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金融业研究方法探讨。本文不是证券研究报告,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涉及个股也仅为举例或陈述事实之用,不代表我们对他们的证券或产品的推荐。具体投资建议请参考我们的研究报告。
王 剑 田维韦
199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首次规定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并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
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机构范围之外的现金发行)
M1:M0+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有些存款类别金额少,平时也接触不到,我们可简化为: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这种层次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不同类型货币(及其等价物)的流动性,或购买力。即用于履行消费或投资时的支付功能的变现速度。
此后人民银行从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出发,随着一些货币形态或其等价物的出现,对原有货币统计范围查缺补漏,分别在2001年、2002年、2011年、2018年对M2的统计范围进行了四次修改,不断扩大范围。
虽然各国对于M1和M2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并且不同时期的货币层次划分也会有所调整。但都是根据流动性对货币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货币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其中,IMF定义的M1包括现金M0以及可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的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既包括居民活期存款,也包括单位活期存款。但我国1994年开始统计货币以来就没有将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的统计范围,直到现在居民的活期存款也未纳入M1。
人民银行之所以没有将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有其历史背景,因为早期无论是个人活期存款还是个人定期存款,居民都是以银行存折的方式持有,居民需要先去银行柜台提现,转换为现金才能支付。在这样的流通环境中,活期储蓄并不满足IMF对于M1可以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的定义。然而,随着我国银行卡、电子支付等的普及,居民活期存款目前完全具备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这一M1的内涵。
另外,除了个人活期存款,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形态下,支付公司客户备付金和大部分货币基金以及现金类理财产品都基本上能满足M1内涵。比如,余额宝、微信的零钱通、招行的朝朝宝等都满足随时支付和赎回的条件,大部分现金类理财产品即使不能满足T+0赎回条件,但也基本满足T+1赎回条件,因此从随时可以转换为购买这一内涵出发,这些资金也基本符合M1定义。当然,如果对“随时”二字进行细究的话,T+0算随时应该没有争议,T+1能不能算?那至少即使按最严苛的定义来,T+0的部分是肯定符合M1定义的。
2024年4月末,人民银行公布的M1规模为 66.0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4%。如果将个人活期存款加入到M1统计当中,则4月末规模为104.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0.6%(基数同步调整,后同)。如果再将支付公司客户备付金、货币基金以及现金类理财产品也纳入到M1中,则4月末规模为129.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6%。整体来看,纳入上述三类资金后的M1增速虽然也在下行,但整体上波动幅度明显降低。
M1纳入各类资金后的规模
M1纳入各类资金后的规模同比增速
另外,从人民银行统计的M1结构来看,4月M1增速下降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大幅下降12.5%拖累,这主要是手工补息被禁止造成的,而M0、政府活期存款(不包括央行账户上财政存款,这个不在货币统计里)增速都较为稳定。
从M1内涵出发,我们认为4月M1下降的这一原因是一次性影响,并不具备太大的经济意义。因为手工补息涉及的主要是单位活期存款中的协定存款,作为单位活期存款,人民银行是统计在M1中的。但大部分协定存款只是一种为了规避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产品,并不代表企业的支付意愿,很少会流通,也就是实质上并无太好的流动性,因此从M1内涵出发,协定存款的下降并没有太大的经济含义。等这些“伪M1”被剔除,后续的M1数据反倒是更加真实了。
人民银行M1统计口径各类资金同比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