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式耜的松仙锦囊轶事

文摘   历史   2022-09-23 17:54   广西  
      
       南明时期留守桂林的瞿式耜抗击清军,坚守桂林四载,最后在风洞山壮烈牺牲,英雄事迹名扬青史,可歌可泣,是桂林抗清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桂林这座城市的骄傲。
       瞿式耜是英雄,是英雄就有英雄事迹,瞿式耜是凡人,是凡人就有凡人轶事。凡人轶事往往遗落,拾来则为传奇。
       《所知录》是明末学者钱澄之唯一的史学著作,所录是他亲历的南明抗清历史,钱澄之重“信史”,所记历史实事求是,备受称道。史学家称《所知录》“可考信不诬”、“是录所记较诸野史为确”。
       读其史读其诗,将钱澄之有关桂林的“文史”与“诗史”结合在一起,真实地反映了桂林的抗清斗争历史,有血有肉地描绘出瞿式耜等抗清志士的人物性格特点,再现桂林抗清志士群体的真实风貌。


       钱澄之的《知行录》及所作桂林诗中记有瞿公得松仙锦囊一则轶事,其中故事少为人知。钱澄之与瞿式耜有师生之谊,在桂林与瞿公交往密切,无话不说。其诗其文能真实反映瞿式耜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从另一个角度看瞿公其人其事,可见抗清历史背景下瞿式耜的思想性格变化。
       瞿式耜是人不是神,是人当然就有故事。钱澄之所作史书《知行录》及《田间年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年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投奔弘光朝的瞿式耜奉命巡抚广西。赴粤途中,过浙江湖州遇一野山“松仙”。中国民间自古藏龙卧虎,多有通周易之世外高人,松仙与瞿式耜一见如故,“授以錦囊数封”予瞿公,并再三叮嘱日后 “临危始发”,拆封的时间都已事先标明在錦囊上,瞿式耜颇以为然。


       瞿式耜来桂林留守后,几度依时拆封,诸事无不“依其策行之”,居然一一应验。如镇压靖江王朱亨嘉造反、三战力保桂林城、重用明军悍将焦璉等等。瞿式耜因此对松仙錦囊之妙深信不疑,但松仙其事不宜张扬,私下说说,知道的最清楚的也许就是钱澄之。
       钱澄之在桂林期间作有《留守生日用诸公韵》,诗中有“人世荣名兼将相,半生出处授神仙”之句,句后有注“有仙授公秘函,一切事皆预定其内”,即指曾有一位神仙“授公秘函”,瞿式耜出臣拜相、战寇保城皆为神仙所授锦囊预知。


       瞿式耜的松仙錦囊无多,数年过去只余下最后一封,上书“庚寅元旦发”。庚寅年即永历四年(1650年),对南明政权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年份,是年年末桂林城破,瞿式耜殉国。
       庚寅元旦,新年伊始,瞿公拆封。錦囊仅见一纸书“扶公荣归”四字,瞿式耜一见,大喜过望,以为抗清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荣归必锦旋也”。


       此时岭北孔有德所部清军压境,形势危急。因瞿公迷信松仙錦囊吉言,误判形势,对清军动向竟不以为然。
       钱澄之所著史书《知行录》记载了瞿公当时的态度:“警报沓至,留守公吟笑如常,且曰:今冬明春,吾与诸君且衣锦还乡耳。此地那得有忧”。显然,瞿式耜还以为和前几次錦囊所预测的一样,形势将化险为夷,衣锦还乡指日可待。


       钱澄之闻瞿公此言,怦然心动。《知行录》记录了他当时的疑虑:“予忽心动,恶其扶字或为‘扶榇’乎?且仅余一封,亦属可疑” 。錦囊到此结束预示着什么?
     钱澄之暗想“扶公荣归”四字中的“扶” 会不会是“扶榇”之意,“榇”即棺木,扶棺荣归可不是好事。钱澄之知道瞿公天性和雅,深信锦囊之说,“每当危急之际,辄处之泰然,诸将帅亦仗公从容镇静,卒以立功”。久而久之,“军心既弛,将益骄,多不用命,而公犹以前事自持,局外者忧之”。钱澄之作为“局外者”的焦虑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对瞿式耜性格行事的了解,以及对当前抗清形势的判断,钱澄之认为瞿公过于迷信松仙錦囊有害无益,故为之忧心忡忡。


