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气功培训班学员体会分享(七)
健康
健康
2024-03-21 21:02
上海
编者按:21期提高班内蒙古学员刘春芳,在培训结束之时,分享了三个学习体会,练功体会、心理感受和练功的好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洗涤身、心的公益培训班
——第21期提高班学习心得
我是来自内蒙古包头的学员刘春芳。在学功结束之时,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练功的一些感受。我从三个方面来讲,一、练功感受。二、心理感受。三、练功的好处。
第一练功感受。我是从2023年12月海南学习班接触到的郭林气功。学完之后信心十足,每天功时都可以达到三小时以上,但那时练的主要是自然行功,点步功以及升降开合。因为快功不熟练就不练。袁老师说,自然行功是各种功的基础,练好自然行功,其他功自然也就会了,那我就多走自然行功。走了近一个月,有一天我想试试快功。看看会不会,出乎意料,真如袁会长所说,快功自然形成了,走的很顺畅。吸呼,吸呼,吸转连接自然,走的很快乐。这次来到崇明的提高班,真是又有很大的收获。主要是在细节上,有了很大提高,费老师言传身教细致入微,让我体会到坐胯松腰是什么感觉。在初级班时,顾不上这些细节,只是学会了招式,哪里顾得上坐胯松腰。这一次真正有所感悟,但仍需多练多体会。还有就是自然行功中提脚这一细小环节,以前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这几天通过老师提点,感觉这一环节虽然细小,但让我找到了太空步的感觉,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不一一细说了。说真话,这次主要是冲着吐音功而来。吐音功是郭林气功的王牌儿功,也是对癌症患者最有利的功。但学习之后我知道了任何一种功都是有效的,要因人而异。费老师的吐音功功力真是好,声音浑厚,圆润,平稳,绵长。教功一点一点循序渐进,一人一人的扶正纠偏,不停纠正,不断示范,感谢费老师诲人不倦。虽然是初学吐音功,也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好处,好像把心里的,体内的不好的因素都吐了出去,让我心胸轻松,无比畅快。
第二,再说说心理感受。接触了郭林气功班,让我有了轻松愉悦的感觉,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轻声细语,笑容满面。完全没有我们就医时那种紧张压迫感。大家都是治疗过的,病毒的侵害,让我们或多或少记忆力减退很多,在练功时就会学的慢很多,反应不过来。在这儿没有训斥,只有耐心微笑的指导,再不行就单独指导。记得在海南学习中快功时,怎么也学不会,袁会长直接让汤老师开小灶,一点一点教,笑眯眯的指导,让我没有了紧张感。在这种放松状态下,很快掌握了要领。这种博爱互助在崇明这里,也充分体现了出来。上课间隙,大家休息时,费老高歌一曲,让我们身心愉悦。纠正错误时,也幽默的学着各种地方语言,指出错误,让大家在笑声中改正了错误。还有同学间的关爱,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着全桌人都到齐了才开饭,谁没有来一定要打电话问询。还有班长带大家买水果,带不舒服的学友去医院。还有张大哥给我们讲一些他学习中的经验与体会,还有好多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事,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第三,再说一说练功的好处,在这几天的练功时段中,我有一个下午累的休息了,老师看到大家有些累,也给休了一个早锻炼,可想想我们的老师,80多岁的费老,70多岁的袁老,还有其他各位老师们,没有一个缺席的,这不得不说是坚持锻炼郭林气功的功效吧。再说一个自己的例子,去年在海南住了两个月,回到北方的家。一天当中从海南三亚的27摄氏度到包头的零下15摄氏度,温差43摄氏度。回到家后我没敢出门,在家继续练习郭林气功,升降开合,定步功,有时也走自然行功。我没有感冒,也没有不适感,这也是习练郭林气功的益处吧。在练习郭林气功的整个时间中,我感到自己在精神及体力上都很充沛,有时感觉精神不好时走走吸吸呼,精神头又回来了。总之,在这里既学到了功法,又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最后让我们把老师每天练功时强调的面带笑容保持好,并把这美丽动人的微笑带回家,带回到今后生活中的每一天。
编者按:3月19日俱乐部合团在培训班音乐疗愈课堂上向学员介绍了各自康复情况,还表演节目。合唱团成员最大的83岁,康复最长的40多年,个个精神焕发、笑容可掬,前辈们的状态深深地感动了大家,这是刘春芳当晚在班级群分享的体会。
19日晚上真的是震撼到我了,原以为还强大的心脏,与合唱团的前辈比起来,我自以为良好的心态还相差甚远。看看他们每一个人满面笑容,内心充满着爱的阳光,富有激情的歌唱,让我感动,使我感觉他们不是在唱歌而是在歌唱生命,歌唱博爱,歌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勃勃生机。他们每一个人都至少与癌症相斗相容十年以上,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必胜的信念,如果没有郭林气功锻炼的加持及专注于一个好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俱乐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我相信这些都是他们走到现在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我要向前辈们学习,坚持锻炼郭林气功,积极调整心态,培养一个益于身心的爱好,快快乐乐每一天。
文章作者:刘春芳
编辑校对:大雨 木子
照片摄影:施剑锋
转载请注明《康复小宝》公众号
康复小宝 点燃希望
欢迎推荐和投稿
xzy@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