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开宏:露白记

文摘   2025-01-23 21:13   甘肃  

2025·0075

露白记


汪开宏



(一)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之间,二年多又飞逝而过,走了很多路,见了很多人,经了许多事,送别了新冠,新添了白发,也写了一些东西,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堆积起来,倒也不少,这些豆腐块大的东西,闻不到豆腐的清香,无色无味的放在那里,豆腐的制作要经过清理,浸泡,磨浆,过滤,煮浆,凝固,成型,成品这些环节,一块豆腐好不好吃,主要取决于大豆的品质,而好品质与阳光,土壤,水份密切相关,好豆子与好技术,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这其实是一切事物的成长规律,父母去世之后,回家的次数少了,以前写的豆腐块,都只有在老屋里才可以写出来,现在回不去了,只有关于父母的一切从记忆中捞出来,慢慢晾干,浸泡,过滤,凝固,有些人,有些事,不能碰,不愿碰,怕一碰,便变形了,永远找不回了,只有那些书静静相依,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枕边,床头,厕边,车边,如影相随。

2024年看的最后一本书和最好的一本书是(赶考),它填补了我知识的空白点,书中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和谈破裂后的艰难的一段历史,也记录了西柏坡这个地方曾经发生的许多小事情,也是这些小事情孕育着共产党成功的秘诀,1949年3月,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从西柏坡进京“赶考”,期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

算起来,从最开始从韶山冲出发,长沙,北京,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一路走来,连延安呆不下去了,从1947年3月开始,辗转于枣林沟,小河村,王家湾,朱官寨,神泉堡,米脂县杨家沟,临县双塔,兴县蔡家崖,代县繁崎,鸿门崖,五台山,阜平县城南庄,西柏坡,时局动荡,敌强我弱,必须不停地换地方,才能确保安全,有一次,他们与敌军相距不过百米,幸亏陕北的高崖深沟掩护了他们的行踪,侥幸躲过一劫,在杨家沟期间,他为土地改革拨正了方向,在杨家沟的院子里来回走动,不停思索党的历史和未来的方向,他指出,我们这个党,一旦顺利些,就要犯左的错误,一旦受到挫折,就要犯右的错误,我们什么时候做到不左也不右,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这个党就真的成熟了,进而他向全党发出号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一个好的政策和策略就是现实的生产力,难怪当时国外的一个评论说“中共采取了两种斗争方式,一是士改,二是军事,决定最后胜负的在于前者不在后者”,土改历经波折,最终成功,受到了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主要在于毛泽东的大度,刘少奇虚心,任弼时认真,习仲勋秉直,想想看,那真是一个意气风发,蒸蒸日上,势如破竹,所向无敌的时期。历史已经证明,那是中共历史上事业最辉煌,作风最民主,全党最团结的时期,也是最具魅力,最具活力的时期。

1949年的中国共产党,刚刚28岁, 青春勃发,所向披靡,就像一个进京赶考的学子,背着行囊,披星戴月,带着梦想,带着“两个务必”,带着破“窑洞论”的命题出发,终于到达胜利的终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为什么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党史专家学者们总结了很多,包括理想信念,铁的纪律性,实事求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都很到位,恐怕也与永远青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有关系,青春,一个让人多么羡慕的阶段,无拘无束,敢想敢做,永远不服输,永远有明天,因为青春,不拘泥于形式,不讲求座次,不刻意排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留存的一些照片中毛泽东随意地站在边上,一些重要的决策在河滩里垒上几个石头坐在一起便研究完成了,1942年8月,天降暴雨,雷电交加,把参加会议的延川县县长击死。街上老百姓中就有人说怪话: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主席?保卫部门要追查讲这个话的人。可是毛泽东同志没有让追查,而是说要想想我们做了什么错事引起反感。后来检查发现,陕北这么个不过一百三四十万人口的地方,一年就征收19万大担公粮。公粮征多了,人民负担太重,他们不满。于是,毛泽东同志提出不能再这样办了,决定把公粮减为16万大担,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受到群众的拥护,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其流,一泻汪洋,梁启超先生形容少年之于中国,完全可以比拟于青年。一个人年龄不可能永远处于青年时期,但一个人的事业却可以永远具有青年创业时期的朝气,这里面需要一大批青年人前赴后继,也需要无数具有青春气质的人不断的超越生理年龄,在而今之中国梦征程中,我们面对的环境并不比1947年好多少,但永远年轻充满朝气的中国共产党,更自信,更从容,更有力量,像过去一样,一定顺利走过这个隘口,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周期,这更需要无数青年奋发图强,也需要全体国人发扬青春之歌之精神,建设强大之国家。

