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催越磨蹭?该换种思路了!树立有序的家庭规则,孩子更会守时

教育   独立短篇   2024-12-19 06:30   广东  

对孩子的催促简直无处不在。


就拿每天早上来说,家长们常常要开启 “催促模式”,喊着 “宝贝,快起床啦,要迟到了”,可孩子呢,往往是在被窝里哼哼唧唧,翻个身继续睡,叫个好几遍都不见动静。


家长心急如焚,孩子却不紧不慢。


还有写作业的时候,“快点写作业,又超时了”,家长一开始可能还心平气和地提醒,可过了一会儿发现孩子不是上厕所,就是被别的小事吸引了注意力,作业半天没进展,家长的耐心也一点点被消磨,忍不住提高音量。


到了要出门的时候,也是状况百出,“快点穿好鞋子,就等你了”,孩子却还在那慢悠悠地找东西,或者盯着某个小玩意儿发呆,把家长急得不行。



然而,频繁的催促并没有效果,孩子可能当时听了动一动,没过多久又恢复原样了,甚至还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家长催得越急,孩子可能越逆反,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兮兮的。


这时候,建立家庭规则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有了守时的家庭,孩子也会自觉守时。


家庭规则就像是给孩子的行为画好了清晰的 “跑道”,能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按部就班地成长。有了守时的家庭,孩子也会自觉守时。




01

稳定的家庭规则

如何影响孩子的秩序感?



好的家庭规则,是潜移默化地把固定的生活流程变成孩子的习惯,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太习惯骤然变化的生活节奏而闹脾气,也想要顺着从前的生活惯性而行动。


但是,只要我们坚定地执行家庭规则,比如说,规定了晚上九点必须上床睡觉,早上八点要起床,我们就必须要执行好,让孩子在晚上八点半时就做好上床睡觉的种种准备,即使孩子找再多借口,也要按时入睡;在早上七点前播放悠扬的音乐或准备好美味的食物,吸引孩子自觉起床。


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习惯新的生活秩序,比如晚上九点是睡眠时间,下午四点是游戏时间。


孩子有了这个概念,我们想改变也很困难,因为孩子的成长受到秩序敏感期的影响,他习惯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不会轻易改变,而外部秩序感一旦形成,还会延续到孩子的整个人生,帮助他形成内在的秩序感。




秩序感稳固了以后,孩子的时间观念也会逐渐形成。像父母的守时行为,也会影响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最初对时间的认知,往往是通过观察最亲近的父母来获得的。如果父母总是能够严格遵守时间,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出门办事等等,孩子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以及它的重要性。


比如说,每天早上父母都能在同一时间起床,然后有条不紊地准备早餐、收拾自己,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里,就会知道这个时间段是用来做这些事的,慢慢也会养成在相应时间做相应事情的习惯。


就像那些从小在守时家庭长大的孩子,上学很少迟到,写作业也不会拖延,他们知道在什么时间要完成什么任务,懂得自我约束。



这种自律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同样如此,像日常的起居、参与一些兴趣活动等,他们都能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这对于孩子未来面对更多的学习挑战以及独立生活的时候,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种事务,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自己做事就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规划,孩子自然也难以明白时间的宝贵,容易变得散漫无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氛围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个守时的家庭环境里,一切都仿佛是按照既定的节奏有序进行着,孩子身处其中,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秩序的感染,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


守时是一项好习惯,能守时的孩子也会拥有一个好人缘。守时,其实是在向别人传递一种尊重和诚信的信号。


如果孩子总是迟到,让别人等待,那别人可能就会觉得他不重视约定,不尊重别人,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愿意和他交往了。





02

强调“时间”的家庭规则

怎么样制定更好?



在制定强调”时间“的家庭规则上,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蒙台梭利教育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内在的时间感知和成长节奏,就像有的孩子可能思维敏捷,行动迅速,能较快地适应时间安排;而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时间去理解和执行,节奏相对较慢。


比如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像 3 岁左右的宝宝,他们对时间的概念还很模糊,往往是凭借自己当下的兴趣和感受去做事。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强行要求他们必须在某个精确时间内完成某件事,那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或许会因为不理解、做不到而产生抵触情绪。


我们要做的是去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然后根据这个阶段的特点来引导建立守时规则。



比如在培养起床的守时习惯时,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先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像早上播放他们喜欢的儿歌,用轻松愉快的方式慢慢唤醒他们,让他们自然地从睡梦中过渡到起床状态,而不是一味地催促 “快点起床,要迟到了”。


