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食品工业中,水产品加工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共有7876家明确正在生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它们分布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分布格局。本文所指水产品加工企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水产品加工的企业单位,包括:
水产品加工(C136),指以水生动植物为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加工生产水产品冷冻品、鱼糜及鱼糜制品、干腌制品、海藻加工品、鱼油制品等水产品加工产品的企业单位
水产品冷冻加工(C1361),指为保鲜将捕捞或养殖的鱼类、虾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水生动物或植物进行的冷冻处理,不包括商业冷藏。产品涵盖冷冻鱼、虾、蟹、软体动物及其他冷冻水产品,如冻鱼片、冻虾仁、冻扇贝等,并包括在船舶上进行的鱼类加工及海藻加工。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加工(C1362),指鱼糜制品的生产及水产品干制、腌制、熏制等加工活动。产品包括干制鱼类、软体动物,腌渍水产品如盐腌渍扇贝、章鱼,熏制水产品如熏鱼、鱼肉松,鱼糜制品如鱼丸、鱼香肠,甲壳类加工品及水产品精、汁等,以及水生动植物调味品的制造。鱼油提取及制品制造(C1363),指从鱼或鱼肝中提取油脂并生产相关制品的活动。产品包括鱼肝油、鱼油制品、鱼肝油分离品及其他鱼油、脂制品,以及其他水产品油脂制品。其他水产品加工(C1369),指对水生动植物进行的其他加工活动,主要包括珍珠粉及其他未列明的水产品加工品。数据显示,7876家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区域分布以其高度的区域集中性和依赖地理资源的特性为显著特征。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是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东部地区共拥有 5941家 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国总量的 75.4%。这是水产品加工产业的绝对核心区域,原因如下:地理位置优越:东部地区沿海省份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水产品加工企业密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海岸线长,渔业资源丰富,使得这些省份不仅拥有优质的原料供应,还具备便利的港口条件,便于出口和国内市场的水产品运输。发达的产业链和市场需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水产品加工产业的供应链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例如,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不仅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还拥有完善的冷链物流、加工设备制造及出口市场。山东省:1529家。作为水产品加工的龙头省份,山东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威海、烟台等地更是集中了大量的大型加工企业,形成了从捕捞、加工、包装到出口的一体化产业链。福建省:1310家。福建的沿海渔业和养殖业发展成熟,水产品加工产业高度集中,企业数量仅次于山东。浙江省:1016家。浙江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在长三角经济圈内占据重要位置,不仅服务国内市场,还通过宁波、舟山等港口进行大量出口。此外,江苏(779家)、广东(755家)、河北(214家)等省市也拥有大量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规模不及前三省,但仍是全国水产品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合计有 540家 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国总量的 6.9%。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省份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显著较少,原因包括地理位置不靠近海域、水产品资源主要依赖淡水养殖等。但中部地区也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淡水渔业的发展:中部地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依赖当地丰富的淡水资源和湖泊,如湖北的淡水鱼养殖业发达,使得该省拥有20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居中部地区之首。内陆市场需求:中部地区企业的主要市场是内陆地区的消费需求,企业多以加工淡水鱼、虾蟹等产品为主。湖北省:203家。凭借丰富的湖泊资源,湖北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于中部其他省份。安徽省:98家。主要依靠淮河流域的淡水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规模。其他省份如湖南(111家)、江西(45家)、河南(39家)、山西(4家)则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不大。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合计仅有 283家 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国总量的 3.6%。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距海洋较远,水产品资源相对匮乏,导致该区域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明显较少。主要原因包括:地理位置限制:西部地区普遍远离海洋,水产品资源主要依赖淡水养殖,且水产品原料供应链不如沿海地区便利。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部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水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条不够健全,加工规模也较小。广西:189家。作为西部地区的主要代表,广西靠近南海,依赖部分海洋捕捞资源和淡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其他西部省份如重庆(12家)、四川(26家)、贵州(17家)等,企业数量有限,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东北三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合计有 1346家 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国总量的 17.1%,其中 辽宁省:1217家,几乎囊括了东北地区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东北地区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相对集中,主要原因有:海洋资源的可利用性:辽宁靠近渤海,渔业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水产品加工的核心省份。特别是在大连、营口等沿海城市,水产品加工行业发达,企业数量众多。淡水养殖业的补充:吉林和黑龙江则依赖于松花江流域的淡水资源发展渔业,虽然企业数量不多,但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数据显示,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依次是:这三个省份合计拥有 4056家 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国总数的 51.5%。这三省位于东部和东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达的水产品捕捞、养殖及加工产业链。山东省是中国水产品加工的绝对龙头,尤其是在威海、烟台等地形成了密集的加工集群;福建省则依靠发达的海洋渔业和沿海养殖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辽宁省则凭借其渔业资源和大连等港口的优势,成为东北地区的水产品加工中心。山东、福建、辽宁三省人口合计超过 1.85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 13.1%。从这个角度看,三省水产品加工企业占比超过五成的现象符合其人口规模、沿海地理优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三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庞大需求,同时也是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来源地,水产品加工企业的高度集中体现了其在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山东省是水产品加工企业最多的省份,内部的企业分布同样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反映了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威海市和烟台市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水产品加工的重要中心。这两个市不仅靠近渤海和黄海,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而且交通便捷,港口发达,具备强大的出口能力。威海市的水产品加工业尤其发达,企业数量远超其他市,是全国水产品加工的龙头区域之一。日照市凭借其优越的港口条件和渔业资源,近年来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山东省的重要加工基地之一。这些市位于山东的内陆区域,尤其是淄博市和东营市,由于远离海洋资源,渔业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较为发达,但其产业结构偏向其他工业,导致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远低于沿海地区。此外,泰安市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小,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从整体来看,山东省内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分布与海洋资源的可获得性、地理位置、工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沿海市如威海、烟台和日照,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成为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聚集地;而内陆市因其产业结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数据显示,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最少的三个省份依次是:这三个省份合计仅有1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国总数的 0.01%。北京市作为首都,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其地理位置远离海洋资源,水产品加工业几乎没有发展,仅有少数企业。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均位于西部内陆,缺乏海洋渔业资源和相关产业基础,导致这两个省份没有水产品加工企业。北京、青海、宁夏三省区人口合计3509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2.5%。从这个角度看,三省区水产品加工企业占比极低,符合其资源禀赋的特点。这些地区由于远离海洋资源,水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经济重心更多集中于其他领域,如畜牧业、农业或高科技产业。我国目前明确正在生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7876家;山东是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最多的省份(1529家),福建和辽宁紧随其后。从数量上讲,三省有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的51.5%.宁夏、青海、北京是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这与三地远离海洋资源的区位因素不无关系。总体而言,中国水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水产品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