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钟灵毓秀,穿越百年,历久弥新。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始建于1904年,时称“西人隔离医院”。医者仁心,为国为民,上世纪60年代整建制从上海虹口区迁址至闵行区。弹去档案的尘灰,回眸医院的历史,120年筚路蓝缕的传承与发展,几代五院人薪火相传的光荣与梦想,一路穿云破雾,一路披荆斩棘,在磨难中成长,在风雨中茁壮,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一段厂院合作的佳话
为服务国家工业卫星城建设,1960年,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奉命从虹口区迁至闵行区,从此与周边的工厂建立了长久而紧密的友好合作关系。“医院把工厂看作是自己的工厂,工厂把医院看作是自己的医院”,这种新型厂院关系,也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1971年8月9日,上海汽轮机厂一位25岁的青年电工因触电心跳呼吸停止23分钟,被送到医院急诊室。抢救时,医务人员为患者直接做了开胸心脏按摩。这也是医院首个成功开胸心脏按摩复苏的病例。为进一步治疗病人脑水肿,医院将病人送到新华医院实施高压氧治疗。经过精心抢救和护理,病人最终苏醒,后逐步恢复健康。
这个病例,在1972年罗马尼亚召开的世界外科学术年会上,作为特殊病例向全世界进行了报道。但是令医院感到遗憾的是,当时本地区内没有高压氧舱,使好多病人失去了抢救的机会。
1971年底,经上海市领导批准,同意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建造高压氧舱。
1972年至1974年,医院在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等闵行8个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研究设计和建造高压氧舱。历时一年零十个月,终于建成上海市一流的高压氧舱。
在高压氧舱的建造过程中,各厂派出各类工种与医院的管理人员组成操作小组,参与整个工程。除了8个大厂和上海成套发电设备研究所、第七建筑工程公司施工队外,上海电梯厂、上海气象仪表厂、上海自动化仪表四厂、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都给氧舱提出过宝贵的建议,提供新产品、研制新仪器供氧舱使用。
高压氧舱从设计、施工到建成,凝聚着各厂领导和工人们的心血。当时虽然估计投资12万元,而实际上并非这点数目,因为大量材料都是各厂的无偿赞助。
1974年3月,医院高压氧舱正式收治病人,同时成立高压氧科。治疗范围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他有害气体中毒扩展到脑循环障碍、神经性耳聋、周围性面瘫、各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100余种病症。
1989年,医院立碑纪念CT室的建立
1991年12月10日,医院召集周边大厂负责人召开厂院座谈会
1998年12月14日,医院召开厂院座谈会
2024年6月20日,医院院直一支部组织党员到上海汽轮机厂参观学习
进入新时代,医院坚持党建引领,以患者利益优先为目标,借助区域化党建平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着力走出一条全新的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