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桂林遗忘的诗人钱澄之

文摘   历史   2022-09-12 21:16   广西  

一本厚重的《桂林历史人物录》,收入与桂林有关的历史人物三千五百余人。王侯将相、文人过客、官宦流寓,凡在桂林历史留有印记者无所不包,录入原则首先包括 “凡在桂林生活过,又留下与桂林有关的文艺作品或石刻等文物古迹者”。


《桂林历史人物录》以及其他地方史志没有收录明末爱国诗人钱澄之,这位在桂林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作品的历史人物湮灭在桂林历史的长河中。为弥补桂林历史的遗憾,研读钱澄之所著史书、诗集,从其诗文中发掘这位爱国志士、诗人学者在桂林留下的文化印记。

一、钱澄之生平历史

在明末抗清志士中,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在当时影响很大,作品也流传甚广,但由于清廷统治者的禁毁,他们的诗作多散灭,名字少有人提及,甚至湮灭无闻,钱澄之就是其中的一位。
钱澄之(16121693年),原名钱秉镫,字饮光,晚年号田间老人。安徽桐城人,明末抗清志士、诗人、学者。
钱澄之(钱秉镫)父亲为明万历间诸生,聚徒讲学为业,钱澄之自幼从父读书,博览群籍,稍长以名节自勉。崇祯初年,钱澄之为诸生时,有一贪赃御史巡按至皖,护从甚众,仪仗威赫。拜谒桐城孔庙时,诸生列队出迎,澄之突然跳出队列,挺身挡住车驾,揭开帷幕,当众痛斥该御史勾引奸党、贪赃枉法的劣迹。该御史确系漏网阉逆,慑于众怒,不敢发作,忍辱而去。钱秉镫不畏权势,敢于抗争之举在苏皖一带轰动一时。


晚明时期,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危机四伏,满州八旗乘机发动对明朝的战争。钱澄之是那段天翻地覆、风动云涌的历史鉴证人。
当年八旗入关,清兵陷江南,强推剃发令,肆意大屠杀。清军暴行在江南引起强烈反抗,“三吴同时沸,纷纷起义师”。明弘光元年( 1645年)八月,“嘉兴民揭竿起者数千人”。钱澄之参与领导了这次武装抗清,起义失败,其妻方氏及女儿殉难死节。


永历元年(1647年是抗清战争最为激烈的一年,桂林瞿式耜、何腾蛟、张同敞、焦琏等南明将领拼力死战,到永历二年(1648年)初,抗清形势走向最辉煌的时期。受到粤西抗清形势的鼓舞,兵败后隐匿福建乡村的钱澄之历经千难万险,由闽经赣入粤,十月到达南明永历朝所在地肇庆。
永历三年(1649年),钱澄之参加了永历朝的考选,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又迁编修,制诰敢,“凡大诏令悉秉镫视草”。诗人在永历朝廷为官机要,在皇帝身边工作,也算是朝廷要员。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诗人的政治生命达到顶峰之时,他既得临轩亲试的殊荣,一偿其科举成名的心愿,又得以在朝廷中任职,草拟政书。他以直言急切闻名于朝野,也因此遭忌惹嫌,使得其有志难申。


钱澄之爱好诗文,一生都在写诗,人到哪里诗也写到哪里。所作诗文记述了许多永历朝政事。如《放诏歌》描写永历三年,永历帝颁布亲征诏书,鼓舞了民心士气。诗人有记:“亲征诏草已一年,亲征诏书今始宣。诏下百官同拜舞,即时雷动边廷传。诸将接诏勇十倍,南军奋臂威争先”。
作为一心报国的志士,钱澄之在永历朝时时关注朝政,屡屡上书言事,期待早日光复河山。但强敌当前,势如危卵,永历朝内却党争酷烈,钱澄之见事不可为,为避党祸,遂乞假三月离朝。
永历四年(1650年)秋,钱澄之离开梧州,前往桂林觐见留守翟式耜,拜访友人方以智、吴监在、刘湘客、金堡等。钱澄之所交善的这些友人都是抗清之志士,守节之名臣,具民族气节且为官清廉,为抗清事业殚精竭虑,奔走呼告,鞠躬尽瘁。其气质品格都与钱澄之相似,志同道合。在桂林的三个月,是钱澄之一生最为难忘的日子,与留守桂林的瞿式耜等好友游历山水,过从唱和,留下许多与桂林抗清有关的历史诗篇。


三个月过去,钱澄之在返回梧州途中,得知梧州沦陷,永历帝逃得不知去向。继而广州、桂林相继失守,钱澄之进退无路,只得潜迹于梧州三家村,在“同朝知己已捐躯”的情况下,为逃避清廷搜捕,改钱秉镫原名为钱澄之,并剃发为僧。尔后碾转奔徙,于永历五年(1651年)冬十二月回到家乡,入清隐逸。在此后的四十年里,钱澄之隐居乡里,躬耕著书。他筑庐于田野中居住,故以“田间”为号。

