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自我成就的快乐,反而比关心成绩,更能收获孩子的内驱力

教育   教育   2024-12-31 06:31   广东  


有一半的孩子考不上高中。这件事情让许多家长失眠。


考不上高中,就考不上大学,孩子的未来就毁了。成绩,和孩子的未来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出于这种焦虑,家长总是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从小学,乃至于学龄前,就开始找各种各样补习班,提前学习一些知识课程,请外教、上奥数补习班;别人家的孩子学到9点,我的孩子就要学到10点,决不能落后……只有永远快人一步,孩子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赢得好人生。


这似乎是一条稳妥的路。


但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成绩,还需要很多的爱和关心。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女士,儿子在读初中,一上初二,学习的知识更有深度和难度,他的成绩就下滑了。在暑假,她精心规划,想帮孩子弯道超车,可孩子却不领情,母子俩天天吵架,孩子还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


家长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可为什么会闹得如此不愉快,甚至适得其反呢?这背后的关键就在于,关注成绩,却忽视了孩子心里最需要的东西——快乐。


注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体验,让他有时间探索生活,追求自我成就的快乐,是比一味死磕成绩更能帮助孩子面对未来的教育。


就像那句话说的:“能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精神世界丰富的孩子,不会被负面情绪和压力压垮,反而更具韧性,能够从生活中汲取力量,面对人生的风雨。



01

聚焦 “快乐”

那些被误解的表象



最高级的快乐,是自我成就的快乐。因此,我们所强调的快乐,不是简单的玩闹,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它强调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成长。在蒙氏教育环境里,孩子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世界。


就像在蒙氏幼儿园的教室里,有各种精心设计的教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操作,老师只是在一旁观察、引导。


孩子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敏感期。孩子在敏感期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他的内心会是充实且快乐的。


举个例子,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会像海绵吸水一样,主动去模仿、学习周围人的语言。


这个过程他们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他们天性的驱使。



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孩子可以自主决定什么时候学习、学习什么内容。


如果孩子对植物感兴趣,就可以选择去研究植物相关的知识,深入观察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特性,从自主探索获得强大的成就感和快乐。


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从成绩转移到孩子自我成长情况上,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心态更平和了,因为我们会发现,如果孩子能够追随自己的兴趣,专心致志地钻研,那么他的成长,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始终充满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尽管孩子的成绩有可能产生波动,但我们仔细想想,短期的成绩波动真的是不可承受的 代价吗?


孩子为了考试而学习,只是在机械地接受知识,一旦脱离高强度的辅导,成绩下滑是很正常的。


而在自由探索兴趣的过程中,孩子其实是在积累内在能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思维,而不是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学。



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帮助孩子在未来接触再多的学习领域也不怕困难。自己主动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总结规律……这种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是成绩提升的长久根基。


除了成绩波动,家长也不可避免要面临外界的眼光。在中国式社交环境里,孩子的成绩常常是亲戚朋友聚会的热门话题。


然而,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成长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孩子内心的充实与快乐才是成长的重点。


当孩子在旅行中开阔眼界,在自然里感受艺术熏陶,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是无法用试卷上的分数衡量的。


对世界的感知,会帮助孩子培养好思考的习惯,对纸面上的知识有了更多维度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和探索,也会使孩子受益良多。


关注孩子的快乐,带来的是长远的益处,而非一时的 “风光”。



02

收获“松弛感”

孩子成长的隐形财富



在关注孩子快乐的成长模式下,孩子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这有助于他们发现真正热爱的事物。


美国作家彼得・格雷在《自由学习》中提到,孩子在自由玩耍、探索的过程中,能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与天赋发现能力。


我曾听说一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秉持快乐至上原则,却又不是放养。孩子小时候喜欢涂鸦,家里墙上、地上到处都是 “作品”,他没有制止,反而给孩子提供各种绘画工具,带孩子去看画展、艺术展,让孩子感受不同风格画作。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对绘画的热爱愈发浓烈,主动要求学习专业绘画知识,后来还在学校绘画比赛中多次获奖,作品充满想象力。


