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近日,欧莱雅集团(L’Oréal)旗下澳大利亚美妆品牌Aesop伊索在位22年的首席执行官Michael O’Keeffe宣布离职。
Michael O’Keeffe向《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表示:“我需要休息和休假,需要向下一个项目进发。”
◤ Michael O’Keeffe
在Michael O’Keeffe的领导下,目前,Aesop拥有4500多名员工,门店遍布美洲、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且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绩:销售额增长300多倍、获得B Corp认证、成立Aesop基金会等。
据悉,除Aesop以外,Michael O’Keeffe还通过家族办公室进行了其他投资,包括持有英国时尚品牌Sunspel 30%的股份等。
任职22年,奠定品牌理念
Aesop由墨尔本美发师Dennis Paphitis创立于1987年。在创立之初,Aesop也和大多数美妆护肤品牌一样,采取“以商品为中心”的传统商业模式,通过渠道出售产品、打广告、找名人代言的方式吸引顾客购买。
直至2003年,Michael O’Keeffe加入Aesop,并担任品牌首席执行官,致力于将品牌从一家独立的沙龙公司发展为奢侈护肤巨头。创始人Dennis Paphitis则更多地担任顾问的角色。彼时,Aesop还是一家只有10名员工的小公司,Michael O’Keeffe提出“以零售体验为中心”的策略,构建起以设计和内容为主的品牌哲学,是品牌名副其实的“操盘手”。
正如Aesop源于伊索寓言,讲故事同样成为伊索文化组成的核心部分。
在“以零售体验为中心”策略的指导下,线下门店成为了伊索品牌不可或缺的销售场景。伊索遵循在地化门店设计,依据自身风格和在地文化进行门店设计,以尊重当地环境、街道景观、建筑历史和居民需求,并通过在门店内并展示与艺术家、设计师合作呈现手工编织或再生的艺术作品,让其成为空间语言的一部分。
Michael O’Keeffe指出:“我们(在营销方面)采取了非常不同的方法,”他说,“不仅仅是名人的代言和推广;而是从产品的角度邀请人们进入伊索的世界,这也与我们商店、我们与社区的联系、我们认可的事业以及我们对世界的更广泛看法有关。”
凭借着独特的品牌风格,Aesop被资本看好,并逐步实现业绩增长。
2012年,Aesop被巴西美妆集团Natura&Co.以716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65%的股份,并在四年后收购其剩余股份。加入Natura&Co.后,Aesop品牌和团队保持着极高经营自主性,并成为其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甚至成为了Natura&Co.旗下2022年唯一实现增长的品牌。
2023年4月,欧莱雅集团以25.25亿美元的(约合人民币173亿元)收购Aesop,并将其纳入高档化妆品部门,成为集团史上最大一笔收购。
在维持品牌风格的基础上持续扩张
在欧莱雅奢侈品部门总裁Cyril Chapuy看来,Aesop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且弥补了集团品牌组合,根据集团计划,Aesop未来会继续向中国有潜力的市场渗透,目标是进入十亿欧元俱乐部。
Cyril Chapuy表示,“我们在考虑可能的收购时,有两个标准:未来的有机增长潜力和对我们投资组合的互补性,Aesop更兼两者的优点。我们非常高兴Aesop品牌加入欧莱雅集团高档化妆品部,期待Aesop品牌首席执行官Michael O’Keeffe及其经验丰富、充满热情的团队加入欧莱雅大家庭,共同谱写这一标志性的品牌新篇章。”
Michael O’Keeffe则计划借助欧莱雅的收购将Aesop扩展到新市场,并升级品牌产品种类。
在欧莱雅的支持下,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Aesop伊索持续布局线下,开店节奏明显加快,2024年前五个月分别在北京王府中环、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双流机场、广州东山口开出四家品牌专卖店。
截至目前,Aesop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7个城市拥有16家店铺。在线上渠道,除了入驻京东、淘宝等购物平台外,还入驻了受年轻消费者欢迎的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
据Cyril Chapuy透露,在收购完成后的四个月内,Aesop的营收增长达到了两位数,50%来自亚洲市场。
加入欧莱雅后,Aesop仍维持着自身独特的风格,通过产品、线下门店、品牌活动等各种方式,Aesop与消费者建立起诗意的对话交流。
今年的国际妇女节,Aesop第二年举办Aesop伊索女性文学图书馆活动。活动期间,品牌门店货架上的产品被替换成为由女性创作、或与女性主题相关的精选书籍。参观者无需消费即可带走一本女性主题书籍,并通过线下读书分享会,邀请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以及作家分享她们的故事与观点。
巨头与小众高端品牌之间的磨合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目前,从品牌运营思路来看,极具个性的Aesop并没有与以快节奏扩张著称的欧莱雅产生较大运营分歧。而此次品牌核心人物Michael O’Keeffe的离开是否会给品牌运营带来影响,仍待观察。
设计丨 李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