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批准发布的《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对外公布。该《规划》将西安的城市定位提升至新的高度,超越成都,远胜郑州。根据《规划》内容,西安的城市定位被重新定义为: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核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国家级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同时,西安的功能定位也被明确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不仅包括西安,还包括成都、兰州和乌鲁木齐。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西部地区有成都、重庆、昆明和乌鲁木齐。这几个城市在定位上与成都、重庆相近,但亦存在差异。以西安和成都为例,西安除了具备与成都相似的城市定位外,还额外拥有西部经济中心的称号,而重庆则不具备这一特点。而在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的定位上,国内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成都、南京、杭州、郑州、长沙等省会城市不具备这一定位,而西安这次的定位相比其他同类城市更为突出。成都与重庆作为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而西安则被誉为西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这种地理分布有其合理性,因为成都和重庆的第二产业产值超过了西安。在最新的西安规划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的独立定位,这在当前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目前,全国科创“双中心”仅有北京、上海、大湾区和西安四地。西安成功跻身其中,得益于其依托科研院所和大学,通过勤创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这一模式以院校科研成果为基础,通过实验室的初步试验、中期试验以及后端融资上市,实现专利的本土化孵化。过去,西安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长期位居全国前三,专利输出至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进行产业孵化。而现在,勤创园的建立使得这一过程可以在西安本地完成。可以说,西安已成为我国尖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航天航空、光电等领域,西安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与成都并列为西部经济中心的同时,西安还拥有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独特优势。此外,西安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2025年T5航站楼的正式运营将进一步促进西安的对外交流,并加密国际航线。边界面积是衡量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西安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仅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与其他城市相比明显偏低。
目前,西安的建成区面积已接近这一限制,而北依秦岭的生态红线面积要求不低于3795.65平方千米。
西安已被批复为国家科研和文教中心,制造业也在向高精尖科技方向发展。若再加上西咸新区的城市开发面积,将达到约1800平方千米。西咸一体化的这一面积对西安来说已足够。
面积广阔并非强市的象征,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对城市进步并无益处。
西安第三产业占比长期较高,而在高科技领域如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方面也表现突出,低端制造业相对较少,所以,并不需要过大的面积来支撑产业布局,不同产业的用地需求各异。
西安的规划前景令人憧憬,相信这座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将实现更大突破,整体实力将更上一层楼。遗憾的是,西安并未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希望西安能尽快弥补这一短板,提升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