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贵!他把30年讲稿做成书,带你去哈佛蹭中国艺术课

教育   2024-12-31 10:11   浙江  


《第一堂课》囊括了1988年以来,巫鸿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各类专题中国美术史课程第一堂课的珍贵演讲稿,这些课程所面对的主要是对中国美术史不甚了解的外国人。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巫鸿需要将中西文化转译,用西方语境来介绍中国古代美术。

所以,《第一堂课》的内容能让更多群体接受,当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美术,也许会有不同以往的新发现。





巫鸿在成书前有过数年的现实经验积累。他曾两度攻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1972-1978七年,巫鸿进入故宫博物院任职于书画组、金石组,参与了最一线的研究工作,那几年,巫鸿就如同海绵般沉浸在古代艺术珍品中,吸饱了知识。
八十年代始,巫鸿偶然进入了哈佛大学,获得了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巫鸿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学系,主持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至今。
任教的三十多年间,巫鸿先生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开设了各个主题的中国美术史课程。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视角,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巫鸿集结了自己兼有中国和西方两方面的学术训练、深入浅出的文字对中国古代艺术与文明进行了讲述。小合采选了原文的序言部分墓葬美术研究方法两部分,让“第一堂课”的整书框架和方法论展示于读者,兴许对大家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文明有所启发。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目录





摘选 #1 

序言部分

早期中国艺术和之后的中国艺术有着一些本质的不同。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是“无名”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生平,与其称他们是艺术家,不如称他们为工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也大多是合作完成的,而非个人独立创造的结果。或许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艺术与宗教、政治及日常生活无法分割。事实上,我们现在称作“艺术品”的东西在当时都是实用物品,被人们在生活中直接使用。


为什么美术史对于你们来说是一项需要学习的“通识”性课程呢?…在我看来,美术史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应该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因为它为你们提供了分析“视觉材料”的必要训练和学习途径。从古至今,人类掌握知识和传递知识的方式可以分成文字和语言的、视觉和声音的,以及触觉和行为的这几大类。其中文字和视觉可能是最主要的两宗——我所说的“视觉”不仅指高级的“艺术品”,也包括建筑、都市景观、设计、图像,等等,即所有进入人们视野并产生意义的东西。



摘选 #2

墓葬美术研究方法

如果说在这个时期里“一切皆成废墟”的话,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一种名为“玄学”的新哲学思潮和外来的佛教得以流行于全国,被精英和大众所接受?如果整个世界充满了悲伤,为何“宫体诗”和表现浪漫爱情的绘画成为时尚? 如果简单地把这时的中国看成一个“杀戮场”的话,那么如何去理解北方开凿的恢弘佛教石窟和南方修建的宏伟陵墓? 


肯定不是一切皆成废墟,更准确来说,是“往昔皆成废墟”。混乱局势开始之际,曾经是古代世界大都会的汉代帝都燃为灰烬。公元3世纪的战乱毁掉了大量汉代纪念性建筑,许多学者泰斗和王公大臣也死于战乱和宫斗。不过,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是毁灭通常在瞬间完成,但其造成的影响则十分巨大。研读这个时期的历史记录,我们会发现最初的破坏发生在3世纪上半叶大约五十年的时间里。然而这个破坏的威力不容小覷——它创造了一条历史鸿沟。虽然以绝对年代说这条沟壑并不很宽,但从社会心理效应来看却极深。这条鸿沟给人们带来的是与往昔的一种强烈距离感——即便回顾前朝,亦如遥观远古。






《第一堂课》
作者:巫鸿
页数:378页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活字文化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本书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巫  鸿 

WuHong


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那特艺术
拥有全球师资的在线艺术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