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科融合特点 体现科研探索核心
会议邀请了包括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梁海华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博士等二十余位学者出席会议。为了激励青年才俊,与会报告者大多为新锐青年研究员,展现了作为深圳新型科研机构的朝气蓬勃与崭新面貌,会议吸引了百余位学生和研究人员参与。
会议期间,参会嘉宾围绕生物化学与感染免疫的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在分子结构、生物功能、免疫通路、模式生物、重要病原体上的新发现,新技术以及转化前景,推动了生物化学、感染免疫领域的学术交流、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拓展了从分子机制到健康稳态的新思路。
会议休憩后,由黄健博士继续主持。陈新海博士分享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抗体功能研究,进一步通过动物模型探究了修饰后的Fcγ可以改善基于抗体的免疫治疗;鞠斌博士系统性探究了新冠病毒病毒免疫逃逸与中和抗体变化之间的“博弈” 现象,进一步阐释了“免疫原罪”这一事实,并提出筛选有效新冠抗体的新观点;何桂卫博士分享了类器官是人类疾病研究的模型体系,通过工程化类器官技术构建了多种人消化系统器官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疾病的研究;李亮博士分享了类器官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应用,通过多种方法构建了多种类器官模型,以高度模拟人体微环境的类器官和芯片研究临床病原体并研发药物,同时建立了快速反应临床风险的类器官毒力评估系统,此外类器官还可以为病原-宿主互作的机制研究提供有力平台;宿强博士解析了多种不同免疫受体复合物的精细结构,带来了完整免疫受体作用机制的新启发。
下午,在李姗博士、刘洋博士的主持下,主讲嘉宾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报告。饶子和院士以“结构生物学家是任重道远,前途无量”开篇,分享了研究团队在攻克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蛋白及其自组装体结构解析这一重要难题时的曲折历程,鼓励青年科学家坚守初心、协力传承。董涛博士分享了细菌VI型分泌系统的组装机制以及在耐药细菌和耐药真菌中的多种功能及应用;汪乾坤博士分享了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早期会引起CD4的快速损失,在机制上通过人源化免疫缺陷小鼠证明了CARD8炎症小体促进了HIV-1感染的小鼠CD4+细胞的减少,并构建了多种人类免疫功能研究的小鼠模型;李美静博士分享了光电关联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对异源自噬及耳蜗毛细胞静纤毛原位结构的研究;柳峰博士分享了医学昆虫的行为研究,包括DEET排斥埃及伊蚊的分子基础以及蠓虫接收人类气味的分子基础;梁海华博士分享了基于细胞信号转导的病原微生物-宿主互作和致病机制,以及相关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工作。
最后一场报告由张政博士主持。高福院士作为压轴嘉宾,提出了针对流行性病原体提前进行研究储备的重要性,并分享团队研究对于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以及开发多种单克隆抗体以及疫苗产品的经历,强调了科研要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品的衔接通道。
颜宁院士致辞
最后,会议在颜宁院士的闭幕致辞中圆满落幕。颜宁院士祝贺本次会议取得成功,并期望这一平台能持续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生物医药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蓬勃发展。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从分子到健康:生物化学与感染免疫新视野”联合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相关领域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更为未来的研究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期待下一届会议的召开,共同见证科学的进步与创新。
供稿 | 吴松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