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我想回家
教育
艺术文化
2025-01-16 10:42
浙江
查看 艺术课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林风眠 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1991年,92岁的林风眠因感冒并发肺心病住进香港港安医院。8月12日10时,这位中国现代艺术大师、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两所高等艺术学府首任校长的生命,永远停止在了那一刻。临终之际,他留下绝笔:我想回家。是他出生的广东梅县里的山村?是曾经决定定居的法国?是让他意气风发成为最年轻校长的王府井大街旁的北平艺专?还是让他桃李满天下,又给他潜心钻研调和中西艺术的自由、自己亲自设计的西子湖畔的那座小楼?是租住二十多载的上海南昌路上的小屋?又或是人生中最后14年居住于香港的简陋住所?广州梅县林氏族人聚居的石匠村,本就是一片穷乡僻壤,而那里的人对林风眠来说,冷酷大过温暖。林风眠生下来便先天不足,贫穷的父亲怕难养活决意将他扔到荒山野岭去,是母亲在林父出门之际,将襁褓中的林风眠夺了回来。本就不受家人待见的母亲,在家备受欺负,却给了林风眠最温暖的童年。5岁时,母亲在河边洗头发的场景,是他记忆中最美的景致。很多人说,他后来所画的的那些侍女图无一不是黑长的头发,是因他思念母亲所致;他的“宝莲灯”、“白蛇传”等戏剧题材更是体现出萦绕他一生的救母情结。温暖的母爱在林风眠的人生里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不堪家人的欺负和冷眼,母亲与人私奔,被抓回来后,族人打算将其烧死。当时,在屋里并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的林风眠,突然烦躁起来,冲出屋子,看见了被绑起来垂着头的母亲。他发疯一样地抓起一把刀,大喊大叫:“我要把全族都杀死!”族人们赶忙拦住这个发疯的孩子,夺下他手中的刀,也把他的母亲从柱子上解下来。传闻,此后不久家里人便将他的母亲卖掉,7岁的林风眠从此再无母亲的音讯,即便直到晚年他也在找寻母亲的踪迹。儿时的创伤使林风眠变得沉默寡言,也注定这个贫穷的村庄在林风眠的心中不是完美的归宿。如果说孤苦的林风眠有过什么幸事,那么最大的一件该算是8岁那年买的一张“彩票”。他用祖父给的几个铜板买了一张周围人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的发捐票(相当于现在的彩票),几天后,报纸上便公布了他中了一千块大洋的消息。当时一个县令一年的俸禄也才四五十个大洋,一千大洋对于林家是一笔近乎天文数字的巨款。林风眠所中的奖金一直由祖父打理供全家花销,靠着这些钱,林父得以续弦,又生了几个孩子。林风眠与继母兄弟们关系生疏,大部分时间跟着祖父一起生活。等到林风眠长到19岁高中毕业,奖金还余有200大洋。这200大洋便包含了林风眠日后留学法国学习艺术最初所需的费用。高中毕业之后,林风眠除了继承父辈的手艺,继续做一个勉强糊口的石匠,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前途。他决定去上海找好友林文铮寻求新的出路,偶然间,他读到了报纸上一则赴法勤工俭学的招生启事,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便毅然报名。1919年12月,林风眠乘上了开往法国的游轮,走进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他到达法国后,学完法语便进入第戎美术学院学习西方艺术。在山村长大,只跟着父辈临摹过几张《芥子园画谱》、在中学学过几堂书画课的林风眠,见识到完全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和风格,他被崭新的艺术世界迷住了。第戎美术学院是一个比较小的地方美术学院,校长见林风眠颇有天赋又肯下功,决心让林风眠接受更好的艺术教育,将他推荐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林风眠转入这所法国最高艺术学府之后,进入艺术大师柯罗蒙的画室学习。柯罗蒙是法国的著名学院派大师,但教学风格并不守旧,梵高、马蒂斯等画坛巨匠都曾跟他学画。一年后第戎美术学院的校长探望林风眠时,看他囿于西画而给出建议,中国有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不要只学欧洲的艺术,去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看看那富饶的宝藏。林风眠顿时警醒,他踏入中国艺术的展览馆,在异国第一次见到中国精美的瓷器、工艺品、书画艺术。他后来自己感叹:“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中国的画家,当初我还是在外国,在外国老师的指点下,开始学习中国艺术传统的”。