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生活里的「附近性」

文摘   生活   2021-09-13 15:35  

来瑞士生活一年半多,有足够多的事情让我持续忙碌,从开始的准备材料,结婚,到学做家务,习得语言,搬家,考试,找工作,还有一直需要学习的亲密关系。


也为了适应疫情下的后现代生活,我还做了很多免费杂志里的数独游戏,了解了象棋的下法。不过在所有新习得的技能之中,我最开心的是学会了滑雪。


@ Oberiberg Switzerland


对于乐于体验和学习的人来说,这些无疑是我原本就有所期盼的新生活。即便如此,我在异乡生活一年半后还是迎来了第一次怠期过去的两三个月我时常会陷入一种空虚无力的状态做什么都不太起劲,时常真的在家躺平



我也给自己找到了很好的借口,就是牙疼,再加上打完疫苗的副作用,持续疲倦。我变得无所事事,以前不刷的热点,现在看得停不下来,惊叹国内娱乐综艺的发展,还听很多播客听到耳朵疼。


我感觉到,情绪很容易被投入到广大的公共事件中,在这样一种宏大叙事的语境里,集体情绪得以宣泄,个人与世界的连接却显得那么虚无缥缈。


看越多却越发无聊,于是又开始看书。这些年来一直没变的是,阅读是我的避难所,它能给予我最持久的慰藉。



我啃完了一本德语原著《清醒思考的艺术》,读了喜欢的意大利四部曲作者最新小说的英文版《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还看了一本颇受好评的人类学者项飙的中文作品:《把自己当作方法》。


我惊喜地发现,我所面临的倦怠虚无感,也许和项飙所描述的“附近性”有关。


是这样的,我们的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人们会对网络热点新闻如数家珍,却对生活半径内鲜活的个体知之甚少。


“对门的邻居、楼道的保洁阿姨、小区门口的保安、小区底商的理发师……经常能见到,但好像从来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这是项飙所提到的附近性缺失的一种表现。


坦白说,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对附近性没有什么概念,也好像没有这种迫切的需要,反而是自然而然就在生活的周边建立起了一种附近性


刚工作时,在一个不大的城市,我和附近的健身房、菜场和咖啡馆都建立了一种亲切的关系,因为基本每天都会光顾,自然会聊上几句,时间久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邻里,在有需要的时候,会互相帮忙。


夜跑三人组


几年后,健身房关门,菜场也被迫转租,那时我还没来得及意识到“附近性”在消失,自己也选择了改变和离开


后来在深圳南山待过一段日子,已经明显更能感受到大城市的瞬息万变,我不再记得公司楼下咖啡馆的店员样子,陌生人之间的闲聊少之又少,但也因为身边有些新认识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并没有产生强烈的附近性需要。我享受着大城市提供的机会和可能性,同时在深圳打拼人的脸上找到抚慰和力量。


和佳丽一起探索深圳的附近性,在宇宙中心南山,剪个头才10


反而是现在异国他乡,随着生活缓慢地走上轨道,我才越来越意识到:我需要重建生活里的附近性,这是我目前生活有所缺失的内容。


附近性到底意味着什么?


按照项飙的说法,通过附近,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变得真实可循,个人的情绪和思想可以表达,并得到反馈,也可以说是人有这个自信,能够在“附近”构建出一种爱的关系。与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在一个单位也好,哪怕在公共汽车上相遇也好,都有自信去构造。


这么说来,这种附近性在我去年的笔记里有其实有表现过语言班的同学和老师构建了我的“附近性,我们因为共同的语言和行动,获得了一种彼此理解和支持的链接。我也因此结交到我在瑞士最好的巴西女朋友,西亚。


和西亚一起学滑雪


在磕磕绊绊攻克语言的同时,我们还一起学习滑雪,经历了西亚新恋情的怦然心动,一起庆祝中国新年,给彼此找新工作互相打气。


虽然我们的母语不通,文化底色不同,但我们彼此有深深的共识是:在异国他乡生活是不易的,却也同时对此充满感恩和希望;家庭需要经营,但女性之间的互相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写到这里,我发现与其说我需要附近性,不如说是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吧。我承认,这也许是“附近性”的一种直接体现吧。


那天和在慕尼黑的友人打电话,我们聊到了在异国他乡共同的痛点:鱼汤。是我们饮食里特有的鱼汤,啊,这里我都没见过鲫鱼。


“要是我们以后生病,有谁会给我们送鱼汤呢?”可以互相送鱼汤,这也是我们现在生活都渴望的附近性吧。


“争取咱们以后住得稍微近些。我来给你送鱼汤。我们哭笑不得。


好在,我身体状态在好转,疲倦感渐渐消失了,疼痛也不在了,我又有了能量能去重建生活里更多可能的附近性了。


说来好笑,我的社恐症状在瑞士反而好转了,毕竟每天能遇到的人也真的少,我试图抓住机会去观察周围的人,希望在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中,更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空间。


这不,我在离家最近的城里办了一张健身卡,一周去三次健身房,尝试各种团体课。


不难发现,这边的健身教练上课基本都要用到两到三种语言,Ta们在瑞士德语,标准德语和英语之间切换,试图让每位学员都能明白。


因为曾经也兼职过动感单车教练,发现这边的单车教练有个很大的不同是,Ta们不会规定你的动作,不要求全场整齐划一,但总体氛围可能比不上国内带劲。



预约制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健身房第一次去也需要预约,从决定去到约成时间用了7天。


要是到了7月、8月,预约就更难了,因为这是夏季度假期。比如牙疼的我总是约不上诊,因为各大牙医诊所都在度假!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度假才是正经事,是聊天的热门话题前三位。


@Torno Italy


在我丈夫不懈的努力下,我们和楼下的邻居建立了一种不止步于“你好,你今天怎么样?”的关系,我自告奋勇,要是你们去度假,我愿意帮你喂猫。我们要是长时间不在家,也可以请帮忙给植物浇水。


这么一来一回,关系也就逐渐建立起来,我了解到更多楼下这对分别离异,又找到伴侣的故事,一个是超爱摩托自己在家开公司的德国男人,一个是在残障儿童学校工作的金发瑞士女人。



也正是在和具体的人的交流中,我才开始逐渐深入地了解我现在所生活的空间,了解到在瑞士,普通的民住房也可以开公司,了解到这里有很多人一周选择工作4天或更少,了解到一些当地人的财富观念,了解到瑞士人也会去德国看牙医,等等。


最后再回到人类学者项飙所谈及的“附近性的消失”,他说在他读书的时候,有种自信,能够在“附近”构造出一种爱的关系,我们现在好像渐渐丧失了一种自信,不再觉得能够构造出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所以就越来越拿第三方平台,越来越依靠互联网的信息数据。


也正是如此,生活会因为技术变得越来越即时和方便,人们更信任技术,自然的爱的感觉就渐渐消失了。


即便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建立起生活的附近性,做一个可以送鱼汤的人。

Summer笔记
朴素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