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杰:奶奶的电话本

文摘   2025-01-24 20:56   甘肃  

2025·0080

奶奶的电话本



(一)


我的奶奶张兰英,是一位年逾九旬却依然矍铄的老人。奶奶爱聊天、很健谈,她的亲和力仿佛一股温暖的春风,无论是打扫楼道卫生的阿姨,还是订牛奶的小哥,都能和她聊上几句。奶奶总笑着说:“人啊,就是要多交流,心才热乎。”

家里的书房就是奶奶的办公室。书房中央的大书桌上,爷爷的遗照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为奶奶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天地。遗照前是一部红色座机,这是奶奶的“老伙伴”。奶奶每天的时光除却在厨房里操劳,便是坐在书房里,用电话线编织起一张亲情的网络,与远方的亲朋好友分享生活的点滴,传递彼此的思念与关怀。有时电话一响就是接二连三,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因此,每当叮铃铃的铃声响起,我们总打趣说“办公室的电话响了。”


(二)


于是,电话本就是奶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秘籍。家族庞大,亲朋好友众多,每一个名字、每一个号码,都承载着奶奶对情感的珍视。每当家里有客来访,在几番寒暄后,奶奶就拉着乡亲们到她的“办公室”,摊开泛黄的电话本,让他们留下自己的姓名和号码,说是“来了就是缘,留个念想,以后好常联系”。

就这样,奶奶的电话本渐渐变成了一本“百家谱”。翻开来,各种字体、各种颜色的笔记交织在一起,有的字迹工整如印刷体,有的则歪歪扭扭,带着几分童趣;有的用黑色墨水书写,显得庄重,有的则是五颜六色的彩笔,透露出活泼。这本电话本,就像过年时家家户户端出的“百家饭”,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故事,记录着奶奶与亲戚朋友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有时读书写字累了,我会翻开奶奶的电话本,仔细地端详着那些笔迹。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搭建着一段故事,让我能看到亲戚朋友们欢聚一堂的场景。十一爷、十二奶、徐二奶奶、郭三奶奶……那些名字,有的熟悉,有的陌生,但每一个都代表着奶奶的一份情谊和牵挂。

奶奶不识字,就连数字也经常搞混,但她对那本电话本却有着一种神奇的“第六感”。她能凭记忆记住每一处笔画和形体是谁的名字,然后准确无误地拨出号码。每当看到奶奶眯着眼睛,手指轻轻划过那些歪歪扭扭的数字,最后坚定地按下拨号键——那份专注和自信,总让我感到惊讶和敬佩。更神奇的是,奶奶还知道:兰州的、右旗的亲戚打电话要先按一个“0”,而金昌的、武威的就不用。这份细心程度,让我们这些小辈都自愧不如。


(三)


然而,岁月不饶人。奶奶腿脚不便,如今很少能走去书房打电话了。那部曾热闹非凡的座机,也似乎沉默了许多。更让奶奶心里空落的是,电话本上的许多名字,对应的人已经一个个离她而去,一串又一串的空号,像是一道道无法愈合的伤痕,深深地刻印在她的心上。每当翻开电话本,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却已无法拨通时,奶奶的眼中总会涌出几分落寞。

好在,姑姑们都争先恐后地陪着奶奶,给她带来欢笑和温暖。孙子们、重孙子们放学后也来找她聊天。大姑家的小石榴、二姑家的小双喜、三姑家的小橙子……一个个都喜欢围着奶奶讨糖果吃。每当这个时候,奶奶的脸上总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常说:“有你们这些孩子陪着我,我就是最幸福的人了。”奶奶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亲情的感激与珍惜,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陪伴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智能手机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姑姑们心疼奶奶,给她换上了智能手机。本想着这样奶奶会用它接个电话就好,没想到她竟然对这小玩意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开始学着刷短视频,那些或搞笑,或温馨,或励志的小片段总能让她笑得合不拢嘴。有时候,她还会指着视频里的画面,问我们:“这是哪儿?这娃儿真可爱!”那份好奇心和学习能力,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感到惭愧。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奶奶还学会了给人朋友圈点赞。每当看到我们发的动态,无论是美食、旅行还是日常琐事,她都会郑重其事地点上一个赞,有时候还会留下一个小表情。虽然简单,但那份心意却沉甸甸的。我们知道,那是奶奶在用她的方式,参与着我们的生活,表达着她对晚辈的爱和关心。


(四)


如今,奶奶已年逾九旬,但她依然是我们家的大管家。她关心家里的大事小事,操心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起居。每当我们劝她注意身体,多休息时,她总是笑着摆摆手说:“我还能动,就要多动动,不然可就真的老了。”那份坚韧和乐观,是我们全家人的宝贵财富。

那本泛黄的电话本,尽管早已退出了日常生活的舞台,却依然被奶奶视为无价之宝,小心翼翼地珍藏在抽屉的深处。时不时取出细细翻阅,如同品读一本沉甸甸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承载着家族的枝繁叶茂,记录着亲朋好友间的丝丝缕缕;每一笔都饱含着奶奶难忘的记忆。我深深地感到,这份温情与厚重,是那些冰冷的电子页面所永远无法承载与替代的。

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新技术、新玩意,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奶奶那份对亲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都激励我们每一个出门在外的子女们不懈奋斗。就像那本字迹斑斓的电话本一样,虽然形式已老、纸张已黄,但里面的情感和故事,却永远鲜活、永远动人。


作者简介


王墨杰,甘肃金昌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金昌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作品散见《读者》《飞天》《中国矿业报》《天津日报》等杂志报刊。已出版格律诗集《衰兰诗稿》一部。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须知




文社宗旨:天马竞辉,继承创新;不分地域,竞相出彩。

投稿要求:原创首发,体裁不限;内容健康,文学艺术性思想性高度统一,作品不少于300字节,诗词可数首同发,投稿前认真校对,一经刊出无法修改,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请以文本形式发送,非附件以免延误刊发 )

有关事项:所刊发作品无稿酬,也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若有赞赏(10元以上),按编制修稿情况,在刊出后系统确认作品无违规情况15天内一定比例通过微信285095385发放,未主动添加微信、不按时收取者视为自动放弃领取权;作品一经刊出不可随意要求删除。

文社自收到来稿7天内审稿,对投稿作品及已刊出作品有修改、宣传、保留或删除权。若不能刊用,文社在7天内通过邮件或微信告知作者阅读量过低会延迟刊发为推广文社优秀作品,文社将授权更多的平台转载或同步所刊发作品,并支持报刊杂志选用。谢绝微信投稿!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
注重原创作品,推出文学新人,力求继承创新,打造纯净平台。 敬请关注tmjhycws,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