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VE ECONOMY
这一轮国债,刷新了三观。
在金融市场的舞台上,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机构)扮演着国债收益率下降的主力军,而农村商业银行(农商行)则在这一时期扮演了主要的卖方角色。从7月22日至8月2日,基金以977亿元的净买入国债规模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国有银行的343亿元、保险公司的246亿元、证券公司的114亿元,而农商行则以-1122亿元的净卖出额成为最大的卖方。
尽管市场经历了快速调整,但并未引发大规模的赎回风险。与2022年的理财赎回潮相比,当前债券市场的回调并未导致信用利差的显著扩大。非银产品由于配置了较高比例的信用债券,因此信用债价格的下跌对产品净值的影响更为显著,也更有可能触发赎回的连锁反应。然而,与2022年的情况不同,近期债券市场的调整并未显示出短期和中长期信用利差的大幅扩张,这表明当前市场的赎回风险基本上是可控的。
然而,考虑到中长期信用利差目前仍处于历史低位,债市是否面临赎回风险,还需密切关注信用利差的走势。如果信用利差能够持续稳定,那么赎回风险相对较小;反之,如果信用利差持续扩大,赎回风险的可能性将增加。
展望未来,债市可能会朝着交易量减少、波动性降低的方向发展。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利率债调整的风险,而当前收益率的快速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预计债市的发展趋势可能是:首先,市场交易量将逐步减少。今年以来,国债的交易量远超过过去三年的水平,随着市场波动的加剧,长期持有策略可能会变得更加流行,从而推动债市交易规模回归到历史正常水平。
其次,债市的波动性可能会逐步降低。自4月3日央行首次提出关注中长期收益率变化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围绕2.3%的中枢进行窄幅波动。随着市场参与者对央行政策的适应和学习,债市的波动性可能会逐渐减小。
再看看成交量。
有分析指出,市场在交易量降至极低水平时,往往预示着价格接近底部,这可能触发一轮强劲的反弹。以2020年5月25日为例,上证指数收于2817点,当日总成交额为4,825亿元,随后市场便开启了一段上升行情,至7月9日上证指数攀升至3450点,短短一个半月内涨幅达到了22%。
然而,历史是否会重演?虽然我们内心期待如此,但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借助更多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从2001年至今的A股沪深两市月度成交额数据来看,自2014年起,月度累计成交额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如今5,000亿元的日交易额,与十年前相比,已算是较低水平,而这一时期也伴随着两波显著的市场行情。
2014年5月,当月度成交额达到"地量"时,上证指数月底报收2039点。随后市场成交额持续增加,至2015年6月达到历史高点,上证指数月底报收4277点,期间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10%。
2018年12月,市场再次出现"地量",上证指数月底报收2493点。之后成交额在波动中逐步增加,至2020年7月达到历史次高点。到了2021年5月底,上证指数报收3615点,期间涨幅达到45%,而同期创业板指的涨幅更是高达165%。
这些数据表明,大规模的市场行情往往始于交易量低迷的时期。那么,从短期市场行情来看,"阶段地量"是否也预示着反弹的来临?如果反弹,其力度又将如何?
通过对过去十年沪深两市月度日均成交额的统计,我们发现在120次记录中,有42次成交额低于5,000亿元,且出现了13次"阶段地量"的情况(包括2020年5月的那次)。
进一步分析这些"阶段地量"后市场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情况下市场在"地量"后不久便出现了反弹。例如,2014年5月的"地量"后,上证指数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94%,而创业板指更是大涨13.79%。在这期间,计算机、传媒和通信板块表现最为强劲。
然而,也有例外。2018年9月的"地量"后,市场并未立即反弹,而是继续下跌并盘整至年底。
综合来看,过去十年中,"阶段地量"后市场反弹的情况较为常见,但反弹的力度和持续时间各有不同。此外,创业板指在多数反弹行情中表现优于上证指数,而成长板块和周期性行业在反弹期间往往领涨。
这些历史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经济状况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市场走势。
继续等破局大阳线!
高手对决,一定是互有来回!过去几年我们挨的打,马上要还给老美了!
作者简介:本公众号是雪球大V“三朵花投资”的投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