孩子找到了热爱,学习绘画的内驱力十足,根本不需要家长督促,每天都会主动练习,还自己研究不同画家的技法、风格,成长迅速。这种因快乐引导出的自主探索,让孩子找到了成长的 “发动机”,动力源源不断。



也因为心里有热爱的事物,孩子充满了快乐和松弛感。


从心理学角度讲,拥有松弛感的孩子,内心更加从容淡定。当他们面对挫折时,不会陷入过度的焦虑与自我否定。


就像在蒙氏教育环境中,孩子从小被鼓励自主尝试,即使失败也不会被批评指责,而是引导反思。这种成长经历让孩子明白,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只要调整方法,总能克服。


在蒙氏幼儿园的小男孩,在搭建积木高塔时屡次失败,积木总是倒塌。他既没有因害怕被批评而放弃,或者紧张得不知所措。他就坐在那,不慌不忙地观察倒塌的积木,尝试用不同形状、大小的积木组合,最终成功搭起高塔。


这种松弛心态下培养出的抗挫能力,将伴随孩子一生,无论是面对学业难题、职场挑战还是生活困境,都能沉稳应对。






03

激发内驱力

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



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曾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孩子的内驱力与兴趣紧密相连,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去钻研、探索,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关注孩子的快乐,就意味着,我们得让他跟随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这就是像多米诺骨牌,快乐源自于在兴趣基础上的成就感,强大的成就感又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鼓舞他坚持下去。


就像在蒙氏教育环境里,孩子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工作,在操作教具、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好奇心,求知欲愈发旺盛。


我曾在蒙氏园里,见过一个孩子对昆虫特别着迷,经常蹲在草丛里观察蚂蚁、瓢虫,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老师默默观察他,家长也没有制止,还给他买了许多昆虫图鉴、科普书籍,带他去博物馆看昆虫标本,参加昆虫主题的科普讲座。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学习昆虫分类、习性、生态等知识,阅读大量专业资料,遇到不懂的就向专家、老师请教。



这就是兴趣驱动内驱力带来的力量,孩子不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这种主动学习的热情将伴随他们一生。


当孩子内心快乐、松弛,他们更容易明确自己的目标。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逐步建立目标意识。


比如,孩子喜欢绘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短期目标,像在一个月内学会画几种不同风格的花朵,完成后给予肯定和鼓励,再制定中期目标,如完成多少幅完整的画作,长期目标则可以是举办个人画展等。


关注孩子的快乐,能让他们在轻松氛围中找到人生方向,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




04

亲子共成长

家庭关系的重塑



关注孩子的快乐,其实也意味着我们不再给孩子那么多学习上的压力。


在只看重成绩的教育模式下,亲子间往往围绕分数展开对话,孩子考得好,全家欢喜;考得不好,家长愁眉苦脸,孩子战战兢兢,久而久之,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亲子关系愈发疏远。


而当家长关注孩子的快乐后,情况截然不同。很多有智慧的父母,会因此更走近孩子的内心。



耐心倾听孩子在学校的趣事、烦恼,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慢慢打开心扉,他不仅主动说起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还和家长一起探讨未来的理想。亲子间有说有笑,关系变得亲密无间。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像孩子成长路上的温暖港湾,让孩子内心有力量,更自信地面对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在成长。一开始,很多家长习惯用成绩衡量孩子的一切,转变观念并不容易。但为了孩子的幸福,他们开始学着控制情绪,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平和,更有耐心,也理解了孩子成长的多样性。




比起成绩,更关注孩子的快乐,我们将收获的是,孩子一生的松弛感、明确的内驱力,以及亲密的亲子关系,


家长们,是时候放下焦虑,挣脱 “唯成绩论” 的枷锁,用爱与耐心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当我们点燃孩子内心的内驱力,掌握好的学习思维,学习成绩也会有了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孩子将收获温暖一生的亲情和动力。





本期图片来源于 深圳·凯西蒙台梭利儿童会所(西海湾园),感谢供图


蒙奶奶
爱孩子的人都在关注我。我是蒙台梭利,大家都叫我蒙奶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