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主任的除夕夜:在喜马拉雅的褶皱里点一盏灯

文摘   2025-01-29 17:08   北京  
定日地震那天上午,虎主任刚刚抵达林芝,路上用微信和我们有说有笑。地震的消息传来,虎主任立马从林芝往定日赶。沿途935公里,他开了13个小时,包括中间在服务区吃了个饭。
他的第一篇报道是在余震中的帐篷里写的。虎主任在微信群里发的“妈的,又有余震”的抱怨,总是比APP里的预报提前一点到来,但由于定日的余震频率太高,以至于群里多少还在讨论“这APP是报的上一次的,还是这一次的?”
数据和感知,近在咫尺和千里之外,就在这一刻交汇着。
除了在拉萨短暂的休整了几天,虎主任基本都在定日待着。他也在定日度过了自己的除夕夜。比起以往在唐古拉山的车站、阿里驻边的军营,这次似乎更有一些不同。
从来西藏开始,虎主任的春节便都聚焦在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着的人们。他一直把自己休假、回乡的日子放在9-11月之间,这期间可以在成都、上海或者北京遇到他,听他讲一讲远方的故事。
虎主任多少也和领导沟通过他的下一步。人不能总在高原,但领导听完他的诉求,多少有些踌躇的回了一句:“你都去西藏了,还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精神。”
什么是理想主义呢?理想主义就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去远方的人,多少可以被忽略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诉求,以及家人。除夕夜,群里在讨论那个春晚小品《花架子》,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上面的政策没有错,都是下面念歪了经。
看到我们的讨论,虎主任说,他之前驻村地方的镇长,除夕夜还在村里值班,一家一家的看。这就是基层,这就是被认为坏了一锅粥的人。
他们在这一天,在最艰苦的环境默默地坚守着,默默地被嘲讽着。
新年的凌晨两点,虎主任摸黑走出了帐篷。帐篷外的车灯扫过雪地,照见一株斜插在废墟上的老树——根须裸露,枝干却倔强地指向苍穹。这让他想起《此处有青山》里的老兵:有人把青春种成沙漠胡杨,有人把岁月酿成昆仑冰雪。
前两天,虎主任也在不断被DEEPSEEK震撼着。他跟我说,一般的稿子,AI的水平已经足够逼近他了,甚至很多立意都到达了他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我劝他,这是AI积累了无数篇文章后积累出来的,他已经纵览整个架构。但他又发现,AI只能在现有的素材中重复循环,但只要努力去追索在互联网上没有的事实,就能挖掘出存在的实感。
在西藏的六年里,虎主任的每年外勤时长达到150天。他在用自己的笔去完成对这片土地的测量,他也在用自己的经历去实现人类对AI的一次反抗。他在顿悟着某种存在主义真谛:真正的边疆不在地理坐标,而在认知边界。他在一次采访中,听到巡逻民警说出“只要有人在就要坚守"时,他听见的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职业注脚--在算法统治的信息荒原上,仍有新闻人像藏羚羊迁徙般执着,用笔尖丈量文明的等高线。
或许这就是高原馈赠的终极启示:当互联网把世界压成平面,总需要有人爬上第三极,为时代保存立体的叙事坐标。那些散落在冻土带的新闻切片,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显影为文明的海拔刻度。
在新的一年,在正在重生的定日,虎主任再次拍出了日照金山。
这是新的一年,这是新的希望。这是我们努力把自己镌刻在时代的影像中,让这个时代更加美好的。
又一年。
(文中亦有DEEPSEEK贡献)
(图片为虎主任摄)

云台路经济笔记
关于经济的随便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