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被遗弃的一切,都会茁壮生长

文化   2024-07-23 11:30   北京  

《胡阿姨的花园》(Ms.Hu's Garden)由杭州镜之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出品,CNEX与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制作,讲述重庆胡阿姨靠经营价格极其低廉的小旅馆为生,日子虽然清贫但她有时还会替住客解围,她还用废弃垃圾建造了一个缤纷花园,以这个诗意空间实现自我救赎并抚慰患病儿子的故事。影片获得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


片中影像内容跨越9年,真实反映了一对母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韧性。以下为南方周末记者朱圆对《胡阿姨的花园》主创人员的采访。


南方周末记者 朱圆

责任编辑 | 李慕琰

「以下内容来自南方周末,已经授权转载,未经许可不可二次转载」




他发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母子关系——儿子一直和母亲说自己活不长,母亲则鼓励他一定要强大起来。

“那些宏大的事会有人说的,修大桥、铺大路这些都有人会去记录。但是他关心小人物如何在时代的巨轮向前滚动的时候,能够扣紧时代的轮子,没有掉落在地上。”


曾生活在重庆十八梯的胡阿姨用拾荒找到的各色物件,搭建起一座自己的花园。(受访者供图)


重庆十八梯曾有一间特别的旅店,几张上下铺铁架床挤在窄小昏暗的房间里,每晚住宿费3元。一座由废弃物堆积成的、如艺术装置般五彩斑斓的花园,紧挨着旅店。


七旬老太太胡光荣是旅店的老板,她的鬓发已花白,瘦削的身板行动灵活,把自己收拾得清爽利索。正是拾荒的她,用被人遗弃的商业垃圾,在旅店旁砌起自己的“理想家园”。


第一次见面,纪录片导演潘志琪就与胡光荣很投缘。他告诉她,他想经常来这里看看,记录她的生活。她说,在这乱糟糟的地方,他要能吃得消,随时欢迎。


潘志琪刚认识她时,旅店的门还在花园外,过了两年,十八梯拆迁在即,门被封了,她只能在花园里利用另一个门进出。“她花园最顺利的时候应该是在2015年,到后面,那个地方就是一种很破败的感觉。”潘志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花园、旅店和人,于时代变迁中的浮沉,被记录在潘志琪的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里。影片起始的2012年,胡阿姨搭建自己的花园,大庇天下寒士。2016年,胡阿姨的旅店与花园所在的月台坝拆除重建,她没能找到新地方重新开张,花园消逝,她也就此搬进了小区楼房,与儿子同住。


旅店与花园,亦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外化。“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状态,包括艺术创作者,包括我也是这样,它才可能支撑着你。我们在拍她的故事,会发现她的故事恰恰有些时候也是我们的故事。”拍着拍着,潘志琪与胡阿姨产生共鸣。


2024年6月,《胡阿姨的花园》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爵奖最佳纪录片。


胡阿姨与儿子少斌也在家中看了成片。银幕外的母子俩,望着同一房间里多年前的景象,让潘志琪有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受。少斌对妈妈说,你看,我那时候的房子多干净啊。如今,光是胡阿姨睡的上铺,就有一半地方被海豚玩偶一类的小玩意儿占据,房子里也堆积如山,充满胡阿姨捡拾的各种东西。


影片横跨了九年。让潘志琪印象尤深的是胡阿姨看片时的感慨,“小潘,你这些年东跑西跑,人看上去也憔悴了。”他想起纪录片前辈司徒兆敦说过,“纪录片就是一个生命陪伴另一个生命的时光”。


潘志琪记录下胡阿姨生活的变化,影片横跨了九年。(受访者供图)


花是别人丢掉的,但她种下后又活了


胡阿姨原来是一名会计,因替人担保而背负了无法偿还的债务。她避走十八梯,决意靠经营廉价旅店与拾荒“赎罪”。她从不在自己身上花钱,但却时常接济旅店里捉襟见肘的住客。每天,她从破败的十八梯走到繁华的解放碑,捡拾废弃物,一些奇形怪状的物件也跟着她回了家。