       钱澄之本性耿直,诤言知无不尽。这天金堡、澄之拜访瞿公,正好有严关前线军情至,钱澄之以为形势严重,瞿公却笑着说:“勿忧,我辈今年皆当锦旋耳。松仙授我锦囊,没发无不验,存一囊,题其面曰‘庚寅元旦启之’,四字曰‘扶公荣归’,宁不衣锦归耶”?


       见瞿公如此迷信锦囊,钱澄之唯唯若若,不好再说什么。而锦囊荣归之说为不祥之兆,也只是钱澄之一时猜度,所以在场面上不宜说破。
      钱澄之所作《虞山歌,为留守相公赋》记录了瞿公颇为得意的锦囊故事:“公于此山有天意,南来早授神仙记。授公诸记函尽开,吉凶一一分明示。以兹听运意常闲,许公今岁锦衣还”。如果不结合参照《知行录》、《田间年谱》的记事,对这诗中的内容有点不明就里。诗中所谓“早授神仙记”即指“松仙”的锦囊妙计,“许公今岁锦衣还”即指“扶公荣归”的预言。钱澄之按瞿公对锦囊吉言的理解,将此事写于诗句,只是钱澄之对瞿公胜利凯旋、衣锦还乡的美好祝愿而已。


       钱澄之告假三月即将到期,未待松仙锦囊故事结局,因见“兵信益急”,遂告辞瞿公“回行在”。钱澄之离开桂林回永历朝廷,乘舟而下,经阳朔过平乐下梧州,途中传来桂林陷落,瞿公遇难噩耗,果然松仙锦囊吉凶分明。钱澄之得瞿张死讯,哭作《得留守及张司马死难信》诗,其三有句:“仙翁授记有玄机,为说扶公返旧扉;共信锦衣思结伴,谁知马革是荣归”。句后附注:“公来粤时,有松仙授记凡数函,谕以急难即发视一函,辄应,余一函,题其上曰‘庚寅元日发’。内书‘扶公荣归’四字”。


       这是诗人回想起瞿公的锦囊故事,对瞿公在桂林沦陷前迷信松仙、信天意而不思奋起的评语,虽是事后诸葛之言,而马革裹尸何尝不为“荣归”。锦囊神奇,斯人已去,壮哉悲哉!


       钱澄之的诗史与书史,以生动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鲜为人知的瞿公桂林轶事。
       清代史书《小腆纪传》是研究南明史的一部重要史料,其列传“方外”篇亦收录“松仙”其人:“松仙,在湖州山中。瞿式耜初奉抚粤之命,松仙授以锦囊数封曰:临危始发,发则其事与年、月、日、时皆预定也。擒靖江、守桂林、用焦琏,皆依策行之有效。末一封,题庚寅元旦发。发之,中有扶公荣归四字,是年竟死。庶吉士钱秉镫亲见之”。这正是与瞿式耜有关的“松仙” 锦囊故事的记载,同时也证明松仙锦囊确为钱澄之亲见。“松仙”入史,云里雾里,信之则有,不信则无,不必认真。


       明亡清兴,瞿式耜家族后人编撰《鹤归来》戏剧故事,剧本将义士杨艺演绎成“松仙”徒弟,以松仙锦囊襄助瞿式耜,瞿公殉国后又为其收榇。松仙锦囊故事也因此在江南得以流传。
       瞿公松仙锦囊故事充满神奇,松仙以周易预测历史,钱澄之亲闻亲见,故对周易之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受此影响,钱澄之归隐田间后,曾专研周易,著有《田间易学》一书。此书以易论史,以史证易,因此成为钱澄之易学思想的精髓。


       钱澄之留下的是不朽的庚寅桂林诗文,带走的是瞿式耜松仙锦囊轶事,今古传奇。






清明谷雨空间
先行万里路 再读万卷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