二、钱澄之的诗文著作

钱澄之隐居期间,整理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著述丰瞻。钱澄之既是抗清志士,又是诗人学者,其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有着“诗歌古文漫天下”的盛誉。他所著诗文集有《藏山阁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学术著作有《川向易学》、《山问诗学》、《庄屈合话》;史学著作有《所知录》。


钱澄之以“经略之才”,尝思“冒危难立功名”,其诗其文对时世体验尤深,哀叹民生之不幸,绝望于南明朝廷之腐朽,深怀报国无门、救国无路的忿恨与无奈,其诗文所叙述的人生遭际是有志报国却生不逢时的仁人志士的典型体现。
钱澄之一生诗作甚多,仅《藏山阁诗存》和《田间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就有3457首,其著作中有大量歌颂抗清英烈、怀念故国山河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抗清信念、急切的复明愿望和绝不降清的坚定意志。他以深切的体验、真挚的情感创作了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既歌颂了抗节死忠的忠臣贤将、无名小卒的英勇事迹,又揭露控诉了清兵入关后对人民的肆虐践踏、残暴屠杀,还反映了南明诸朝的腐败黑暗。既记国事,又抒己情;既写忠勇,又画奸佞。其诗作可谓明清易代之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后人称其诗作为“诗史”,当之无愧。
明清战争中的重大战役钱澄之都以诗歌来反映与评议,如记江南义军失败的有组诗《哀江南》、记永安失守的有《永安桥》,记虔州破的有《虔州行),记顺昌失守的有《悲顺吕》,还有《悲湘潭》、《悲信丰》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曲亡国悲歌。


钱澄之的诗作赞颂抗清守节的民族脊梁。在“亡天下”的明末清初,华夏大地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将士、义勇人民,钱澄之的诗作记录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时代英雄。这些诗作或写前线将领的英勇,或记抗清军队的气势,或赞各个阶层的忠臣义士,涉及到的人物既有人们熟知的史可法、翟式和、张同敞、焦琏等抗清名将,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下层书生、农民义士,甚至街头乞丐。他们都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敌御辱的可贵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清乐章。在那个朝政腐败黑暗、人心涣散的社会中,这些人无疑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脊梁!
钱澄之的《少年行》中刻画了一位驰马弯弓、武艺高强,心怀义勇的山野游侠、血性少年:“朝逢游侠儿,精义播羽箭。放马长楸间,射飞左右便”。这位少年勇士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左右冲突,“烽火入萧关,雪与单于战。”最后的结局是 “白马驮鞍回,霜跨碧血溅。”无名无姓的少年侠士在请缨无门的情况下,只身冲进沙场,碧血溅鞍人不回,少年出战既不为官也不为名,完全出自抗清卫国的赤胆忠心。



钱澄之的《从军行》刻画了自发抗清的下层义士群像,在国难当头之际,无数民间义士毅然献身沙场,“跃马弯弓去不还”。他们在朝廷援军不到时自告奋勇,自组战队、自备武装,自发参战。“角声呜呜朱旗旋,伏旗四合如山连。汉兵转斗重围里,力尽援师莫肯前”。义军转斗重围,奋勇杀敌,血战疆场, “战场生死才顷刻,头颅一去何由识”。抗清志士的行为展现出华夏汉民族的血性。


《南京六君咏刻画了一位社会最底层的乞丐,贫困潦倒中以街头乞讨谋生,在亡国之际亦耻为清朝臣民,拒不剃发,沿街叫骂,最后绝食而亡。 钱澄之笔下的这些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身在底层,却有着爱国忠臣、抗敌将领一样的热血,他们都是深怀强烈爱国精神的民族英雄。


       钱澄之诗中多记明末清初史实,特别是南明朝的时政,对清廷多有揭露,记述了清初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事实,只因诗作内容多犯时讳而不能刊发。钱澄之的亲友要为他编集,劝他“删其过悲者”,但钱澄之不同意,说:“吾宁诗不传尔,其悲者不可删也。”然而亲友为了逃避清廷文网的迫害,“代为删之”。钱澄之虽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钱澄之说:“拙集本不宜删,删者可存,存者正多可删。”即便如此,当时已刊行的《田间诗集》等书在乾隆时仍被列入禁毁书目中,清廷残酷的文字狱,毁灭了多少有价值的作品。光绪末年,才有人以传抄本的《藏山阁诗存》谋以付印,于宣统年间刊行。   
     