在柯罗蒙的教导下,林风眠很快成长为优秀的青年画家,一次在欧洲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拿了42幅作品参加,被杂志评为“中国留学美术者第一人”。这次展览,让教育家蔡元培发现了林风眠。蔡元培知道自己需要这个学习西方绘画短短几年就已经体味到个中精髓的年轻人,需要他完成自己“以美育代宗教”培育新人才、振兴中华的教育理想。原本已定居法国的林风眠被蔡元培的情怀感染。两年后,林风眠决定举家回国,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最有影响力的奠基人踏上了他的归国路。到达北平时,只有26岁的林风眠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艺术学府北平艺专的校长。这位校长虽然年轻,对艺术教育却有大刀阔斧的革新勇气。他三顾茅庐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来校任教,当时的齐白石其实还没有很大名气;任用法国画家克罗多在学校教油画。容纳民间艺术、西方艺术、正统国画的教学体系在林风眠的努力下初见模型。但林风眠面对的是一批看不上民间艺术与西方化教育的正统国画家的反对,以及老式思想和习惯都根深蒂固的大环境。很快,林风眠就迎来一阵阵报纸舆论的声讨,北洋军阀教育总长刘哲暗指林风眠为赤化的左派。面对极端的形式,林风眠被迫辞职,于1927年离京南下,王府井大街上的学校再也不是林风眠的容身之所。南下之后,林风眠再次与蔡元培相遇。北平艺专的经历让蔡元培和林风眠打算在远离官场的地方建立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他们把学校地址选在没有喧嚣、适合潜心学习的杭州,国立艺术院在西湖边的几栋阁楼里被建立起来。1929年 在国立艺术院当校长时期的林风眠与艺术家林风眠再次开始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的教育之路。他要建立一座兼容并蓄、中西融合的艺术院校,培育出通晓中西艺术的人才,学生们既要学习国画,也要学习西画。在国立艺术院,他培养出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这些艺术大师,撑起了中国艺术的半壁江山。林风眠对西湖静谧的环境十分满意,他已然觉得这里是自己的归宿,须得有一处让余生都感觉舒适的居所,便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两层洋房。如今这里已成林风眠故居,布置恢复了昔日林风眠居住时的样子。但它也曾经历经洗劫,一片狼藉。日军侵华后,杭州也被占领,林风眠告别妻女,带着大批师生和重要的书籍教具向西南转移,踏上了在根据地与北平艺专合并教学、后方抗战的颠沛生活。由于与北平艺专的立场产生矛盾,林风眠愤然辞去职务。抗战结束后,北平艺专与国立艺术院的师生各自回到北京与杭州。林风眠回到了杭州,见到破烂不堪的家。日军将林风眠的别墅糟践得面目全非,曾经引以为傲的大幅油画作品都变成了破布条。遥想20多岁时的意气风发,那些在异国他乡纯粹创作的时光,没有人知道林风眠的内心到底有多少五味杂陈。生活还是要继续,艺术也需继续。国立艺术院的生气日渐恢复,只是林风眠的作品并不被大时代主流思想接受。他再次辞去了国立艺术院的工作,在上海的南昌路上租了一套房子与妻女生活。没有了工作,便没有了收入,林风眠只能卖画为生。由于画作很难卖出,生活日渐捉襟见肘。为了在艰难中生活下去,女儿跟随妻子到巴西生活,林风眠留在上海。他退掉一层的房子,独自在二楼的房子里度过了20多年时光。这段孤苦生活却并不是林风眠苦难生活的结束,新的腥风血雨再次降临。“文革”时期,他曾经那些引入西式教育的做法和主张、不合风气的画作都将成为林风眠被批斗的证据。经过深思熟虑,为了避免亲友和学生们受到牵连,林风眠决定将“危险”的画作悉数焚毁。“文革”之后,林风眠被准许出国探亲,他辗转到达巴西,与20多年未曾见面的妻女相见。在与她们生活一段时间后,由于语言不通、跟妻女的关系疏远,他的画作也无人问津,林风眠放弃了在巴西与家人生活的计划。1977年,已经快80岁的林风眠只身来到香港。过了一年,他给自己的好友——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冯纪忠先生写信:“我寄居在弥敦道上一间百货公司的仓库里,这里空间狭窄、光线昏暗,空气更是浑浊。算起来我到这个城市已经一年,却一直不习惯这个城市的拥挤、嘈杂,独在异乡常有孤独寂寥之感,可否让冯叶来香港与我作伴,我将倾己之力,助其成才。”这个孤苦一生的老人,终究需要一个亲人陪伴。义女冯叶很快就来到香港,陪伴林风眠度过了最后的13年时光。至于林风眠心中的家,可能是让他在艺术和教育上最为成功的西湖畔吧。那些年,学生朝气满堂,艺术大师云集,妻女仍在身边,他自己还能在林木掩映的小洋楼书房里听风、赏景、写文、作画……
查看 艺术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