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和密折是一回事吗?

教育   2024-11-07 13:26   江苏  

一、缘起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中重点讲述了康雍乾时期形成的奏折制度:

在上一版教材没有讲过“奏折”制度,但是“人民版”教材提到了“密折”制度:

于是,有两个疑问:

1、“奏折”和“密折”是不是一回事?

2、如果清朝才出现“奏折”,那之前的王朝大臣给皇帝上书,不叫“奏折”叫什么呢?

二、奏折

(一)奏折的起源

奏折起源于何时?历来论者说法不一。
《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十三年六月谕吏部:“向来科道及在京满汉各官奏折,俱先送内院,今后悉照部例,径诣宫门陈奏。其外省所送通政使司题本及在京各官本章,仍照旧送通政司转送内院。”这是“奏折”一词首次在官书上出现。
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有关“奏折”最早的一条官方记载“未必可靠”,此外还提出“世上至今尚未发现有顺治朝的奏折实物”,主张奏折的出现乃康熙年间的事。
我们教材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即奏折形成于康熙年间。
(二)奏折和密折的关系
朱金甫在《清代奏折制度考源及其他》中认为:奏折出现于康熙二十年代,康熙三十年代以后发展到密折阶段,到康熙四十年代中后期,有资格具密折奏事的人员范围便逐渐扩大。由此可以看出:密折是奏折在康熙三十年发展过来的,总体而言,奏折和密折基本上是可以等同的。
(三)奏折的运行规范
在奏折出现前,一般认为清初承袭明代题奏本章制度,官员公事用题本,钤官印,私事用奏本,不钤官印,内外衙门题奏本章皆须经内阁票签后上呈御览。奏折出现后,政务运行的规范发生了一些变化。
1、写折和递折
奏折一般需折奏人亲自缮写封奏。
督抚等地方大吏的奏折原系君臣私人间秘密联系,因此不可擅动驿马,例以家人雇骡赍递。外省奏折到京,或京官奏折,例诣“宫门”呈递以径达御前。康熙年间在“宫门”有御前侍卫与内务府司员组成的在外奏事班子接折,这即是日后外奏事处的前身。
2、批发奏折
皇帝将奏折启封阅览后,亲笔朱批后发还折奏人是通例。
对于自己独出心裁而创行的密折,康熙曾十分自负地说:“密奏亦非易事,稍有忽略,即为所欺。朕听政有年,稍有暧昧之处皆洞悉之,断不能欺朕。奏请之人,亦不敢欺朕。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他人则不能矣。康熙所独创的密折制度在其子雍正手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完美境界。
三、清之前的上书叫什么?

1、秦

臣僚上书统称为奏。
2、汉
章——官员受封赠后向皇帝谢恩的文书。
表——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的文书。
疏——也称上疏,类似表,凡官员对政事的建议以及弹劾官员皆可用,一般多用于对朝政表示看法或有所。
议——也称驳议。汉代设置此文体,作为官员向皇帝陈诉不同意见之用。
状——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或申诉所用的文体。
书——官员、吏民向皇帝报告情况的文书。

3、魏晋南北朝

除沿用汉代的章、奏、表、疏、议等文体外,还增有:

启事——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的文书。

笺——也称笺奏,是一种类似于表的文体。东汉起好用笺,南北朝时百官递呈皇后、太子、诸王的公文皆称笺。

4、唐

疏——臣属论谏政事的上书。

子——用于臣下向皇帝奏事、通谒。

熟状——宰相上呈皇帝审批的处理一般行政事务的文书。

5、宋

奏状——亦称表,类似于唐代的状。宋制,除准许使用札子的官员以外,其余官员上奏只能用此文体。

札子——臣下向皇帝就政事提出建议的文书。

榜子——翰林院向皇帝奏事时用的文体。

6、明

题——亦称题本,指凡以官署的名义向皇帝陈述、请示有关政务、军情、钱粮等公事所用的文体。上呈官员须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上奏,并备副本送六科。

奏——亦称奏本,是京官以个人名义呈送皇帝的上行文,内容多为具奏者本职以外的事情,如个人、家庭私事,对军政事务、礼仪程序的批评、建议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历史练习社”,作者:练恒军。转载仅作学习探讨,不代表平台观点。

高中历史教研
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前沿,整合优质资源,秉承“分享、交流、学习、共进”的宗旨,推送精选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