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
一些西方学者根据中国疆域的发展史,错误地认为中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扩张的、侵略成性的国家——“中国是由征服形成的,既包括汉族侵占邻族的土地,也包括中亚的邻族侵占汉族的地区… …在历史上,当中国面临人口的压力而又有扩张的余地时,它就扩张”。甚至认为,历史上的中国由黄河向南北扩张从而成为今天的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通过武力侵略扩张的结果。这种判断不仅蕴涵着西方中心论的偏见,还表现出对中国历史的无知。西方人用西方文明那套暴力扩张方式来看待中国,自然也就认为中国是由征服形成的。他们不懂得是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是文化建构了一个统一的中华,也正是因为文化才使中华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像西方那样依靠武力对其他异民族掠夺和杀戮,靠的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主动认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奥秘。
除了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以及近代以来国体意义的中国以外,人们还倾向于从民族的和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内涵。台湾学者王尔敏在《中国名称及其近代诠释》中,认为先秦古书中“中国”二字共出现172次,基本上都是从地理意义、民族意义和文化意义上来使用的。冯友兰也指出,中国一词在古代文化意义最甚,民族意义最少,国体意义尚无。古代中国人把中国与四夷相对称,他们认为“‘中国’与‘四夷’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像近代社会中的‘民族’那样一种依据血缘进行判断,并从法律上禁止逾越的界限”。他们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区分“华夏”与“蕃、狄、戎、蛮”,并且不排斥“蕃、狄、戎、蛮”通过接受文化的方式成为“华夏”。“华夏”与“蕃、狄、戎、蛮”等少数民族都认同中华文化而以中华自居,持续不断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这种通过“文化”的认同而形成的一个“中华”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文化中国”。
因此,自从中华文化天下观形成以后,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少数民族王朝,都把“以德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正统王朝,或以此作为目标。他们都把“是否有德,是否维护中华秩序”这一政治上、社会上和文化上的标准作为王朝更替的标准,以“天之德”实行政治并实现天之德者取代“无德者”统治天下,是为天命,而这些标准正是“天下思想”的核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正是中华文化的天下观所确立的天下秩序及政权合法性标准成为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共同遵循的标准。是中华文化把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共同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