其实,孩子并非完全不讲道理,也不是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只是一时的懒惰、一时的情绪使他们失控,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触动他们内心的方式去沟通。
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他们才会愿意打开心扉,倾听我们的话语,并从中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
01
孩子听不进道理
是因为我们还没说到他的心里去
孩子总赖床,回回都要人催。可能是因为有些孩子习惯了家长的催促和帮助,形成了依赖心理。他们知道即使自己不起床,家长也会想尽办法让他们按时上学,如反复叫他们、帮他们穿衣服。
孩子不愿意吃蔬菜,有可能是因为他逐渐开始追求自主性和对周围事物的控制感。比如希望在饮食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权,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决定吃什么,就会对被要求吃的蔬菜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不愿意收玩具,这是因为,收拾玩具对孩子来说是一项枯燥、无趣的任务,没有像玩玩具那样带来即时的快乐和满足感。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有趣的活动上,而不是整理东西。
我们所认为的负面行为背后,都潜藏着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环境影响等原因。
如果我们不了解,只是唠叨、用大道理轰炸孩子,孩子就会因为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些道理而积累不满和抵触情绪。
久而久之,就可能会通过叛逆行为表现出来,比如故意与家长对着干、拒绝听从任何建议、甚至不愿意与家长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这种叛逆行为不仅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也会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家庭氛围变得压抑和不愉快,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孩子听不进的“讲道理”,犯了哪些错误?
01/ 空讲理论,缺乏实际联系
许多家长在给孩子讲道理时,只是单纯地阐述道理本身,而没有将其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
例如,一味地强调 “你要努力学习”,却不具体指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点以及如何去克服,这样的道理对于孩子来说就如同空中楼阁,他们无法从中获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启示,自然也就难以将其听进心里并付诸行动。
02/ “口是心非”,孩子感受不到真诚
有些家长在讲道理时存在 “口是心非” 的情况。比如,嘴上对孩子说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努力了就行”,然而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的表情、语气乃至后续的行为,都明显地透露出对成绩的在意和不满。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家长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从而对家长所说的道理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再听家长讲的任何道理。
02
说进孩子心里
就要先倾听孩子的心声
01/ 站在孩子角度,倾听心声
家长要放下身段,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当孩子犯错或者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批评指责或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耐心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回家后情绪低落,家长可以温柔地问:“宝贝,看起来你不太开心,能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接纳,他们才会更愿意打开心扉,倾诉内心的烦恼。
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要轻易打断,只需用眼神和点头等方式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
等孩子说完后,家长可以说:“我理解你当时的感受,要是我可能也会这么做。不过,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觉得呢?”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家长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对立面,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家长后续给出的建议和道理。
02/ 用故事、实例代替直白说教
孩子们通常对故事充满兴趣,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能比直白的说教更有效地传达道理。
家长可以通过讲述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故事,将想要表达的道理融入其中。比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讲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是 “低能儿”,但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伟大发明家的故事。
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坚持的重要性。除了故事,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例如,孩子不懂得珍惜粮食,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农田,让他们亲眼看到农民劳作的辛苦,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
03/ 创造体验式学习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领悟道理,往往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更深刻。比如,孩子总是不爱惜玩具,将玩具弄坏后也不心疼。
家长可以找一个机会,和孩子一起修理坏掉的玩具.在修理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思考玩具为什么会坏,以及如何爱护玩具才能让它们使用得更久。
通过这样的体验,孩子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爱护物品的重要性,而且这种亲身经历所获得的感悟,会让他们记忆深刻,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
再比如,如果孩子不理解分享的快乐,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带一些零食或玩具去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让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与他人互动的乐趣和友谊的温暖,从而明白分享的意义。
在亲子教育的道路上,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但从孩子的内心出发,用真诚、耐心和智慧去沟通,无疑是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当我们努力去理解孩子的世界,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时,孩子会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怀,从而更愿意与我们携手共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放下那些空洞的大道理,用爱去填满亲子之间的每一个缝隙,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助力孩子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本期图片来源于 深圳·凯西蒙台梭利儿童会所(西海湾园),感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