再大一点的孩子,在写作业这件事上,有的可能很快就能进入状态,按计划完成作业,但有的可能需要先花些时间整理思绪、准备文具等。


我们要尊重他们这个准备的过程,给予适当时间,同时和他们一起商量制定合理的写作业时间安排,让孩子感觉到规则是贴合自己节奏的,是能够做到的,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自觉去遵守,从内心接受守时规则,慢慢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01/   制定明确时间表


家长们可以根据家庭生活以及孩子的日常活动,来制定一份合理且清晰的时间表。这份时间表要涵盖起床、吃饭、学习、玩耍等各个环节。


比如说起床时间,综合考虑孩子上学的时间以及保证充足睡眠的需求,规定一个固定的起床时刻,像早上 7 点,然后让孩子清楚知道这个时间一到,就得起床。吃饭时间也是一样,早餐可以设定在 7 点半到 8 点,午餐 12 点到 12 点半,晚餐 6 点左右,这样规律的安排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玩耍时间也可以固定下来。比如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之后,可以有 1 个小时自由玩耍,到了晚上 8 点半到 9 点,就是洗漱准备睡觉的时间。


把这些不同的时间安排清晰地罗列出来,做成一个可视化的时间表,张贴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像卧室的墙上或者书桌前,这样孩子就能清楚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慢慢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哦。




02/   自主选择空间


在家庭规则的框架内,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对于培养他们守时的习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蒙台梭利教育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和生活的安排中,守时规则的制定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像开家庭会议一样,讨论每天的时间安排。比如在安排周末的活动时间时,问问孩子是想先去公园玩耍,还是先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孩子的选择来共同确定具体的时间节点。如果孩子选择先去公园玩,那可以接着讨论玩多久,几点回家,回家后再做什么等等。


当孩子参与到时间安排的制定过程中,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规则的主人,而不是被强制要求遵守规则的被动者。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按照既定时间去执行就会更有认同感和责任感。


就拿每天晚上的睡前时间来说,让孩子参与决定是先看一会儿绘本,还是先洗漱,只要能保证在规定的睡觉时间前完成这些事项就行。


孩子在自主安排的过程中,会逐渐学会合理规划时间,而且因为是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他们会更主动地去遵守,守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习惯。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还锻炼了自主管理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呢。




03/   家长以身作则


在培养孩子守时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自身守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孩子更多通过模仿来学习。


比如在遵守家庭既定的时间安排上,要是规定了晚上 7 点开始一起看亲子阅读时间,那家长就要放下手头其他的事情,准时和孩子一起开启阅读。


每天早上按时起床,按部就班地准备早餐、收拾东西,孩子长期处在这样守时的家庭氛围里,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跟着家长的节奏,逐渐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所以,家长们可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好守时的榜样,这比千言万语的教导都更有效果。



家庭规则制定好了,实施也要花一番功夫。

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家的孩子当时上小学三年级,做事情特别磨蹭拖拉,每天早上起床那叫一个费劲。


妈妈从七点就开始喊:“宝贝,起床啦,要迟到了呀。” 可孩子总是哼哼唧唧,有时候甚至能再睡个二十多分钟,导致一家人常常手忙脚乱地往学校赶,好几次都差点迟到。


后来,爸爸妈妈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决定建立家庭守时规则。他们先是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


然而,规则制定好了,实施过程却不顺利。刚开始的那几天,孩子根本不把这规则当回事,早上还是赖床,妈妈提醒他,他还发脾气。


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妥协,也不能发火。他们家就是这样做的,耐心地跟他说:“咱们一起制定的规则,大家都要遵守,你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慢慢地,孩子就有了变化。有一次早上,闹钟一响,他居然主动起床了,虽然动作还有点慢,但好歹没有再赖床。爸爸妈妈肯定是及时鼓励他。


几个月以后,他已经完全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每天早上都能自觉按时起床,有条不紊地准备上学,整个人也变得更加自信自律了。



这就说明了,建立好合理的家庭守时规则,也要坚持执行,孩子才能够养成守时好习惯。


培养孩子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让我们通过建立守时的生活环境,带动孩子,共同来努力。让孩子不再对时间懵懵懂懂,而是清楚地知晓每个时间段该做何事,合理地去安排自己的学习、玩耍以及生活,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主性,他才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本文图片来源自 深圳·笑眯眯蒙特梭利儿童成长中心,感谢支持


蒙奶奶
爱孩子的人都在关注我。我是蒙台梭利,大家都叫我蒙奶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