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分享||孩子自主阅读速度很快,家长需要干预吗?

教育   育儿   2024-12-03 22:25   江西  


爱莲子

点击音频可反复听

分享|一月妈妈


加莲子妈私人微信:lianzi004

了解更多育儿知识






以下为正文

我家娃三年级,看书非常快,经常在睡前半个多小时就可以看一本书的一大半。比如看《麦田少年文库第一辑》中的《反语国奇遇记》,睡前大约一个小时就看完了,我都怀疑他是真看进去了吗,担心他就是随便翻翻而已。这样要进行干预吗,怎么干预?@莲子妈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常都不会主动拿起书来看,只是在睡前时会去阅读,如果有时太晚上床了,就只能看一小会儿就关灯睡了。


要怎么引导他平时其他时间段(比如在周末,我看他课内作业全都做完了,也没小朋友玩了,一大把时间)也能主动去那书起来看。


你们家之前是如何放手独立阅读的?

差不多在二年级下吧,好像就他说他自己看,先不要妈妈读了。


看的比读的快。看书太快了,一套书看下来,总共没几个小时,书本还跟新拆封的一个样。总担心他没真正看进去,没吸收,白白浪费了莲子妈推荐的那些好书。

你觉得看进去了是哪种?有时候有一些问题是我们主观上的,不是客观上的,所以你对阅读的理解,影响你对阅读结果的评断。


担心是一回事,事实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担心不是对事实的担心,后期会亲子冲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觉知觉。


感觉事实是人的悲欢并不相通,真正事实是人的看法相当一致。


比如夏天气温超过38,所有人都会觉得热。但是如果是冬天,外面出太阳,一个在空调房,一个在外面,就会有偏差认知。

就是有时我会问他刚看过那本书,在讲些什么,有时他会说不上来。

那这就不是看没看进去问题,这可能就是孩子只看了自己想看的文字问题。


不知道你自己读没读过经典小说,有时候,因为不喜欢环境描述就直接跳过,只看人物对话。


你有没有自己去发现这个呢?就是抓事实。

我自己没怎么读过完整的。啥意思,不是很明白

以下为语言转文字,有部分删改——


我家哥哥也才二年级,但是我发现了一些事情,就在群里面和妈妈聊的时候,然后结合我对我家哥哥的观察,我发现了一些事情,就是人在看不懂的时候会直接跳过


我最近买了将近2000块钱科学性文字的书,是买的全是一些文字,之前上个月买的全是解读儿童文学。


我一开始买书并没想过要往科学方面走,比如说什么生物学、数学、化学、物理或者自然科学这方面走。我之前买学就觉得,孩子应该看经典的作品。所以我给除去给孩子买书的话,我会囤一些国内外经典作品,还会买国内的一些作家写的,包括丰子恺的作品。但随着买书的变化,真正让我扩开眼界去买书的,就是买万千心理以后。


因为我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是万千心理系的《儿童性社会性发展》,之前也在群里面推荐过,然后就是这本书带领我去明白孩子的东西特别多,与别人告诉我的,或者说与一些大V或者说公众号看的一些育儿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格,然后我就看完过后,我觉得这个系列的书特别好。我就把万千心理的书囤了,差不多一个书架上全是心理学的书了。


然后今年的话,因为我前段时间是就是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叫做物理研究院的中科院。和孩子一起去看了一下他的一些直播,然后最近疫情在家,我去看了北大的直播,他讲的东西比较深,就其实我也听不懂,但是我在那里看。然后我家两娃也在看,其实他们也看不懂。


这个过程我就发现了,听得懂的部分,他们会非常安静,听不懂的部分,他们就开始聊天,那这个就和阅读上有点像。


其实每个孩子做阅读,他的大脑会有一个自动的回馈神经的,就是觉得我看得懂的那部分,我就专注去看,但一旦到了一种说明要靠想象去的时候,他可能就跳过了。


你在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里面,就是好像是《少年文库》,他里面有一些文字,它是要靠想象的。其实这部分想象的文字往往就是比较难的,理解起来比较难的,但是是在学当中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融情于景是以后作文、阅读题和诗歌鉴赏比较注重的一个部分,考试经常会出现,诗歌里面会考,阅读里面会考,作文里面也是这样的。


