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树妈妈
来源 | 成长树 (ID:chengzhangshu99)
加莲子妈私人微信:lianzi004
为您定制0-12岁的阅读方案
姐妹们知道现在孩子们的流行语都是什么吗?
前几天我正好刷到陆毅鲍蕾夫妻俩谈女儿青春期话少的事儿,特别好笑。
鲍蕾说女儿每天都挂着脸,好像谁都欠她的一样,每天问她什么,女儿就回答:“挺的”、“包的”、“特的”。
她跟女儿表示:“妈妈想听你说个完整的话”,女儿却还是惜字如金。
我也听身边孩子说过“包的”,后来才明白是“保证或者肯定”的意思,跟咱们知道的“包您满意”“包管好吃”之类的差不多。
现在孩子圈子里,特别流行的口头禅还有:
那咋了:主要用来回怼家长的一些批评和质疑,主打一个不在乎、不内耗,我身边好多妈妈都曾经被气得不轻。
我真的会谢:不是孩子在谢谢你,而是在表达郁闷、无奈、不高兴。
你个老6:在游戏里是指不跟着大部队走、不听指挥也不帮助队友、只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阴人的人。现在孩子们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很拉胯。
芭比Q了:一般用来形容考砸了、搞砸了、完蛋了……
水灵灵:形容一种年轻有活力的状态,现在已经随便用了,万物皆可“水灵灵”。孩子们会说“水灵灵地说出来了”、“水灵灵地换了个新头像”。
硬控:强行控制。网络上一般用“××硬控我×秒”“××硬控我×分钟”,表达的就是某种事物非常吸引人,让人短期内完全沦陷,身不由己的意思。
我是觉得孩子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偶尔说几句很正常。
但是如果经常把网络用语挂在嘴边,还挺值得警惕的。
语言是思维外壳和边界,当孩子习惯了这些扁平的、标签化的表达模式,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匮乏和思维的局限。
网络语言是社交货币
却正在磨损孩子的思考力
前阵子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热搜,说一位杭州爸爸听到女儿唱《大香蕉》,焦虑坏了。
《大香蕉》是现在幼儿园小学最流行的歌,热度不亚于当年的《孤勇者》,据说小到3岁多还在上托班的孩子,大到五六年级的学生,都会被这首歌洗脑。
这首歌的歌词是:
“大香蕉,一条大香蕉
你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飘呀飘摇呀摇
你的感觉神魂颠倒……”
这位爸爸家的孩子才小学一年级,平时也不上网,但是同桌小男孩喜欢唱,他女儿觉得有趣,就跟着学,还夸同桌是幽默男孩。
但是这位爸爸听着歌词觉得不对劲儿,首先香蕉不能用“条”来形容,而且香蕉跟摇啊摇、神魂颠倒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总觉得像是在“开黄腔”。
这首歌到底有没有“擦边”,争议还挺大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网络流行起来的东西,已经不是不让孩子上网,就能阻隔的了。
这些热梗和歌曲,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社交货币。
它们本身自带易于传播的属性,趣味性强,只要有几个有影响力的孩子开始说,就可能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孩子们会通过这些语言和歌曲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显得自己幽默有梗,能跟上大家的步伐。
但是如果生活中充斥着这些热门词语,就会大大压缩孩子的日常词汇量。
当他们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就会力不从心。具体表现是这么3个:
1、表达单调,缺乏细节。
比如面对美好的景色或可口的食物,原本孩子们可以有千百种不同的描述,现在可能会脱口而出:“yyds”、“绝绝子”、“谁懂这一口的含金量”、“简直了”、“这谁顶得住啊”……
这些表达能够传递情绪,对孩子来说门槛很低,但是细节是缺失的,没有准确的描述。
2、观点肤浅,缺乏逻辑。
无论是跟人沟通还是演讲辩论,都离不开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太多碎片化的网络语言,正在让很多孩子的表达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
图源:小红书@浮盏
我也很想吐槽一句,网络上杠精真的很多。
哪怕你说句“樱花很美”,也会有人杠:“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你是不是不爱国”、“你真没见过世面,玫瑰才美”、“你以前还说牡丹美呢,现在就变脸了?”……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是要让孩子有能力回击各种没有逻辑的攻击,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孩子成为强词夺理、非黑即白的人。
3、写作困难、缺乏深度思考。
我一位做语文老师的朋友跟我说,现在很多孩子在写周记、写作文,已经无法脱离网络词语了,她每次看到都特别头疼。
其实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和表达,如果孩子语料库本身就是匮乏的,自然,会词汇枯竭、丧失灵气。
不瞒大家说,我女儿也曾经因为在作文里使用“给力”这样的网络词语,被老师批评过,还扣了不少分。
我也想过不少办法,应对网络语言对孩子的冲击。
曾经看过一位博主的经历,给我启发挺大的。
她说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很委婉的提醒她:平时讲话用太多代词了,这会影响博主学术写作的精准性。
比如博主平时会习惯性的说“我觉得这种文化构建是我们……”,这时导师会打断她,要求她用最精准的词语来表达,追问她所说的“这种文化构建”到底是哪种。
导师告诉她,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词,就说明你的语言没有跟上你的思维,这是非常危险的,说明你没有语言作为载体,深入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平时不要过多用代词,要把你想表达的东西,阐述得清清楚楚。
我们平时跟孩子聊天,其实也可以用“精准表达”的思路。
少用网络化、模糊化的网络用语,多用丰富的、精准的语言来把事情和观点说明白。
如果实在找不到替代网络用语的词汇,还可以一起查查词典,一起想想怎么把观点说到无懈可击。
我觉得减少网络语言冲击另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习惯。
这个有点老生常谈,反反复复跟大家唠叨了快10年,但确实是真心话。
网络时代,流量为王,各大平台为了流量,都会选择推送那些“短平快”“有爆点、爽点”的内容,恨不得让你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5分钟读懂一部名著。
可有些东西是一定要沉淀下来,慢慢看、慢慢品才有滋味的。
我家买书和杂志的费用从来不设上限而且各类书籍都有。
就像培根说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孩子哪怕每天读10分钟的书,长期坚持下来,语言的精准度、准确性和思维的深度广度,都会有不小的提升。
最后,姐妹们听过孩子说网络用语吗?是怎么看待的呢?可以留言区说说,咱们一起聊聊。
PS:
要是错过了分享也没关系,小助理把这些有用信息整理到了公众号(当日推文第三条)。
错过昨日的,请点击链接:群分享||怎么让孩子上课专心,不被别的声音影响?
点击图片跳转
▼
- 作者介绍 -
封面来自:《By the River》
分享、在看与点赞,让莲子妈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