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州大赵峪上庄,看到熟悉的乡村宴席

文摘   2024-12-18 05:26   陕西  

      水泥路向高坡一直延伸,带着我们来到一个叫梁那的地方。对面是雄伟的大梁,满坡铺满青松,密得像头发一般。

       迎面却突然热闹非凡,路边汽车摆了一行,把路堵得严严实实,一群没有拿着手巾却满嘴油光的人正有说有笑走过来,一看就是吃席刚结束。
      好久没见到这么热闹的场景了,这是乡村的高光时刻,尽管只是短暂一瞬,尤如石子投到水里一样,又慢慢恢复了平静。
       枝头上,零零星星的柿子沐浴着暖阳,红艳艳十分诱人。用石子砸了两颗下来,我们一人一颗,放到口里,格外冰甜。
       爬到一处平台之上,一字排开几户人家。不同于前几次,这家房门终于敞开了,院子里热热闹闹,机动车横七竖八,还拢了一盆炭火,扑朔着温暖的火苗。
       这里的主人平时住在城里,在家里也种了菜,隔段时间回来收菜。
       门口挂了一张很有年代感的荣誉牌,至少超过23年了,不知为什么由宣传部来颁发?
      这里海拔1200多米,温度比城里低很多,靠北的屋瓦上还有积雪,一股寒气让浑身打了个机灵。
      房檐下挂着蜂箱,门牌也有年代感。在日新月异的川道地区,很多过去的标识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在这偏僻的地方,还能让人回忆起那个年代。
       过事的这家在庄子的最西头,散了席的男女老幼嘴一抹,悠悠荡荡返回。这是难得的惬意时刻,孩子们看到什么都好奇。
       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人坐在门口椅子上晒暖暖,耳朵特别沉,凑在耳根大声说几遍才能听得清问话。他说今年82岁了。
      房檐下分别挂着一串黄灿灿的玉米、沉甸甸的高粱、红扑扑的柿子。这是农人一年辛劳的见证。
      门前摆着一张张桌子,围了一圈圈人,房山豁是土灶台,一缕饭香顺风飘来。据了解,这是给老人过三年哩!
      正因为有亲情的维系,不管走得多远,只要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放下手中的活,从很远的地方赶回来。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口萎缩已成为乡村最大的挑战。在过去的年代里,不管多么偏僻,不管条件多差,结婚生子、繁衍后代都在良性运转着,生了再多娃,大部分都能成家娶妻。
      而今,时代真是变了。在城里没有房子车子,娶妻都是一种奢想。不出门在老家能娶到媳妇,好像撞了大运。
       乡村的复兴离不开人口的繁荣,没有产业的乡村留不住人口,但发展产业却有很多制约条件,农业的比较效益决定了必须实行规模集约经营,而大部分地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决定了农村只能吸附少量的人,大部分的人还是需要背井离乡。
      孩子们借着回乡之际,走近祖辈在大山深处的这个家。老人们用了一生的血汗钱盖起漂亮大气的楼房,渴望着能拴住儿女远行的脚步,但注定只是徒劳和失望的。没有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孙子对老家注定是不会有感情的,将来回乡居住只能靠造化了。
        一场乡村宴席,想到了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真希望未来的乡村,猪羊牛满圈,鞭炮声声起。

商山行者
记录生活 留住感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