彩虹伞、骏马、天使翅膀、泡沫蘑菇,胡阿姨一件件搬回,在大都会脚下的垃圾堆里,打造她的秘密花园。那里有她为儿子扎的象征福气多多的葡萄,有留给并不存在的孙子张星宇的宇航员气球,有她的念想。


“胡阿姨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人物,但在她的生活当中,并不天天都是鲜花,天天都是阳光。它(片子)充满了积极的价值,但是不粉饰太平。”《胡阿姨的花园》制片人陈玲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胡阿姨的儿子少斌眼睛患病,近于失明,同时陷入抑郁。影片结尾,镜头拍下他的丧失劳动能力鉴定书和每月不到2000元的退休工资单;踏上讨债之旅的胡阿姨,面对一次次碰壁,无功而返。


潘志琪看见,他们的生活与所处环境间形成了互文。胡阿姨的职位,是与资本体系紧密相关的会计,而欠债后,她来到的地方,又恰好凝聚了重庆解放碑与十八梯两大新旧商业区的兴衰。


“这样一个在商业社会里头受到伤害的人,没有学过艺术,但是她在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内心。”潘志琪解读。曾有法国导演在纪录片《告别十八梯》中拍摄了胡阿姨,在导演眼中,胡阿姨不啻为一位民间艺术家。


2016年,重庆开始走上网红城市之路。胡阿姨把花园搬到另一个地方,但付不起房租,没两个月,她又只身回到了十八梯。当她再次回到花园所在地时,地方已被人租下,她的收藏大多不知去向。店主告诉她,本来想帮她保存某些东西,不料一抱就碎。后来,这个店主也搬走了。“重庆各个区块都在提倡城市更新、老宅翻新或者是古文化商业街。”潘志琪解释。


第二年夏天,胡阿姨搬去和少斌同住,她的花园收缩得很小,从曾经的“花果山”,变成了不足两米、狭长分布在公租房走廊上的一条迷你绿化带。胡阿姨对着镜头,露出标志性的孩童般的笑,自豪地说,这些花是别人丢掉的,但她种下后又活过来了。


2016年,原来的花园拆除后,胡阿姨搬进小区和儿子同住,很快,她睡的上铺又被捡来的东西堆积如山。(受访者供图)


评完奖后,陈玲珍与金爵奖纪录片单元的评委会主席尼科尔斯等人交流,他们的肯定几乎都来自于胡阿姨在困境里不被压倒的坚韧与乐观。她自己就像花园里的那些花,被他人遗弃,却能将同样被遗弃的人和物捡拾起来,悉心照料。


“本身深沉的社会意义就是在这里了,我们不要看轻我们周围的任何一个东西,把应该有的空间、阳光和水,和最重要的关爱给它,那它就会成长,它就会茁壮。”陈玲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无论哪个关口上,都能喘过气来”


2010年,潘志琪第一次来到十八梯。十八梯在重庆可谓独一份的存在,是连接上半城到下半城最为便捷的通道,明清以来,逐渐形成了繁华的集市和稠密的住宅区。然而,由于战乱、火灾、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十八梯一带逐渐走向衰败。1949年后,长江航运一度衰退,这里逐渐形成了渝中区最大的棚户区。


令潘志琪感到新奇的是,尽管四周高楼林立,城中村里仍然保留着其他地方消逝已久的生活景观,比如票价一元放香港电影的录像厅,价格同样低廉的老茶馆等。但他也知道,这个地方迟早要改造。同年,渝中区宣布启动十八梯地区的拆迁工作。


连着两年,潘志琪每年都到十八梯,拍理发店老板、录像厅老板、茶馆的老太太、麻将馆的老大爷,但他觉得像在拍《东方时空》曾经的一个栏目“百姓故事”,因题材相似,他怀疑自己拍摄的意义,直至2012年遇到胡阿姨。她的花园里那棵像装置一样的树、她的旅馆、她的善良,她的生活每天跨越上下城两个空间,让他慢慢觉得值得拍下去。


