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晴老师
本课例以商品广告为切入点,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欧洲茶叶广告中提取出有关世界贸易阶段性特征的相关信息,并在解读广告的过程中加深对商品“文化属性”的认识,建立起商品与文化间的联系,以更好地理解商品流动过程中的文化交流现象。
本课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设计预习学案,深入了解学情。本课重点分为“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在选择性必修二已有所涉及,第二部分对于学生而言则较为陌生。因此,本课通过预习学案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的同时首先在知识维度对新学习内容具备基本的了解。
在批阅预习学案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到有的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为什么15-18世纪建立的股份公司都带有“印度”(二字)?②中国茶叶传播的是“茶叶+工艺+文化”吗?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正是本课的重点讲授内容。因此,笔者将其融入到了授课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推动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特点二: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任务一中,教师选取了五幅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欧洲茶叶广告,隐去了广告的发布时间,将其同时提供给学生,让后者为材料中的五幅广告划分阶段。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从不同时期的茶叶广告中提取出世界贸易的阶段性特征,在获取史料信息的同时充分调动所学,从而实现由传统意义上“教师引导下的‘答题’”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转变。
特点三:多角度选取教学素材。为加深学生对“商品流动带来文化交流”的理解,在讲授完“传出中国”的茶叶后,笔者特意选取 “传入中国”的咖啡,让学生认识商品流动对地区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而又以中山装为例,并出示21世纪马来西亚的一则新闻,以此说明文化交流的持续性。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中历史教研组长王艳蓉老师点评:
本课为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的第二课,探讨近代以来中外的商业贸易对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时间跨度大、内容繁杂。本课在设计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输出”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宗旨,通过设计三大学习任务以及相关问题链,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运用已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升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教师选取不同时期“传出中国”的茶叶广告和“传入中国”的咖啡两种中外饮料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输出”;用小组讨论的开放形式,让学生敢于“输出”,从而进行教学重点的突破,解决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繁杂的问题。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茶叶广告、咖啡馆、海报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历史照片、网络新闻、企业大事记等多种类型的新颖材料中,品味历史的细节,感受历史的脉动,发现历史的规律,提升历史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