我觉得要去反思,就是孩子看没看进去,我们的纠结点应该是在哪里。


那说说你遇到的困境,就是孩子看没看进去是一种感觉词。站在我的角度是,我感觉他是看进去了或者说感觉他没看进去,但是你又不能确定他到底是什么情况。那孩子站在他的角度也可以感觉自己看进去了,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因为我们针对的文字面不在一个点上。


作为家长的希望,孩子看进去的要求是,尽可能把这个东西背下来,包括好的句子。孩子看进去的概念就是我知道这本书写了啥,就是他虽然讲不出来写了啥,但是他把自己想看的都看完了。


所以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道是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争论点就会出来了。


我们跟孩子说他没看进去,但孩子说自己看进去了,这个地方没有对错,只是说我们的认为是有偏差的,这个时候没有对错。


但是很容易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去计较对错,就是父母觉得孩子没看进去是错的;那孩子觉得自己看进去了,没有错,最后就变成了一种亲子冲突。


我觉得在阅读上没必要针对这样的事情发生冲突,因为不值得。我觉得每一次冲突应该发生在刀尖上,就像我们的情绪一定要发生在刀尖上,就是在关键时候产生一些冲突,而不是非关键时候。


关键时候起冲突是什么样的关键?


那比如说我发现我儿子,他偷偷的拿钱去楼下买东西,然后这个钱不是他的钱,是拿着我的钱,那我觉得我被冒犯到了,我的经济有了损失。那我肯定会和他大吵一架,然后杜绝他以后再一次不经过我同意做这样的事情,那我会和他激烈的冲突一次。


像阅读、作业、学习上就尽量的避免冲突。因为学习上毕竟是以孩子的感觉为主导,父母的感觉为次要。


接下来就讲一讲,孩子看完一本长篇小说以后,为什么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个是和记忆有关系的。


我前几天刚好看到了关于这个这部分的一个说明,我拍出来给你看一下。



其实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编码记忆的时候,人会有受当时的环境和心情影响,所以他会在讲故事的时候有一种不流畅的现象,甚至他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会自己再去做修改一些细节或者情节,我觉得这是都是正常的。


接下来说说你遇到这个困境,现在你的困扰不应该是说,孩子看没看进去这么一件事,你要纠结一个点是让孩子去看文字的细节部分,就是说你要对他的阅读做一个小小的调控,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过我之前对分享的阅读看法。其实我以前最开始的一个要求,就是让孩子在看书的时候手上要拿一支笔,因为这支笔可以带着孩子更加投入到阅读当中去。


我家最开始拿笔是找不认识的字,就是圈一下不认识的字,并不用查字典,就是圈一下不认识的字,就让他自己意识到我有哪些东西不懂。


我觉得你可以改一个小技巧,就不在于纠结他看没看进去,而是改一个小细节,就是他拿笔画出他不能理解的句子。


因为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我觉得不一定所有书中的句子都是理解的,他一定是有自己的理解不了的。理解不了的句子会让大脑逃避,他直接去逃避了这句话,那我们就要给他做一个引导,就是在不懂的句子那里做一个小停留。


比如他读半个小时,找到了至少三句话是不完全理解的,或者说理解不是那么透彻的,那你再去分析他不理解的这些句子到底是什么句子。


一般来说,一个是有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句子,一个是有比较详细景物描写的句子,还有一个就是可能有动作描写的句子。像这几种不是直白的,是隐晦的类型的句子,其实孩子认识字,但他不一定懂那种意思。


你家不是有少年文库吗?那我就刚好随便找了一本其中的书圈一句话给你,像这个“父亲拿的木榔头”,其实我是不太懂的,我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



阅读有一个问题就是经常出现理解不了的一些词汇和句子,但是那些字可能都是认识的。我们只能说认识这个字,但是我们不能说我理解这个词语,或者说我读得懂这句话,所以之前有让大家一起去读字典,就是跟着教材走。


因为思维和理解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孩子)对哪些东西理解还是不理解。那我们只能让孩子的思维或者说想法,通过文字来展现,就是一些行为和小细节来展现,就是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的东西。


那这个就像是我们去肉眼看空气,发现什么都看不了,但是通过一些机器,他一定会把空气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变成一种看得见的状态。那思维也是看不见,我们要想办法弄成看得见的状态。


如果孩子通过涂涂画画,告诉我们原来他这些句子都是不理解的,那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思维在哪里,他需要做哪些突破。


