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罗毅教授致开幕辞,介绍会议主题,并表达对主办方、对各参会嘉宾的由衷感谢。
会议首先进行了上午第一章节的报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仲冬平教授对时间分辨光谱领域的科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飞秒光谱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首次能够直接观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超快量子现象,并因此获得了199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随后,仲冬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将飞秒光谱技术应用于DNA光修复酶的机理研究,成功解析了DNA损伤的光修复的物理化学机制,为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罗毅教授作了一个关于超高分辨单分子化学成像的精彩报告。罗毅教授展示了如何结合计算化学理论模拟和表面增强Raman技术进行单个分子的成像,并完整地展现分子每种振动模式的图像。罗毅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如何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能化学实验室(机器化学家),从而大幅度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在上午第二章节的报告中,北京大学的盖锋教授介绍了如何发展和应用小分子探针技术来解析蛋白质分子的特异活性位点的动力学过程,例如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动力学现象。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庄巍研究员介绍了生物体系中存在的特殊的超冷却水的动力学现象以及其理论解释。上海交通大学的丁蓓教授介绍了应用超快紫外可见以及红外光谱研究蓝光受体蛋白BLUF域的分子反应机制。
下午第三个章节的报告中,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缙泉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超快手性光谱技术以及其在化学和生物体系中的应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吴爱国研究员介绍了边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如何应用生物医学成像探针技术进行癌症肿瘤诊疗。深圳理工大学的张增辉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显示溶剂模型用于计算凝聚态体系的热力学效应,并将其应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溶剂化及其他热力学过程。
在下午的最后一个章节的报告中,南开大学的付学文教授介绍了课题组研发的4D超快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研究材料体系中的非平衡态动力学过程,例如拓扑磁结构以及电荷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储灏教授介绍了凝聚态物理体系中的超快/非线性光谱研究。系物所的高加力研究员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多态密度泛函方法,以及蛋白质工程和生物合成相关的工作。最后,高加力研究员致闭幕辞,并衷心感谢与会嘉宾和其他参会科研人员。
在研讨会进程中,大家围绕时间与空间分辨光谱、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模拟、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四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嘉宾结合自身的科研环境,针对超高精度的时间与空间分辨光谱的研发,及其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当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增强谱学技术等问题,阐述对当下谱学新技术的理解与期许。现场学术气氛浓烈,讨论热点不断,尽显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
撰稿 | 陆扬懿
欢迎投稿、建议 | 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