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脑梗、脑出血不在少数
而且这种威胁越来越年轻化
日常生活中
不少脑血管患者
发病早期出现的症状并不严重
觉得休息一会可能就好了
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那么,如何快速识别呢?
脑梗容易在这个时间段发作
当夜幕降临
人们进入梦乡
身体的各项机能却依然在继续
在睡眠的过程中
人体无法通过饮水来及时补充
因新陈代谢而消耗的水分
尤其是在凌晨1:00到3:00这段时间
大多数人正处于深度睡眠之中
此时血液的浓度相较于白天要高得多
为了不影响睡眠质量
许多人会选择在睡前避免大量饮水
然而,这种做法却进一步
加剧了晚上睡觉时身体缺水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
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浓度变得更高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更为频繁
这无疑增加了发生脑梗塞等血管意外的风险
因此,如果患者在夜间出现了一些异常症状
可能是脑梗的预警信号
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
冬季是脑梗的高发季节
在寒冷的环境中
身体受冷空气刺激
血管会自然收缩
引起血压升高、血管阻塞、血液流通受阻、血流供应中断
从而诱发脑出血、脑梗等脑血管疾病
⚠️这些情况要注意
↓↓↓
1.降温过程中,最好每天关注天气预报,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
2.日常要戒烟限酒、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3.有“三高”的人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坚持服药,不要太早出门晨练。
脑梗前的异常症状要留意
1. 总是打盹睡不够
如果平时精神状态都比较好,喜欢早早起床,却突然出现昏昏欲睡、睡不够的情况,充足睡眠依然无法缓解,这时候需要考虑脑部供血不足,更要警惕脑梗的来临。
2. 看东西偶尔模糊
在脑梗早期,患者会偶尔出现视物模糊、突然黑懵、视野变窄等症状,有时症状也不会持续存在,但仍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排除眼部疾病后,需要警惕脑梗的可能。
3. 突然说话不清楚
患者会突然感觉说话变得困难,可能是自己说话别人听不懂,也可以是别人说话自己听不懂,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的情况。
4. 手里握不牢东西
患者可能因为相应脑功能区域组织的坏死而影响到肢体功能,常见症状为四肢麻木、乏力僵硬,而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握不牢东西,手里的东西经常无意识滑落,平时走路不稳,经常性摔倒。
突发脑血管疾病怎么办?
倘若突然出现讲话不清楚
口角歪斜、偏侧肢体的麻木无力等情况
这些都有可能提示是脑血管出了问题
需要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尽快到附近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
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脑梗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
那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呢?
这份小贴士请收好~做好这8点,远离脑梗风险
1. 平时喝好“三杯水”
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水,当人感到口渴时,其实机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血容量开始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平时可以随时喝两口,尤其是要喝好“三杯水”:晨起空腹、三餐前一个小时、睡前。
每次喝水量150毫升~200毫升,睡前建议在100毫升左右。喝水的最适宜的温度是10℃~30℃;喝的时候要小口慢慢喝。
2. 天冷时做好保暖
冬季寒冷,血管容易因寒冷刺激而收缩,增加脑梗风险。因此,保持身体温暖尤为重要,适时增添衣物。
3. 别总是久坐不动
久坐少动者,血液循环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缩乏力,久而久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都会伴随而来。平时没事走走路,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4. 尽量早点睡少熬夜
熬夜不利心脑血管健康。睡眠不足会使动脉斑块逐渐变大,血管中某些炎症细胞的水平是正常的两倍。睡眠不足会增加炎症细胞,这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5. 高油高糖饮食少吃
一些油炸、煎制、辛辣的食物,像是火锅、炸鸡、烤肉等,这些食物里面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导致血液里面的甘油三酯含量变高,慢慢的血液会变得浓稠,容易导致血管堵塞。
6. 生活中要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脑梗风险。长期过度饮酒也会损害血管健康。
7. 周围多放些绿植
大环境与小环境都影响心血管健康,缺少阳光和植物绿化的居住环境提升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8. 控好“三高”和腰围
要注意控制好“三高”指标,关乎心血管健康。如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疾病,血液本身就是高凝状态。此外,腰围粗往往意味着腹部脂肪堆积过多,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显示,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超标。
天气凉了
大家在注意保暖的同时
也要坚持运动
提高免疫力哦
预防脑血管疾病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