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打造新时代的思政“金课”
张天宝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设思政“金课”,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实现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思政“金课”,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的思政“金课”具有 思政味、时代感、中国风、精气神、一体化、适宜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金课” ;立德树人;思政味;一体化
什么样的课才是思政“金课”?思政“金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笔者结合自己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编写思想政治教材的经验,谈谈心目中的思政“金课”。
一、思政味
意识形态属性是思政课的第一属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
具体说来,思政“金课”的思政味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把政治引导、价值观引领寓于透彻的学理分析和知识传授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味这一根本特征由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关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 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思政课的课程性质突出强调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特别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重大主题教育,专门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加强重大主题教育,积极推进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思政课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进一步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增强思政味。
二、时代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建设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 。
具体说来,思政“金课”的时代感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建设要认真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色,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关注学科理论发展前沿,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创新同步推进,及时、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最新成果,并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充实内容,让思政课能够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为了让新时代的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思政“金课”建设应坚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力求做到顶天立地——“上顶理论的天,下立实践的地”。
一是“上顶理论的天”。思政课建设要志存高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和显著优势、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等。
二是“下立实践的地”。思政课建设要脚踏实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及时地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 生的历史性变革。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十三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具体的案例、材料、数据、图片等形式,将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努力把讲故事、讲历史与讲理论结合起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说服力,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中国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的这些重大命题和重要论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国情(即“中国风”)显著特征。
具体说来,思政“金课”的中国风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植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反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民族魂、中国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中国风,努力培育时代新人,思政“金课”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情、中国味,培养有中国脑、中国心的学生。
一是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思政课建设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思政课建设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弘扬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打好中国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形成“民族复兴、强国有我”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体现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生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四、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思政“金课”的精气神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建设要注重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注重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帮助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引导学生奋发向上,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境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为了让新时代的思政课具有更好的精气神,引导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思政“金课”建设应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把讲理论、讲道理与讲历史、讲故事有机结合,让思政课有理有据、有根有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说服力。
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 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思政课建设中,要注重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说话,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赋予我们坚定的民族自信、强大的民族自豪,让我们拥有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从跟跑世界到与世界并跑甚至在一些领域领跑世界的更充足的底气和自信。
二是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比较中,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政课建设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师可以纵向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横向进行国际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阐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五、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 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对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政“金课”一体化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建设要立足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坚持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加强整体规划、顶层设计、系统安排,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科学设计各个学段的育人目标,统筹安排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做到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既要纵向衔接、层层递进、全程贯通,又要注重发挥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配合作用。
一是树立责任田意识,明确学段差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科学确定育人目标、重点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方式。每个学段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守其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二是树立接力赛意识,强调全程贯通。在纵向衔接上,思政课建设要注意学段间联系。各学段教学内容既不能简单交叉重复,又不能出现缺位、越位或者倒置问题,从而实现各个学段课程内容无缝对接。例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中小学要整体规划思政课的课程目标程目标和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上,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在 学习方式上,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
三是树立组合拳意识,注重横向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横向配合上,思政学科要加强与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科育人)同步推进、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横向配合、协同 育人作用。例如,2021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及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实现 “3+2+N”全科覆盖。
六、适宜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教师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思政“金课”的适宜性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建设要注重科学育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吸引力。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建设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出发,注重改革创新,改进方式方法,实现政治 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有机融合,善于把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讲得有意思、讲得生动活泼,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
一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要求思政课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实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了一体化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三贴近”原则。例如,小学课程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中课程要以学生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高中课程要以学生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坚定“四个自信”。
二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思政课建设中,教材编写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由理论逻辑向教材逻辑、由学术语言向教材语言的转化,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为了增强思政课的适宜性,思政课教师要在科学研读、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进行实践性转化和创造性应用,实现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有机统一,努力解决“怎么教”“怎么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教材逻辑向教学逻辑、从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链接起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
三是善用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有声有色。思政课不仅应在课堂上讲,还应在社会生活中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社会生活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案例材料、人物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讲述思政大道理。例如,有的地区和学校为了打通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北京中轴线上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运河思政”等,增强了思政课的适宜性,提高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编辑:闫 琳
审核:高传轩
终审:黄建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