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湧/陈杰安课题组: 通过NHC-HBD催化酰胺键断裂构建轴手性化合物
李子刚/尹丰课题组在多肽/蛋白质可逆化学修饰方法学取得新进展
顾峥课题组研发用于人脑PET的创新性双叠层、多分辨率探测器
唐啸宇、葛韵课题组构建半合成平台助力膜海鞘素类药物的高效生产和功能探索
唐啸宇/葛韵团队结合合成生物学和有机化学,对海洋天然产物膜海鞘素的菌株进行了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基因编辑和发酵生产。在此平台基础上,作者通过化学半合成制备了商品化药物脱氢膜海鞘素B,解决了目前其化学合成繁琐、收率低的问题。此外,作者又通过化学半合成制备了膜海鞘素衍生物,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阐明了主环羟基对活性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通过化学半合成制备膜海鞘素分子探针,对膜海鞘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验证了PPT1为其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一个可能的作用靶点。这一工作可能为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范例。上述工作近日在线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李磊团队与合作者开发分析方法识别新型肿瘤易感基因
饶浪团队与合作者开发新型仿生囊泡修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郭腾飞课题组揭示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与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病理和突触前膜蛋白损伤的复杂关系
深圳湾实验室郭腾飞课题组近期在神经病理领域权威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发表了题为“Microglial reactivity correlates with presynaptic loss independent of β-amyloid and tau”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基于深圳湾实验室牵头建立的“大湾区老年脑健康计划”AD社区队列揭示了脑脊液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sTREM2与AD病理特征(Aβ、tau)、突触前损伤的关联,首次从临床角度揭示了小胶质细胞TREM2信号表达与突触前损伤的关联,并结合国外ADNI队列完成了独立验证。
李磊团队与合作者发现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新靶点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刘文军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揭示病毒性肺炎治疗的新靶点
郭腾飞团队报道血浆Aβ生物标记物能更早提示阿尔茨海默病Aβ病理异常变化
邓麟课题组及合作者发现VPS13家族蛋白SHIP164在早内吞体货物分选中的新功能和新机制
传染病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合作发现一种进化保守机制促进蚊媒病毒感染与传播
于晨课题组与合作者解析雄激素调控性别差异的分子细胞基础
唐啸宇课题组及合作者扩展微生物合成生命暗物质潜力的工具箱
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发现共生菌环境干预可阻断蚊媒病毒传播流行
王超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机器学习揭示治疗蛋白质错误折叠疾病的新途径
EMBO J封面论文:程功团队揭示蚊虫唾液蛋白辅助蚊媒病毒传播的新机制
张浩岳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凝缩蛋白缺失的有丝分裂染色体中基因组折叠的机制
李刚课题组利用光敏剂分子和化学探针标记实现活细胞中组氨酸的全局分析和功能挖掘
吴云东课题组与合作者突破传统合成的新策略
唐啸宇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基因组挖掘新方法并发现抗多重耐药菌新抗生素
深圳湾实验室唐啸宇课题组与香港大学化学系、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组成的联合交叉攻关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生物合成规则为指导的方法用于挖掘含烯基硫醚环肽结构的抗菌肽分子。通过该策略,研究者发现了6个结构新颖的抗菌肽,其中一个命名为Massatide A的分子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展现出优秀的抑制多重耐药菌活性,这一发现为抗击耐药菌感染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候选分子。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并被自然系列临床前药物发现(Pre-clinical drug discovery)专辑收录。
梁卓斌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增强型eMAGE技术助力核激素受体功能障碍研究
李磊团队与合作者开发新算法揭示基因可变串联转录起始介导的促癌机制
张勃课题组报道孤独症相关分子Nlgn3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病毒传染病课题组/太万博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基于感染模型的系统性“大脑-肌肉”信号轴