集子取名( 露白记),一个叫刘英洁的小姑娘,为我写了一个序,一个叫桑颖玢的小姑娘手工为我画了一个封面,这些娃娃符合我对于好青年的期许,好学上进,乐学博思,比我女儿还小的俩个娃娃,一个来自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小村庄,一个来自中华人文始祖的故乡,河西走廊,是中华文明历史方位上一个避不开的存在,小姑娘的家乡地处沙漠戈壁的边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应该是那里的常态,可在她笔中却到处都是水草丰美草木生香,是什么让她在小小年纪身上长出那些锦绣句章,而处在关中平原的天水,气候宜人,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是否也孕育了一个女子的诗情画意,在这些追问中自己也感觉年轻了不少,也让我的文章中也增添些灿烂的阳光,青春的亮光,青春的颜色是什么呢?那应该是圣地延安的革命理想,杨家沟的实事求是,西柏坡的深谋远虑,少年中国说的与天不老与地无彊,也应该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豪情万丈,如王蒙所言,让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未来的日子。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这些几十年与水为伍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尽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梳理得和谐些,让水造福人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最后都默化为些许文字,这或许仅是我个人的幸运,许多比我优秀的的人,正用他们的脚在丈量人生,而那远比文章更有力量,它们只是在大地上挖的一个洞,或者天空中建的一个海市蜃楼,让自己有机会看看土地的颜色和它呼吸的样子,寻觅天空之城中有没有给我留一个位置,可不可以安放我的灵魂,这些星星点点的小东西,多是我暗夜里的呐喊,夜静如水,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少些暮气,噪气,火气,少些小我,小家子气,少些无病呻吟,平淡些,客观些,温润些,少写些,写少些,多一点温情,多一点亮光,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文字输出者,唯如此,觉得不愧于己,无愧于青春,无愧于过去的岁月。

时值小年,春节的序曲己奏响,春天的脚步正向我们走来,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青春,成长,憧憬,希望,收获,都是一种别样的露白!



(二)


在时光长河中,我们都是一个个执着的拾贝者,总想留存那些美好的璀璨瞬间。抓住那些幸福时光,用文字记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人只是想到,但很多人又做不到,无疑,本书的作者是少数人中独特的一个,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编织出了一本满溢着爱与眷恋的文集。 这本文集,恰似一场温暖的三重奏,从乡村的质朴、父亲的坚毅、到女儿的成长,三种旋律交织,奏响了生命的动人华章。

当翻开这一页页篇章,我仿佛跟随他的脚步,一下子穿越到了那片充满烟火气的小农庄。那里有四季交替的田野,有炊烟袅袅的屋舍,还有邻里间的欢呼雀跃。对乡村景致的描写总是作者笔下的源泉,那么细致入微,那么悦耳动听,我看到了晨曦初破,太阳沿着铁轨线缓缓升起,金色光芒倾洒在头坝河上。黄昏之际,夕阳余晖均匀地铺满巷子,暮归的羊群咩咩叫嚷,急切地朝家奔去。屋顶上,炊烟悠悠飘荡,勾勒出乡村亘古未变的迷人韵味。文章中的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敬意,那是一种扎根于灵魂深处的眷恋,如同老树根紧紧抓住泥土,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无法割舍。 

在乡村的背景之上,勾勒出了父亲那如山般的形象。父亲是田间不知疲倦的耕牛,用粗糙的双手和佝偻的脊背,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些关于父亲劳作的场景,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

“镰刀要放低,贴着地面,那个高度的麦杆最脆,用力后拉,不但省力,而且收割后的田面干净。弯腰、下蹲,前倾、后退、左手抓、右手割、膝盖压、双手捆。每分每秒,来回翻转,循环返复”,

说实话,没有从事过这种劳动的人,是不会写出这样传神逼真的语言, 父亲的礼帽、爱吃肉的习惯和那件咖啡色大衣...从父亲的言传身教,到他默默的付出与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而这无一不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