三、钱澄之的桂梧两地诗

钱澄之最敬重的南明官员是瞿式耜,因其为人刚直不阿,英勇抗战,收复大片失地。钱澄之嘉兴起兵抗清,兵败后避难于福建深山,得知有瞿式耜等在桂林坚持抗战,深受鼓舞,正是有瞿式耜这样存有复国之念的抗争义士在努力战斗,才让钱澄之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重新燃起抗争之志。
永历三年(1649年),钱澄之为瞿式耜所荐,永历帝临轩亲试,钱澄之被授翰林院庶吉士,留在朝廷为官。钱澄之有诗记之“恭逢盛典,策士于轩。拔置禁近,承乏代言。”也就是为永历帝起草诏书公文。因为其职事涉机要,钱澄之能读到瞿式耜的上报文书,熟悉桂林抗清形势。
初入朝中,钱澄之与瞿式耜并不相识,“蒙留守荐扬,屡加问讯”,钱澄之寄诗桂林瞿式耜,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稽首虞山拜相公,汉庭勋业许谁同”。钱澄之拜瞿式耜为师,瞿式耜比钱澄之年长二十四岁,二人亦师亦友,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而且都喜文弄墨,唱和不断。两人虽然交往时间不长,又相隔两地,但心意相投,惺惺相惜。


钱澄之在朝中所作《梧州杂诗》二十六首,其有相关桂林的内容,如《梧州杂诗》其十一:“桂林留守重,奏使亦频来。咫尺青骢返,频烦白简催。廷争犹未息,圣怒已将回……”。表述了瞿式耜在桂林忙于公务,遣使频报军情,而此时朝中却党争不息的历史。
钱澄之在朝中有感于前线明军抗清战争获胜,作长歌《麻河捷》记之,诗中亦提及瞿式耜和焦琏在桂林第一次保卫战中的事迹:“我闻桂林虏来举城走,瞿相从容袖两手。焦侯三箭殪三骑,城门重闭至今守。”


在梧州时,钱澄之与瞿式耜两地诗文往来频频,钱澄之作《寄呈留守瞿相公》诗四首。句中“再整危疆将略雄”表述了瞿式耜坚持抗清斗争的丰功伟绩,而“袖中双笔犹堪用,拟向公门马上挥”则是钱澄之期盼有一天能在瞿式耜门下效力的愿景。
在《送别宪幕林树本之桂林》诗中,钱澄之写到:“政本岂应容失节,幕僚借此欲抽身。桂林留守招贤地,扼腕同心大有人”。钱澄之在永历朝前后三年,眼见朝中高官党争不断,全不以大局为重,钱澄之对此深感厌恶。“分班小臣”容不下守节志士,只有“桂林留守招贤地”才是希望所在。在钱澄之心目中,只有桂林才是清明政治的一片绿洲。
在《送吴青闻给谏解官西上》诗中,钱澄之写到:“似我合随梅尉隐,伏波山下订渔矶。”表达了诗人愿弃官归隐,向往在桂林伏波山垂钓的山水画意。


在得知吴鉴在任广西巡抚到了桂林,钱澄之很是羡慕,朝中为官难有作为,桂林才是复兴希望所在,钱澄之作《喜闻吴鉴在御史持斧粤西》诗,有“学士今为相,台郎且晋卿”之句,称大学士瞿式耜今为永历朝丞相,声名远播。“艰难逐伴向南天,铜柱霜威度岭传”,瞿式耜所在的桂林已成为为南明抗清中心。诗中“艰难猺峒路,遭际桂林城。”记金堡受党争之害,流落桂林之事。“卖药方曾效,从戎计未成。”记方以智历经艰难投身抗清的经历。记“服官怜我拙,招隐鉴君诚”,指巡抚广西的吴鉴在相邀其前往桂林城。而“水忆漓江碧,峰思独秀晴。”则以对桂林山水的描绘,表达诗人对桂林的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山水间“岁月将诗记,篇章把烛评。春帆应抚手,唱和送余生”!


当时已在桂林的方以智、吴鉴在是钱澄之多年好友,邀请钱澄之来桂林相聚,钱澄之在朝中为救金堡得罪“吴党”一方,没有为“楚党” 多说好话又引发另一方不满,搞得两边不是人,钱澄之见事不可为,为避党祸,遂以病乞假三月离朝休养。钱澄之的《梧州杂诗》其二十六记载此事:“更愁秋雨毒,颇忆桂林凉。乞假疏三上,徼恩附野航”。这是钱澄之在永历朝廷中所写的最后一首诗,“更愁秋雨毒,颇忆桂林凉”。即指朝中党争酷烈,唯有以病乞假,应邀前往翟式耜的桂林会友躲避。
钱澄之来到桂林后驻留三月之久,在此期间与老师瞿式耜及众多好友相聚,这是钱澄之一生最为难忘的日子,与瞿式耜等师友游历山水,诗文唱和,留下许多与桂林抗清有关的历史诗篇。
钱澄之的诗作堪称诗史,为桂林留下最后的南明历史。





清明谷雨空间
先行万里路 再读万卷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