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三问

文摘   2024-11-08 14:17   江苏  


引用本文请注明:

林荣凑,缪佳丽. 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三问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4, (10): 52-56.


摘 要

在单元或课时教学的层面,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是依次清晰地回答三个问题:学习目标是什么?如何判断目标是否达到?如何达到目标?学习目标要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材料和学情确定,可从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三方面陈述;紧跟其后的评价设计应匹配每一类(或条)目标并选择合宜的评价方法;“如何达到目标”即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依据学情,就学习活动的内容、顺序和手段等作出科学而可行的设计,并将评价的设计融入其中,助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获得相应的成果。


按自然常理,发生于日常教学的教、学、评总是一致的。不管是单元还是课时教学,教师都需要确定单元或课时目标,依据目标设计和组织教学,师生借助观察、问答、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方式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是否需要补救性教学。

 

然而,当教师忽视学习目标或扭曲追求学业成就,不恰当地强化(超量、超范围、超难度)作业和阶段性测试时,就会导致教、学、评三者的割裂。日常教学重提一致性,是返璞归真、回归常识。返璞归真并不容易,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却难倒了不少一线教师。笔者以为,清晰地、一致性地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或可使教学走回正道:(单元或课时)学习目标是什么?如何判断目标是否达到?如何达到目标?

 

一、学习目标是什么?

 

如崔允漷等学者所言,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是清晰的目标。[1]要确定清晰的目标,需要厘清目标的基础知识。比如,目标是希望学生经历一定时间的学习以后达到的结果;目标是有层级的: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目标链条。本文使用的学习目标,是指单元、课时层面的目标,我们要讨论的一致性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单元、课时层面。

 

学习目标在传统的教学视野下并不为人所重视。殊不知,现代课程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早就说过:目标将成为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践中出现的不一致,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目标表述不当。尽管教案上从来不缺目标表述,但常常写归写、教归教,产生不少问题。下面是笔者参考专家观点[3] 研究、整理的6条通则:

 

1.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2.目标的陈述应有助于导学、导教、测评。

 

3.应选择适当的分类框架设置。

 

4.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

 

5.用经过心理学界定的动词和名词陈述目标。

 

6.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操作、观察与测量。

 

本文就第3适当的分类框架展开论述。

 

课程改革前,各科教师常用的目标陈述架构是旧三维: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21世纪初,课程标准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的陈述多按新三维展开。其实,三维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将其硬生生地拆开陈述无异于刻舟求剑。基于此,有学者认为: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看,三维目标框架都不适合指导教师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4]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发布后,有教师按学科核心素养来写单元、课时目标,而在笔者看来,普适性三维框架——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可能会更加适合教师使用。它符合素养是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的乘积关系[C=K+SA]原理,有着坚实的学理基础。[5]

 

下面是我们为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设计的学习目标:

 

1.认识壁、文等12个生字和户字头、车字旁两个偏旁,正确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多种方法猜生字字音、字义,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讲述故事主要情节,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

 

4.通过了解壁虎等尾巴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动物尾巴的神奇美妙。

 

其中,目标1是知识目标,目标23是技能(能力)目标(其中猜生字字音、字义顾及了统编教材无注音的编写情况),目标4是态度目标。目标陈述基本满足上述条通则的要求。

 

二、如何判断目标是否达到?

 

目标清晰后,紧接着要追问的就是:如何判断目标是否达到?以登山为喻,某团队组织徒步登泰山活动,设定登顶标准:途中必须经过哪些点(比如中天门、南天门),到达哪儿算登顶(比如日观峰),用什么方式证明(比如打卡、拍照)。这就是评价。其中有形成性评价(途中)、终结性评价(登顶)等评价方式,还涉及打卡、拍照等评价方法。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同样需要这样的设计,只是学习的评价要复杂得多,但原理是一样的——评价要针对目标,目标即评价。

 

评价因其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将评价区分为选择性反应评价、交流式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四种方法,并提出应根据特定的目的和学业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6]。图1目标类型评价方法的对应支架。

 

1可作为单元或课时评价方法选用的参考。连接线的粗细表示对应关系的强弱,如知识目标对应性最强的是选择性反应评价,之后是交流式评价(通常无需打分或评定等级),最后是论述式评价。四种评价方法均可探测学生的态度,但都比较弱,故用虚线表示。为《小壁虎借尾巴》设定的条基于目标配置的评价方法如表1所示。

 


三、如何达到目标?

