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介鸣 参展艺术家
各位老师、同行,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跟大家交流、汇报。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新技术语境下的影像叙事逻辑》。影像叙事以时间为主线,这在哲学的讨论中有很多说法。影像的叙事是线性的叙事,其所包含的剧情、表达都放在同一个维度上展开。当然这里所说的时间并不简单的与钟表的时间相等同,它有自己独立的表达系统。
自1895年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以来,一百多年里人们对于影像叙事的探索已经非常成熟了。不管电影语言如何千变万化,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种叙事类型:“长镜头”和“蒙太奇”。“长镜头”是安德烈·巴赞当时的定义,在影像实践中,“长镜头”是难度最高的,因为“长镜头”的拍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闪失,通常一个镜头要反复拍、多次拍、一遍遍拍才能符合要求,“长镜头”在后期不容更改。所以“长镜头”对于影像制作来说确实非常珍贵。与之相反,“蒙太奇”则可以剪成各种碎片,然后重新组合拼接,它的变化、方法十分丰富。到了爱森斯坦这里,“蒙太奇”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1925年的《战舰波将金号》便被认为是非常典型的“杂耍蒙太奇”。
1925年《战舰波将金号》电影片段
使用杂耍蒙太奇将同一时间发生的所有片段剪辑在一起
回到当下,在新技术的介入下,“长镜头”和“蒙太奇”的广度和深度被明显拓展了,它们各自的叙事语言出现了恐怖地叠加、积累和组合,形成了哲学上德勒兹和瓜塔利所说的“块茎结构”,在今天,它们已经超越了线性的时间线。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在2002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正式公映,这部片子使用了数字硬盘,因此整部电影一镜到底,未经过任何蒙太奇手法下的裁剪,而这只有在数字介入以后才能做到。在胶片时代,因为胶片的时间性限制,影片拍摄不可能一镜到底。因此,《俄罗斯方舟》为长镜头拓展了非常巨大的可能性。数字技术介入下的蒙太奇变化更多,我曾经做过这方面的梳理,大致有几十种不同的时空关系。数字技术时代到来以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有了移动通讯,这在很多方面直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关于影像叙事的逻辑我想用自己的两个实践案例来说明。
胡介鸣,《水上水下》影像互动装置,2003
图片拍摄于2024年第四届影像西湖展览现场
2003年的《水上水下》是一件三频交互影像作品,通过串口通讯将现场的红外传感与主机互联,用C++语言编程完成影像与现场实时交互,当时在国内这样的做法我几乎没有见到过,因此通过影像和观众实现互动对我而言是一个挑战。回过头来看,这个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一个被用来定论信息时代的重要时间。我们信息时代的开始是哪一年?人们会将其定位在2000年。当然,信息技术其实早就陆陆续续的出现了。但是历史总需要有一个时间点来确证自身,比如说胶片时代结束的时间点是2012年,人们把柯达公司的倒闭作为其时间点,其实胶片现在还依然在被使用,但它已经不再是主流的影像制作材料了。
交互影像作品创作计划源自于我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010101—技术时代的艺术”展览中的见闻与思考。“010101—技术时代的艺术”汇聚了30多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家。2001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展览,正是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很多数字艺术作品。第一次亲身体验了VR技术。在布展阶段, 一般的展览作品都已经可以看到,两个美国艺术家的展品就是一个“头盔”,我想这是什么东西?于是这两个美国艺术家就向我介绍他们的作品,把“头盔”戴到我头上,当时我一下就傻了,仿佛完全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回来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从编程、C++语言开始学起,直到2003年完成了一系列的作品,《水上水下》便是其中一个。《水上水下》现在看起来比较简单、初级,但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开创性作品。
胡介鸣,《水中物》单频录像,6',2004
《水中物》和《水上水下》其实是一个作品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做《水上水下》时拍了很多素材,因为技术的限制只用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素材。第二年把技术抛开,回到最原始的影像后期技术,将多余的素材剪成了《水中物》,想要通过最简单的老技术能不能想要表达的事说清楚。《水中物》展出的次数不多,只在巴黎和德国展出过。为什么把这两件作品放到一起讲,是因为我在创作时的心境呈现出两种全然不同的状态。2003年我在做《水上水下》这类技术性作品时是非常激动的,节奏比较快,想要搞定一些技术的难题人处于十分亢奋的状态。而在做《水中物》这部片子的时候,人又回到非常放松、非常平静、非常自然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从接受度来讲,应该《水中物》更好接受一些。我当时在想假设人还有一种水下的状态会是怎样的。而我对自己回答这个问题的要求就是:用最原始的电影语言试图说清楚想要说的内容,让观众看了以后知道在说什么。在这个状态下,我非常平静,没有用新技术去营造特别的现场或像拍电影一样去虚构一些东西,作品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素材。
当时做这两件作品给了我这样认知:新技术总是让我们兴奋、期待甚至狂躁,因为有挑战,可以证明自己,是欲望构成的熵增。新技术仅仅提供了实施叙事的新的可能,并不是叙事本身。叙事本身是为了展现我们熟悉的内容,是内心平静的湖面,是自然,是负熵。艺术创造是用尽可能匪夷所思的可能性来表达最为熟知的现实。
胡介鸣,《1999-2000 传奇》展览现场局部,图片来源:TANC
以上这对案例是20年前的实践,现在看从技术层面看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回到20年前的语境,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始终存在,因为技术的发展没有停止。我们始终感到工作还刚刚开始,有太多的课题要继续研究。在技术迅速翻篇的时代,影像叙事的空间之大无法想象。在迅猛发展的技术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平静的思考,在熵增和负熵之间取得平衡,在“油门”和“刹车”之间获取最大可能的安全速度。谢谢大家!
| 个 | 人 | 简 | 介 |
胡介鸣,1957年生于上海。胡介鸣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往往将那些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胡介鸣的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中。胡介鸣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他的观点和质疑的主题。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胡介鸣作品中的物体、材料、影像、交互程序及智能化控制建立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场域,饱含着无限的历史记忆。它们相互交织,彼此覆盖,不断消解,又相互生成。其作品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物体的感受,实际上是与当下的空间和时间产生一种新的叙事关系。
第四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学术研讨会
从看见开始:影像艺术的经验、技术与未来
主持人
高 初|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
发言学者
陈 研|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
海 杰|策展人、影像批评家、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
胡介鸣|当代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先驱艺术家
门婕聪|策展人,ENACTMENT发起人&创始人
宁 佳|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张 灏|青年学者、策展人
郑 闻|艺术学者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拼音为序)
| 延 | 伸 | 阅 | 读 |
研讨会预告|从看见开始:影像艺术的经验、技术与未来@浙江美术馆
在摄影艺术和数字艺术的交互中感知诗性精神——第四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只剩下4天!
编辑审核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