病毒传染病课题组/太万博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Immunology《科学·免疫》在线发表了“Infec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activate a systemic brain-muscle signaling axis”《感染和慢性疾病激活系统性大脑-肌肉信号轴》的研究论文。在该研究中,合作者基于感染及慢性疾病模型发现了首个独立于神经连接体(Connectome),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泌性因子对肌肉生理功能的的直接调控机制。该研究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并发性肌无力,提供了重要潜在靶点,具有高度的科学意义和临床转化价值。
张泽民团队通过泛癌种单细胞整合分析揭示表型各异的肿瘤浸润B细胞亚类
黄湧/陈杰安课题组发展可见光催化取代烯烃的氧化还原中性裂解新策略
大湾区老年脑健康计划——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记物和神经影像的时序演变规律及早期诊疗策略
传染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揭示调控银屑病样炎症的关键因子
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刘文军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了题为“The binding of extracellular cyclophilin A to ACE2 and CD147 triggers psoriasis-like inflam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胞外cyclophilin A (eCypA)是调控银屑病样炎症的关键因子,并证明eCypA是治疗银屑病的潜在靶点。
葛韵/饶浪团队发展糖基化纳米抗体工程化细胞囊泡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张泽民团队通过跨组织单细胞多组学揭示肌成纤维细胞的多样化免疫调节特征
深圳湾实验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开发用于天然蛋白复合物表征的高效富集及非变性质谱技术
顾峥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了双端读出PET探测器的时间分辨率优化方法
饶浪课题组与合作者:机器学习辅助纳米诊疗
孙坤课题组利用AI开发基于cfDNA的原创高准确率泛癌种诊断大模型
孙坤课题组揭示cfDNA片段化组学分析中的系统偏差
彭琴团队综述组蛋白修饰与核纤层在基因组转录调控中的相互作用
吴炜祥课题组揭示mRNA修饰m6Am的首个阅读器蛋白
彭琴团队与合作者开发细胞核力学响应的Lamin A磷酸化活细胞可视化探针
张洋课题组发现膜蛋白超家族功能调控新机制
程功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发现新冠病毒适应性突变增强病毒感染性和免疫原性
程功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柳叶刀》旗下子刊eBio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A substitution at the cytoplasmic tail of the spike protein enhances SARS-CoV-2 infectivity and immunogenicity(刺突蛋白胞质尾区的替换增强新冠病毒的感染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筛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刺突蛋白(Spike)中的高频突变位点,发现Spike蛋白胞质尾区第1263位脯氨酸(P)到亮氨酸(L)的氨基酸变异可以促进更多Spike蛋白的包装,从而提高病毒的感染效率。此外,这一变异显著提升了新冠病毒样颗粒(VLP)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该发现不仅揭示了新冠病毒传播力增强的机制,还为冠状病毒疫苗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彭琴课题组开发mRNA修饰m⁶A的活细胞可视化探针并揭示其与应激颗粒的内在联系
深圳湾实验室彭琴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Decod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m6A Modification and Stress Granule Stability by Live Cell Imaging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团队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款用于特异性检测mRNA m6A修饰的传感器(spatiotemporal m6A imaging system, SMIS),实现了m6A修饰的mRNA在活细胞中的动态可视化。借助SMIS系统,作者观察到了m6A修饰的mRNA在应激颗粒中的富集过程,并揭示了其在应激颗粒解聚时逐步释放至胞质的动态机制。此外,团队发现,敲低YTHDF2蛋白会加速应激颗粒的解聚,进而导致富集于颗粒中的m6A修饰的mRNA迅速释放并恢复翻译。
传染病研究所与合作者联合开发新型病毒性肺炎可吸入纳米催化疗法
深圳湾实验室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发新型肿瘤原位激活膜蛋白降解技术Pro-MPD
闫致强团队揭示人类TMC1和TMC2为机械力门控离子通道
顾峥课题组研发一种基于连续晶体和传统像素化晶体的DOI探测器
高分辨率带来全新发现—颜宁等发现糖质新型键连方式、探索糖质结构折叠密码
彭琴课题组和高毅勤课题组联合开发蛋白质互作的原位检测和可视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