第二年,他才发现胡阿姨有个儿子。有一天,老太太对他说,“小潘,你能不能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因为今天是我儿子生日,他特别需要一个陌生人的祝福。”潘志琪拨通了她儿子少斌的电话,听声音感觉那头是个很柔弱的男人。他特意在胡阿姨家门口等少斌来,见到之后,他发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母子关系——儿子一直和母亲说自己活不长,母亲则鼓励他一定要强大起来。


母子俩生命观念的碰撞被镜头捕捉。少斌吐出一连串对生活意义的质疑,觉得活着不如死去,胡阿姨久久地沉默之后,抛出一句铿锵有力的“不得行”,并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例子激励他。


“少斌活在现实世界,所以他会抑郁,会不断地消极颓废,胡阿姨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所以她永远都充满了力量。”潘志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少斌看到他母亲的花园的时候,其实他慢慢地也理解了。”


胡阿姨和儿子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命观念,少斌自小多病抑郁,质疑活着的意义,胡阿姨铿锵有力地激励他。(受访者供图)


疫情期间,少斌由于眼疾提前退休,母子俩靠着两份退休金维生,生活变得平静。胡阿姨仍在一点点还债,每个月托少斌用银行卡转去。


小区里用现代化设备处理垃圾,胡阿姨只能从别处捡来,投进设备里实时计费。后来,她没法长时间走路了,于是彻底停止了拾荒。


虽然两人都无法远行,但少斌经常会带胡阿姨在公园里散心。少斌用放大镜在手机上看资讯,胡阿姨从前拾荒时就经常收集报纸,现在也看看电视。“肯定有磕磕碰碰,毕竟两个人的生活理念不一样,但现在基本上磨合得差不多了。”


潘志琪的过往作品里,记录了许多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平凡人。《二十四号大街》的主人公老苏在棚户区开餐厅,由于没有经营许可证,总是受到驱赶。他无论到哪,都会带着一只红色澡盆,拧开路边水龙头,便能就地泡个澡。


潘志琪察觉到,无论是胡阿姨、少斌,还是老苏,自己看见、拍摄的这些平凡人,都有着一份韧劲,“可能这个是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关注他们的一个原因。你会觉得他无论在哪个关口上,都能喘过气来,他永远都会对未来有一种期待。”


重开旅馆的念头,胡阿姨从未打消过。干儿子小钟用各种名目如电费、办证费等等,给她编造了另一个旅馆之梦。一讲到她的旅馆未来也许能重新开张,胡阿姨的眼睛就会放光。


完全把自己隐藏起来,是特别不道德的


拆迁后,潘志琪再次跟拍胡阿姨走进人才市场,有个租客认识他们,问了一句,怎么还在拍?胡阿姨开玩笑说,他没得事做。


潘志琪与胡阿姨相识之初,便有种亲近感,相处几乎没有经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如果潘志琪工作比较忙,有一段时间没去拍摄,当他突然间出现,胡阿姨都会很惊喜。


胡阿姨开旅店时,接济过一些穷困潦倒的人,他们认她作“干妈”,小钟也是其中一个。当小钟得知胡阿姨在追债时,想以帮忙打官司的名义骗取她的钱。胡阿姨为此向潘志琪借钱,在他的追问之下,胡阿姨吐露实情,站在摄影机后的潘志琪,立刻明白了小钟的真实用意。


“会觉得其实挺可恶的,有比较强的代入感。”于是他出声提醒,这时,他不再只是一个旁观的拍摄者。“你绝对不能去影响别人,但当别人出现了这种危机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去工作,你是她的一个陪伴,是非常好的朋友。”


“你是在拿着摄影机跟人交往,当你完全把自己隐藏起来,我觉得这是特别不道德的,因为你永远是在窥视。”潘志琪向南方周末记者说明,他不回避自己出现在片子里。因此,他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会在镜头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我更愿意拿着摄影机拍摄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是相互的,你也在影响他,中间的这层隔阂是可以打破的。”