在这乡村与父亲的故事交织中,女儿的成长如同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从出生的凶险到成家立业,他见证了女儿成长的每一个珍贵瞬间。他描述女儿犯错挨打后,自己的一夜未眠,她独自在外地求学的艰辛,笔下满是一个老父亲的拳拳爱女之心和喜悦骄傲。当女儿穿上洁白的婚纱,走向婚姻殿堂的那一刻,他的心中既有不舍,又有满满的欣慰。因为新冠病毒的干扰,女儿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他在文中写道,

“简朴的婚礼,热闹温暖,婚姻幸福不幸福,不取决于是不是举行了一场豪华盛宴,而是那里面有没有足够的爱,包容与理解,一个家庭幸福和睦与否不在于有多么大的房子,而在于房间里的笑声多么灿烂!”

这一抹温馨而明亮的色彩,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与传承。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乡村梦。它可以没有那么富有美好,甚至于有点破破烂烂,但总是有人在缝缝补补,那些炊烟、牛羊、天空、白云就是我们愈合心灵的一根线,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个世界不太明亮的角落。让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寻得片刻的宁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简单又是这么神奇,我们处在乡村中时,渴望走进大城市去享受现代社会的繁华,当领略了城市的无穷无尽欲望之后,又回首发现乡村的美景才是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我们是父母的孩子,都不甘心过父母那样的人生,到头来发现我们又是父母忠实的追随者,我们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对他管教的太多,总是教导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过多的考虑未来社会的现实,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最后,在孩子和我们之间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抚养孩子成人,为父母送终,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份,最后我们成了别人的遗憾,也成为自己的遗憾,故乡、父母、孩子成了我们永远的痛,也因此构成了真实的人生,人生不可复制,当我们都成了故乡的异乡人之后,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又是时代的书写源头,这何尝不是我们生命的三重奏。

这本文集,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作者半生情感的沉淀。乡村是他的根,父亲是他的脊梁,女儿是他的希望。在这三重奏中,我们听到了岁月的回响,感受到了爱与责任的力量。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的脚步多么匆忙,都不要忘记那些温暖过我们生命的人和事,因为那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与力量。


再见了

请将我的眼睛

交给露白

让它

守候来秋

将此书名定为露白记,缘于作者的一首小诗,我理解特指植物的露白,一粒种子刚刚萌动,露出一点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小的露白起步,成长为现在的我们,以我对作者的了解,他做事果敢,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温情自律,有狮子般的勇毅,蜗牛般的坚韧,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兼具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面对强权,他敢于抗争,罢官去职五年之久,在知天命之年,远离父母去异地他乡,甘愿从一个小学生开始起步,强大都是熬出来的,什么样的经历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他顺风顺水时做了什么,而在于他遭受打击时的反弹能力,一个人不只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干什么,他到了什么地方,群众都很爱戴他拥护他,俗话说,文如其人,一篇好文章,应该是思想,情感,文采的完美结合,而且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些文章就是他内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立德立功立言,他正在这条路上不断行走,做为作者的忠实读者,特做短文以示祝贺!

作者简介


汪开宏,甘肃武威人。在职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现任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工作闲睱之余,喜欢阅读和写作,诗意人生,书香生活。质朴本真,好学善思,乐于笔耕,喜欢文字。常有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纸媒和网络平台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须知




文社宗旨:天马竞辉,继承创新;不分地域,竞相出彩。

投稿要求:原创首发,体裁不限;内容健康,文学艺术性思想性高度统一,作品不少于300字节,诗词可数首同发,投稿前认真校对,一经刊出无法修改,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请以文本形式发送,非附件以免延误刊发 )

有关事项:所刊发作品无稿酬,也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若有赞赏(10元以上),按编制修稿情况,在刊出后系统确认作品无违规情况15天内一定比例通过微信285095385发放,未主动添加微信、不按时收取者视为自动放弃领取权;作品一经刊出不可随意要求删除。

文社自收到来稿7天内审稿,对投稿作品及已刊出作品有修改、宣传、保留或删除权。若不能刊用,文社在7天内通过邮件或微信告知作者阅读量过低会延迟刊发为推广文社优秀作品,文社将授权更多的平台转载或同步所刊发作品,并支持报刊杂志选用。谢绝微信投稿!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
注重原创作品,推出文学新人,力求继承创新,打造纯净平台。 敬请关注tmjhycws,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