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refugees翻译过来是“TikTok 难民”,是说因为担忧TikTok在美国可能被禁止,而转移到小红书的用户。舆论这几天吵得很热,说是促成了两国普通老百姓的“对账”,即绕过了那些正经媒体或者自媒体,就工资、消费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
是好事吗?新华社也说过,促进交流当然是好事,但大概率很快就会形成限制,且不会有什么官方渠道公开发声,主要是通过暗示或者约谈的方式,让平台自己来做调整。那么从平台的最大利益出发,对于这种比较模糊的边界,一定是要从严从重的防止,毕竟一个以盈利为主的商业平台,无需为所谓的“交流”来买单。这些事情对于常与监管机构打交道的人来说,并不算稀奇。
有一些不理解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抓到根本逻辑。对于新鲜事物,监管机构最担心的是“失控”。纵使现在是好的,但并不在可控范围之内,如果一旦出现“失控”,责任就是监管机构的。
我们举个例子。拯救王星是不是好事?当然是好事。但一旦牵扯到把妙瓦底放到舆论中央,牵扯到缅甸电诈与泰国相关利益方的链条问题,则就使官方的表态尴尬了起来。有些偶然事件很容易引发“上秤”这个连锁反应,没有被关注的时候,怎么都好说,你讲你的智慧园区,我讲我的虽远必诛;但一旦上秤,其中的矛盾点就凸显了,而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乃至利益格局下,宣传和实际是很难两全的。
又回到交流一事上来。真交流上了,老外没有接受过社会主义教育,有些不宜讲得太明白的事情难免要被他们冒失的拿来“上秤”。而一旦这些不应该“上秤”的事情偏偏又放到聚光灯下来讨论,有人摆证据有人拿数据,大家各自发挥,那以后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就不好维持了。
团结稳定才是发展的基础。破坏团结稳定,那就是阻碍发展。
所以防患于未然,作为执行层,小红书现在面临的其实是生死危机。政治大局下,所有商业逻辑都没有任何谈判的资本。要算好政治账,政治账算不好,小红书背后到底什么股东、到底什么资本、甚至创始人是从哪里受教育回来的,这些倒是都可以拿来说道说道。要知道,友商只要稍加引导,官方甚至都不用表态只需任其发酵,便可以让其消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