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之河
「水面之下,暗流在混沌中涌动,机制或技术的光忽明忽暗……」
一条拒绝被固化、被定义的河流。在新质技术中,对传统艺术界限与意志的反叛,以及对未来诗性影像可能性的探索。改造与被改造?利用与被利用?它追求个体化的生命经验,它也试图数字化或模型化观者的意识。
#1 陈抱阳
竞争与合作、控制和计算,斗争意志的象征在空中绘制出争夺主导权的曲线与波纹。
陈抱阳《翩翩》,多智能体AI装置(机械臂、轻纱、投影),2022
「策展人解读」
#2 刘佳玉
当现实世界的真实信息被不断导入进虚拟世界,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与运算开始透视自然发展的轨迹,如何在这现实与虚拟的粒子中思考自然、技术之于人类的意义?
刘佳玉《虚极静笃》,CNC高密度苯板/树脂/玻璃钢/镀锌方钢,2021
「策展人解读」
利用先进的算法工具——styleGAN、pix2pix和MIDAS,刘佳玉从贺兰山脉的巍峨峰峦出发,将中国地形的深度信息与历代水墨画的文化符号进行交融与再生,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将三维地形的生成与二维水墨画的艺术形式相互映射与同步训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语境。
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被模糊,虚拟不再是无形之物,而是那种逼近真实、撼动现实的力量,它为我们揭示了不可见的“真实”,为“知其真而守其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 金明宗
混乱的形态逐渐转变为统一的形式、色彩。它似乎在展示如何从混乱中抽离出来,设定观察世界的标准。
金明宗 [韩]《SWORDSMANSeries(笑傲江湖系列)》,装置,2024
「策展人解读」
韩国艺术家金明宗从韩国古代用于测量降雨量的仪器出发,创作了一组五件摄影装置作品《SWORDSMANSeries笑傲江湖系列》,他对量雨器、日晷等计量时间工具进行形体上的变形与解构,赋予其全新的形式和意义。这些原本用于科学精准计量的工具,如今转化为一种混沌与不确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挑战与探讨。
通过水转印技术,艺术家将日常生活的照片转印到被热线雕刻过的高压缩泡沫板上。凹凸不平的表面打破了原有的平面感,使得时间的流动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无法简单解读的状态——既模糊又多重,正如我们所探讨的传统摄影和数字技术,难以清晰界定却又总是交织存在。
#4 陈澍
当这个时代赋予她表达的权力时,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观察、去拜读、去感受,那些她在每一个漆黑的夜里,孤独地写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诗歌。
陈澍《流像系列——苕溪诗帖》,灯箱、投影,2024
「策展人解读」
艺术家陈澍以一组《流像——苕溪诗帖》为我们展开了关于西湖、运河、良渚的记忆,静态的摄影作品在流动的波光之下时而隐匿,时而显现,仿佛历史的长河中一颗颗微小的涟漪。镜头所捕捉的并非单纯的瞬间,而是流动中的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动与静的对话,人类与自然、过去与当下在水波下微妙碰撞。
它既承载着记忆的痕迹,又在不断地变化与流转中消解旧有的堡垒。在浮沉流转之中,在沉默与喧嚣之间,它们与那些社会性、时间性和历史性的瞬间耦合。
#5 胡介鸣
水上的秩序、水下的紊乱,在熵与负熵之间,系统平衡的定义被重塑,观察者成为创造者,他们的存在与行动成为了改变叙事的关键。
胡介鸣《水上水下》,三屏互动影像,2003
「策展人解读」
中国数字媒体与录像装置先驱艺术家胡介鸣,为我们呈现了一组来自2003年的数字互动影像探索。作品通过外置控件的程序编程,将三屏呈现的叙事内容打造成多维并行的流动之景。
观众的位置变化成为开启不同时间轴的关键——若观众静止,屏幕内容便循环播放,如同时间凝固、叙事回环;一旦观众移动,屏幕则相应调整,呈现出新的叙事顺序和逻辑。在这样的行为之下,水上、水面与水下的画面被动态重构,带来一种流动交织的多重叙事。
#6 冯昊
那是安全的居所、变化的屏障,是个人经验带来的数据思维困局,也是即将突破旧有认知时的中间状态。在那里,个人经验、技术叠浪与宏大的世界正在蛹动、正在斗争……
冯昊《茧》(之一),影像,2024
「策展人解读」
艺术家冯昊过AI技术与数字媒体,探索了个人经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复杂联系。他运用多屏影像和装置艺术,揭示了数据思维带来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如何影响个体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定位。艺术家以“化茧”作为隐喻,——个体在转变的中间阶段,通过“茧”这一媒介孕育新生。“茧”象征着生物在适应环境、繁衍成长中的短暂庇护,同时昭示着转化的必然性。
通过这种数字艺术的手法,我们似乎感受到艺术家试图唤醒观众对于人类自我认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反思。在技术推动下,这种转化的艺术过程不仅回应了数字时代对传统的变革,也呼应了人类在更广阔时空中的存在意义。
#7 武子杨
在 CG 渲染的虚拟场景中,一条来自 2030 年的河流在当地主管者与区块链公司的联手治理下恢复了“生机”,而背后是否潜藏着危机?
武子杨《巴石河 2030-6Plus》,彩色数码有声影像、CG 建模、动画,2022
「策展人解读」
艺术家武子杨的影像作品《巴石河2030-6 Plus》以未来的菲律宾为背景,虚构了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和区块链公司,展现了未来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生活图景。标题中的“巴石河”象征着该地区的生态变迁:这条曾因污染而被判定为“生态死亡”的河流,在CG渲染的虚拟空间中,似乎重获“生机”。
然而,表面的“复苏”背后隐藏着全景监控和数字殖民等深层问题,暗示着技术治理带来的社会隐患。武子杨以多维视角考察云网络社会带来的环境、社会和地缘政治影响。艺术家用诙谐与荒诞的视觉语言,揭示了数字技术与物质现实、落后与先进的张力,暗示社会将在不远的未来面临深刻的变革与潜伏的危机。
| 延 | 伸 | 阅 | 读 |
研讨会预告|从看见开始:影像艺术的经验、技术与未来@浙江美术馆
在摄影艺术和数字艺术的交互中感知诗性精神——第四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