 

继续以登泰山为喻,如何达到目标就是要回答如何经由中天门、南天门到达日观峰,对登山的路线、速度和节奏控制等作出设计。而要对这些作出科学可行的设计,还需先回答谁登山”“从哪儿(红门、天外村或其他)开始登山等问题。

 

如此,从教学角度来说,如何达到目标其实包括明确学情、设计学习过程和方法等问题,这需要教师依据学情,就学习活动的内容、顺序和手段等作出科学可行的设计,助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获得相应的成果。

 

教学设计是教学法历来探讨的重心,近年最受关注的是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WHERETO元素设计[7]。结合我们之前的研究[8],参考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本文提炼若干操作要点如下:

 

1 .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2.遵循学习逻辑,将目标分解为具体任务,形成任务链条。

 

3.以任务为单位,设计纸笔测试和表现性评价。

 

4.围绕具体任务,设计适合学情的学习活动(做任务)。

 

5.让学生获知任务完成情况,投入补救性学习。

 

6.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始终维持对预期结果的兴趣。

 

确定目标,针对学习目标设计评价,再依据目标与评价设计教、学,这是实现一致性基本的程序保证。要实现一致性,重要的是对标学习目标,且用弓箭模型表达教、学、评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图2所示。

 

下面是《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出示壁虎图片,吸引学生兴趣,学生交流对壁虎的了解,教师相机拓展补充。教师板书壁虎,教学字。提问:如果尾巴丢了,小壁虎会怎么做?

 

任务一:自由读文,猜读生字(针对目标12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猜一猜其字音和字义,并说说怎么猜出来的。

 

2.交流反馈,猜读墙、蚊、咬、房、转5个生字,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小结得出可以根据形声字规律来猜读生字。(交流式评价)

 

任务二:品读课文,理清内容(针对目标234

 

1.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和结果,并能借助图片或语言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抓住关键句,明晰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找出关键人物(小鱼、黄牛等)及其对话,同桌合作,读好对话。(交流式评价)

 

任务三:小组合作,表演故事(针对目标34

 

1.明白小鱼、牛、燕子尾巴动作——“摇、甩、摆三个词的意思,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并能拓展说说有关其他动物尾巴的动作词语。

 

2.借助插图,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表现性评价)

 

任务四:观察归类,练写生字(针对目标1

 

1.根据生字结构,仔细观察后给生字归类。

 

2.重点指导练写爬、房、条、您等难写字。(纸笔测试,交流式评价)

 

3.(机动)创设具体情境,学生在语境中练字,如(1)小壁虎fángzhuō虫吃;(2)小jiějie说:阿姨,nín能帮我煮一碗面tiáo吗? 

 

上述案例根据表1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基本体现了6个操作要点。其中,表1中的可用的评价方法”“可用的题目/任务只是备选,是否运用、如何运用,都取决于学生的学情基础、学习和任务逻辑。案例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设定基于学情的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教学与评价,教师主要是组织、推进和点拨学生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一致性的要求,清晰地回答了学习目标是什么”“如何判断目标是否达到”“如何达到目标这三大关键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一致性问题,既指向日常单元或课时教学的层面,也指向宏观层面,即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大规模、高利害考试)的一致性。贯通两个层面的关键是坚守课程标准,确保教学目标、评价目标均源于课程标准。


作者:林荣凑,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正高级教师,本文通讯作者;缪佳丽,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乔司小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4-6.

[2][美] 拉尔夫· 泰勒, 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3.

[3][5]林荣凑.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0,38.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5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8.

[6][美]理查德 J.斯蒂金斯,著.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4版)[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1.

[7][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M].闫寒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3.

[8]林荣凑.高中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2.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4年第10期,转载需注明出处



转自丨基础教育课程

编辑丨许士中

审核丨周利

声明:此文系转载,仅作为分享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传播优秀教育评价理念;推广先进教育测评技术;共建和谐基础教育生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