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Chinglish怎么又又又在外网火了?
这次火的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名句:you pretty, he ugly, u swan, he frog(你美他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点开各种传回国内的玩梗截图,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句中国俗语在外网的“杀伤力”。
无独有偶,与Chinglish差不多时间在海外爆火的还有《黑神话:悟空》背后的《西游记》。
游戏发售没多久,外网就掀起了一股“考古西游记”的风,海外网友除了将唐僧、孙悟空、如来佛等老网红盘了又盘,还钻研起了电视剧OST、锐评孙悟空战力等冷门赛道。
从“long time no see”写进牛津词典,到费玉清《一剪梅》在海外屠榜,从“you pretty, he ugly, u swan, he frog”被玩梗成莎士比亚名句,到全球网友考古《西游记》……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中国meme(网络迷因)在海外爆火了。
5分钟时间,我们来聊聊这些在海外爆火的中国meme。
🤔
不是新鲜事的Chinglish
怎么又又又在海外火起来了?
这一轮Chinglish火出圈,主要还是因为小红书一篇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笔记。网名叫YourKris的女孩,因为即将与男友分别,变成异地恋,在小红书随手po了一条情感求助帖。
万万没想到,热心的中国网友熟练用起了流利的Chinglish在评论区表达了对女孩的安慰。
诸如"cry cry cry! just know cry! luck is gone by u cry! "(哭哭哭就知道哭,福气都被你哭没了) "god gold"(“神金”,即神经)等中式金句层出不穷,甚至有人重拾熟读多年的“英语词典第一词”abandon造句:“abandon! abandon him! ”安慰起这个为情所伤的外国女孩。
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平无奇的互联网劝分经历,哪料到被搬到外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女孩的笔记连同有趣的评论区被搬到外网,一下就引起外国网友的广泛热议,大家纷纷开始在评论区探讨起自己最喜欢的“中式英语”。
当然,出于对母语的习惯,也有不少海外网友对Chinglish的中式表达表示不解,例如有人问道,“why do they always use ‘try' two times?”(为什么他们总是连续用两个“尝试”),只要把两个try放进中文,那一切都正常了。
在汉语语境中,“试试”“尝尝”“走走”等叠词常用来增加句子的韵律感,是使场景描述更加具体的要素,在英语中延续这种词语叠用,恰恰是Chinglish的中国特色之一。
“you pretty, he ugly, u swan, he frog"火了也有一段时间了,但火起来的,单单只是这句只有八个简单词汇,甚至单词蛤蟆“toad”都被误用为青蛙“frog”的简单短句吗?
当然不是。深深吸引外国网友的,其实是一句句中式英语中那用词朴实却又充满哲理和幽默感的能量十足的情绪价值。
这篇小红书,从开始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篇网络“劝分帖”,逐渐转变为连接海内外网友沟通交流的桥梁。不少外国网友在看完评论区中国网友的精彩发言后,纷纷表示:“Shakespeare could never!”(莎士比亚都说不出这么有哲理的话)。
某种程度上,中式英语也成了一份海内外网友能够共享的精神食粮,无论你的国籍是什么、身在何方,在看见这句满是简单词语堆砌却又饱含真理、字字珠玑的句子时都能在屏幕前会心一笑。
🌟
火的是梗,还是语言?
聊到Chinglish,我们并不陌生。
它特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运用英语时不自觉受母语影响而混合产出的语言现象。目前公认的Chinglish通常不遵循传统的英语语法结构,更偏向于“汉语语法+英文直译”这样的语法结构。
据考究,Chinglish的形成最早能追溯到清朝。为了跟外国人做生意,出于交流的需要,在广东和香港地区开始出现这种夹杂着英语、汉语的字句,这也是中式英语的雏形,我们非常熟悉的“long time no see”就出自这一时期。
到后来,Chinglish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不再局限于原先的洋泾浜英语。全新的Chinglish,在充满想象力、擅长二创的中国年轻人的手上变化出各种幽默表达。
可在海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混搭的表达并不受待见,甚至还成为一种外国人对国人英语水平的嘲讽和刻板印象。
随着中外文化的不断融合,Chinglish及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相关统计显示,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2006年,Chinglish成为全球十大流行词之一。
如果说曾经的Chinglish是靠实打实的交流属性成为顶流,那么在互联网的推动下,Chinglish就成为了全球网民喜闻乐见的meme。
2015年,在DOTA2(刀塔电竞赛)国际公开赛中,由于现场设备和网络问题,我国某选手在遇到卡顿和掉线情况时,为了及时方便地暂停比赛,在公屏上打出了“kale”。
这个本来只是“卡了”的拼音,本以为这只是中国选手一时着急随手打出的词,比赛结束应该就没人记得了。但谁能想到,因为“ka le”和“lag”(外国玩家用来表示网络延迟的词语)发音相似,这个词语慢慢在电竞圈乃至游戏圈传开,最后国内外玩家都纷纷效仿。
这不仅 让“kale”逐渐取代了“lag”,还因为广泛应用,被收进了英文词典。
与传统Chinglish英文词汇、中文语法的结构不同,如今的互联网上,有不少像“kale”一样由拼音变英文的新式Chinglish。今年爆火的《黑神话:悟空》便是如此。
虽然《西游记》是中国IP,可外国人对“MonkeyKing”并不陌生。
但在《黑神话:悟空》里,游戏主创在孙悟空、金箍棒等词汇的翻译上没有采用传统英译,而是直接以拼音直译的方式将外国人印象中的“MonkeyKing(美猴王)”变成朴实无华的“Wu Kong(悟空)”。
不少网友觉得,这看起来只是一个称呼的变化,却蕴藏着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肯定态度,彰显出浓厚的文化自信。但这一举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外玩家进入游戏的门槛。
文化背景的差异让很多海外玩家对游戏充满了不理解。
为了搞懂“为什么我被一只猴子吊打了?”的问题,海外玩家连夜翻阅《西游记》,企图弄明白这只叫“Wu Kong”的猴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每一关每一难又到底讲的是些什么故事,里面都暗藏着什么能够辅助通关的层层玄机……
某种意义上,Chinglish为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国际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它打破了传统语言规则,又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像是成为了一种"中间语言",让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能在交流中找到共鸣。
📖
不只是梗,更是文化
中国老梗在海外翻红,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今年6月,“Chinatravel(中国游)”火遍全球社交媒体,外国游客自行在旅游过程中创造出了“city不city”的网络热梗,使其在海内外广泛传播。
8月,十年前的老歌《今生缘》响到了海外。忧伤又充满人生哲理的歌词“我们今生注定是沧桑,哭着来要笑着走过呀……”经过海外友人的翻唱,都变得幽默又搞笑了。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00后的童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在音译成英文后被广泛传唱、陈年神曲《扛过枪放过羊》在变速后成了海外年轻人的摇舞必备bgm……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海外火不起来的。
综合来看,这些火起来的歌曲与分散项目联系并不大,甚至可能你去问一位制作过相关内容的海外博主为什么会选这些音乐来创作作品,他们都不一定清楚这些音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归根结底,无论是突然爆火的Chinglish,还是其他传到海外的网络热梗,其背后所展现的,都还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长,年轻一代对于从前的“语言羞耻”的观念似乎也在减轻。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正影响着世界上的众多国家,Chinglish和中国文化也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是否能像母语者一样专业地去使用语言,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