因为现在我们不需要给孩子共读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去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孩子不能理解的词汇的释义,帮他写在书的空白处。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觉得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去做做这样的事情,然后他再读这个的时候,或者说他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他发现妈妈我读的懂了。这个技巧是我寒假的时候让哥哥读诗歌里面发现的。


寒假的时候因为有时间,我就写了一些诗出来给哥哥去读,然后去读诗歌的时候,发现他很多诗歌根本就读不懂,一个是他不知道怎么断句,另一个是他也有不认识的字。


所以那首诗歌我是用读三遍的方式进行的,第一遍就是圈出不认识的字,然后我再去帮他注音;第二遍就开始读一句话,然后看一下面的解释。但是我买的那一套书的解释不是那么全面的,然后我通过百度一些讲解,然后把词汇的解释抄下来。


那就发现了第一遍哥哥去找生字的时候,他是一句话都读不懂的,他觉得这个诗歌太难了,简直就是读天书的那种感觉。


第二遍的时候因为有拼音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我让他去看了释义再去读那个句子的时候,他发现妈妈我好像能懂一点点了,因为有释义在那里。


那第三遍的话就是用那个鉴赏,因为有的时候书里面一些诗歌,他本身是有鉴赏的,然后他读完之后,他就发现自己大概的了解了这首诗歌是讲什么了。


当然,读诗歌的过程当中,我并没有让他直接读翻译。


为什么没让他读翻译呢?因为翻译是译者他去解读这个诗的时候,他不是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去做的,他是用他自己理解的方式,然后他的语言是做了一些雕刻的。


这种感觉就像是装修房子,就是我们看到毛坯的时候,那种结构是特别清晰的,这里有管道,那里有油烟机,但是一套房子通过豪华装修的时候,他是完全不一样了,就可能看不到这个毛坯房原来是什么样子了,就是想象不到毛坯房的原来结构是什么样的了。


最后再说说阅读,我们不能靠着感官上的一些感觉去评价孩子的阅读行为,我们一定要通过一些可追寻的一些细节,去发现孩子遇到的阅读困难,然后再通过另外一些细节去帮他把困难克服掉。


因为大脑的雕塑的话,它是一点一点来的,它是比较难的。虽然有人说阅读多一定会提升认知,其实这还要看读的书


因为我觉得有的人青春小说可能读的特别多,他一天读十几本,但是读完这个并没有对他的大脑进行一个大的提升。


有的人可能就读哲理性的文字,他只读了一篇但是比一个人刷20本小说收获的东西要多。


就像我之前给大家说的,你去读一本青春言情小说,虽然文字很多,可能一本下来几十万字,但是你会发现读完一本,真的不如去读一则论语。


因为论语它里面包含的东西比那个青春小说更有哲理,或者说更有启发。

谢谢一月妈妈的讲解。我明白了,我纠结的是他有没把一些细节描写看进去,进而吸收,日后会学着运用。


有一个问题绘本课堂的学习书上红色有小人的部分,是在预习时就读,还是可以放在课内老师上完课后复习时阅读,哪个环节更好?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去学会分析,很难自学分析文章的。


预习就要读呀。


句子分析,不一定老师会讲得这么仔细。


一篇课文,又要做题,又要段落分析,还有和学生互动,两节课八十分钟,哪里讲得完?


老师一般是拉篇幅,挑几个重点句子分析一下,然后提问,答题,差不多一节课结束了。


还有就是用作家的好词好句问题,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就是孩子自己对自己写的文字都不是很熟练,咋能做好恰当引用别人句子的语境呢?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成文结构,和掌握写作体裁,抓到了自己擅长的写法,引用就会变得顺其自然。


那种感觉就是,孩子看完作文要求,一下子就领悟到,我要写什么事,如何写这事,情感是什么,最后如何阐述我的哲理或者表达我持有的态度。而不是,怎么写呀,我要写啥。




 往期问题回复 

点击蓝字跳转链接
孩子出现抄袭行为,家长该怎么处理?
娃犯错后不敢面对,家长该如何帮助他?
“我很纠结,有没有必要给孩子买平板?”

爱莲子
爱莲子:最亲切的亲子公众号。莲子妈:从莲子0岁开始,坚持以童谣、绘本为媒介的亲子阅读互动。每天听莲子妈讲述关于亲子那点事儿,让每个家庭拥有生动、活泼、温馨的亲子关系。欢迎/关注/分享/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