潘志琪过往的纪录片主人公,多是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平凡人。(受访者供图)


潘志琪在浙江传媒学院任教,他指导的学生们在拍摄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被拍的人拍着拍着,“不跟他一起玩了”。潘志琪建议学生们弄清被拍摄对象不愿意继续的原因,比如拍摄给他们带来负担,或是在哪一块可能伤及他们的利益。


影评人苏七七曾梳理过潘志琪作品的风格,“在他前期的两部作品(《侦探》《迷藏》)中,人性的部分更强烈,人物陷入命运的悖论无法自拔,有一种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谬与暗黑;近期的两部作品(《二十四号大街》《胡阿姨的花园》)中,社会性呈现得更多,视野展开,时代的因素也流注其中。”


私家侦探、盲人按摩技师、开餐馆的进城务工者、拾荒者,他镜头的主人公始终是普通的个体。潘志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不是刻意的,可能无意识中就会关注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权益比较难以获得保障的一些群体。”他认为,这也和他非工业化的制作方式有关。他习惯一人扛着摄像机去记录,单兵作战,更容易贴近拍摄对象,让他们放下戒备,坦然面对他长久的注视。


疫情期间,潘志琪看见新闻:蜜蜂不能转场,养蜂人绝望地上吊自杀了。后来经过调研,他了解到养蜂人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看起来追花逐蜜、光鲜浪漫,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气候、传统产业转型等问题,面临巨大挑战。由此催生了他的纪录短片《逐花人》与正在制作中的纪录长片《与蜂行》。


“修大桥、铺大路这些(宏大的事)都有人会去记录。但是他关心小人物如何在时代的巨轮向前滚动的时候,能够扣紧时代的轮子,没有掉落在地上。”陈玲珍欣赏潘志琪十余年如一日的创作,“他的这种韧性与坚持,再加上敏锐的观察,这三个东西是缺一不可的。”


时间仍在镜头外流淌。搬入高楼以后,活动空间缩小,胡阿姨过着一种静态的生活。住在十八梯时,她常把“时间不够用”挂在嘴边,潘志琪拍她时,她基本都在活动,不是捡垃圾,就是洗衣服,或是打点旅店和花园,早上七八点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


这几年,胡阿姨的身体明显衰老了一些。她说过,自己不喜欢楼房。望着片中自己曾经的生活,骤然之间,她又迸发出兴奋劲儿。


校对:星歌

CNEX:给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非营利性质的民间文创组织,由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影像工作委员会、中国台湾蒋见美教授文教基金会、中国香港CNEX基金会共同推动组成。已出品、制作包括《棒!少年》《音乐人生》《不老骑士》《1428》《大同》《冲天》《塑料王国》等近百部纪录片,享誉海内外,也因此孵化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

CCDF:CNEX Chinese Doc Forum

CNEX在2010年开始举办CCDF(CNEX Chinese Documentary Forum)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每年从上百件报名作品中选出至多20个纪录片提案,并邀请国际知名的纪录片产业界人物来台参加。

CNEX MOVIES

自2017年起,CNEX联合全国各地艺术场馆、放映机构推出全新品牌放映活动CNEX MOVIES. 依托CNEX在纪录片电影行业前线十余年的探索与观察,从监制影片和代理影片中优质放映展现时代脉络的新片和国内无缘看到的国外佳作,其中包括部分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的中国首映。CNEX MOVIES 期待在不同的城市与你相遇。

CNEX 纪录片影像艺术高校交流展

CNEX每年会优质推荐监制及代理影片,以主题策划的方式将优质纪录片带进高校和学生见面,我们将邀请影片导演及主创人员到场一起交流。CNEX希望借此搭建一个优质而高效的纪录片交流平台,更希望青年学子能通过CNEX看到更多元的世界。

CNEX纪录片
CNEX华人纪录片制片机构——给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