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丨回顾漯河市人大“三农”监督那些事儿

职场   2024-12-17 23:40   内蒙古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我查阅了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自成立以来围绕“三农”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展监督工作的资料,一幅推进漯河市农村改革、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法治监督的恢宏长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2017年10月19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督办《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对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贯彻落实情况。





与群众心连心  从基础干起来


自1986年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至今,漯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走过了38年的春秋,漯河市人大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怎么在“三农”工作上下功夫让群众吃得饱、吃得好,成为漯河市人大成立初期的重大课题。


1986年,漯河市遭遇了严重旱灾,部分地方秋粮和其他农作物几乎绝收。收到灾情后漯河市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赴灾区走访调研。1987年1月,市人大常委会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救灾活动,全市发放救灾粮4000万斤,救灾款335万元;全市向灾区捐赠粮票22.5万斤,各种衣物5万件,人民币9.3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生产自救。1988年临近春节,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粮、油、肉、蛋、菜等农副产品供应情况汇报,深入粮店、肉店、商场和集贸市场进行现场视察,推动解决了猪肉、豆制品、大众菜等供应问题。


一系列前瞻性的监督举措陆续实施:1988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推动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和村镇建设规划,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违法行为。1989年,听取关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情况的报告,推动保证化肥、农药、种子、柴油、农电的及时供应。1991年,重点关注夏粮、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情况,还听取并审议市政府“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活动情况汇报,号召全市人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经过持续监督,为夺取农业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解决了口粮问题。


与经济紧挂钩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改革开放之初,漯河曾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河南唯一一个省办内陆特区。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为农民打出一套乘上改革春风、让腰包鼓起来的监督“组合拳”。


1990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烟叶生产和收购情况汇报,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烟积极性。1992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深入9个重点村,实地调查建设进展情况,听取并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推动加强小康村建设。1995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关于当年以来富民实施情况的报告,助推党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落实。2004年,听取并审议关于全市农民增收的报告,推动提升纯农民户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关注农民腰包鼓不鼓的同时,漯河市人大常委会还持续关注农民肩上负担重不重。1992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了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组织76名人大代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检查。1994年,在《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市委“外向带动”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中,专项点出要加强对农民负担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的监督。1997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再次铁腕监督农民减负工作。在人大的持续关注下,有力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腰包鼓得不含水分,鼓得更实在。


2024年8月27日,漯河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漯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情况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





推进现代化建设   助农业强起来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通过后,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的“三农”监督工作聚焦到如何让漯河农业更强上。1993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对市政府土地管理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视察调研,监督重点由1988年的基础工作转向依法行使职权、管好土地市场。1999年和2004年,两次听取和审议关于全市农村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更好贯彻落实土地延包政策。2001年,听取和审议关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报告,推动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双汇工程、保护农民利益、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工作。2002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听取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情况的报告,在决议中增加了依法搞活集体土地流转机制等内容,持续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畜牧业强是漯河农业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2002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关于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建设生猪生产基地情况的报告,着力推进漯河市生猪生产更大规模发展。2004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报告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办法情况的报告,推动疫病防治措施落实到位。2011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关于双汇产业化工程推进情况的报告,深入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2019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全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力促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和农业科技创新。在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推动下,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3.2万亩,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4%。以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发展智慧农业,建成2万亩5G智慧农田。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硕果累累。


建设美丽乡村  把乡愁留下来


漯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关注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农民吃水难、上学难、看病贵、行路难等急难愁盼问题。


2016年至2020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履职的重要内容和头等大事来抓,2016年,听取并审议关于漯河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2017年,市县乡三级人大协同监督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常委会班子成员定期到分包联系乡镇、贫困村蹲点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精选32名省市人大代表,对口联系帮扶32个贫困村;2019年,对扶贫工作“一条例一决议”进行检查,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32名省市人大代表累计捐款480余万元,助力32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20年,依法对16个行业部门就教育、健康、危房改造清零、扶贫助残等工作进行督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有效衔接。


2021年至2023年,持续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通过“互联网+”、公布代表二维码等方式,让群众24小时可以找得到代表,实现有事“码”上办,更好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2023年、2024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听取和审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和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经过持续监督,昔日的贫困村已蜕变成美丽宜居乡村,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达到20万元以上的村598个,村级“造血”功能持续增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8月30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水利局深入推进“三个一批”“三个五百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与法治并轨  促执法水平升起来


从1995年开始,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漯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加注重用法治力量为漯河农业农村发展保驾护航,分别对农田、种子、农机和农技领域的法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推动各项法律法规在沙澧大地落地生根。1995年至2014年,分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开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和贯彻落实情况调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民群众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向食品安全上,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依民心所向,依法开展“三农”监督。2015年至2024年,多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关注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动构筑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38年光阴荏苒,38年履职不辍,人大“三农”监督事业正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河南省委、漯河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寓监督于推动“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之中,确保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力助推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




来源:人民代表报

编辑:高晓洁

土右人大
搭建旗人大常委会与代表群众互联信息平台,畅通代表群众知情知政渠道,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