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自贡市江姐中学

健康   2024-07-23 06:55   美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母校自贡市江姐中学

肖坤华



一、前    言

1961年12月,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双枪老太婆等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意志。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好评如潮,人们争相阅读。随之,由小说《红岩》改编、衍生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话剧和戏剧《江姐》等相继问世。

由闫肃先生编剧、解放军空政文工团创作的歌剧《江姐》自1964年9月公演以来,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神州大地争相传唱。10月13日晚7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据说,毛泽东一生中只看过两部歌剧,一是在延安看的《白毛女》,再就是《江姐》。

“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粉身碎骨心也甘……面对着千重艰险不辞难,正为了祖国解放红日照大地,愿将这满腔热血染山川。粉碎旧世界奴役的锁链,为后代换来那幸福的明天。我为祖国生,我为革命长,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不贪羡荣华富贵,不留恋安乐温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百折不挠志如山。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一生战斗为革命,不觉辛苦只觉甜,只觉甜。”这就是其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也叫“春蚕到死丝不断”的歌名)的一段唱词。

歌剧《江姐》成功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歌颂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令人感动,让人难忘!


二、江姐在烈火中永生

江姐,本名叫江竹筠,四川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人,1920年8月20日出生在自贡大山铺的江家湾,8岁时为生活所迫,随母亲迁居重庆。

 江姐像


1939年,江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下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奋斗终生的志愿。

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进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虽受尽种种酷刑,但她坚贞不屈,绝不泄露党的机密和出卖战友。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重庆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年轻生命。


三、烈士陵园祭英烈

自贡市烈士陵园


自贡烈士陵园位于自贡大安区楂口山梁,建于1984年,是国务院批准的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45亩,2140平方米。

整个陵园依山造型,风格独具,纪念碑高21米,碑体形似一双高耸入云的巨手,捧着圣洁的花环,伸向万里长空,遥祭英烈忠魂。碑身由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题写,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上三幅汉白玉浮雕,分别展现出千年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漫长革命斗争岁月,碑身后为自贡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

纪念碑左侧为全国著名烈士、自贡籍卢德铭、邓萍、江竹筠等先烈的半身塑像。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聂荣臻、杨尚昆和张爱萍(都是四川人)分别为塑像题写了碑文。

纪念碑左侧隔山相望,是1988年建成的革命烈士陈列馆。


四、江姐“文G”遭玷污

江姐的坚贞不屈和对革命的忠诚,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江姐的家乡人,我们倍感骄傲、自豪,并决心以江姐为榜样,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为建设祖国献出青春和热血。

1964年夏秋,我作为盐工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幸运地来到首都北京上大学。歌剧《江姐》公演以后,我们几个远离家乡的自贡同学,对《江姐》如痴如醉,尤其钟爱“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绣红旗”和“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唱段!

然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久之后,“文革”突如其来,小说《红岩》刹时间成为了“黑小说”,作者及其书中的英雄人物被江青等人打成了“叛徒”;歌剧《江姐》不再合法、遭禁演,江姐的革命形象受到质疑……


五、历史岂容被篡改

“文革”之后拨乱反正,历史终于还了革命先烈们的清白,江姐再一次受到亿万人的景仰。歌剧《江姐》重新唱响神州大地。

如今,进入老年的我,更是常常放送和吟唱《江姐》中的那些唱段,百听不厌。

江姐是自贡家乡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大安区人的骄傲。还需要指出的是,江姐出生的大山铺江家湾距离凉高山街仅有3-4公里之遥。在共和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里,大山铺街属于大安区凉高山街道办,因而不少凉高山人历来把大山铺视为同一地区,只是近年来行政区划发生变动,凉高山反而归属了新建的大山铺镇(令大山铺人骄傲的是,这里还诞生过另一个名人,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攻打遵义老城时不幸遇难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将军)。如今,母校“凉高山中学”更名为“四川自贡市江姐中学”,更让我们感到亲切。

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大人小孩,慕名来到江姐故里参观,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六、烈士遗孤有彭云

彭云是江姐和彭咏梧烈士唯一的儿子。1965年,19岁的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人得以团聚。

1977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定居美国,任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据说,彭云曾经回到四川自贡参观,并为母亲的故里捐钱修路,以实际行动感谢桑梓地的养育之恩。


七、母校江姐中学

母校创办于1957年,最初校名为“自贡市第七初级中学”,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又名“自贡市凉高山中学”;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市学校建校先后顺序命名,学校被正式命名为“自贡市第十中学校”。2009年6月,为弘扬江姐的革命精神,经自贡市人民政府批准,母校更名为“四川省自贡市江姐中学”。

母校创建之初的1957年,仅有初一年级4个班,加上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初二年级2个班,总共才6个班300来人。

我是在母校成立后的第二年即1958年进入学校、在初中一年级学习的。当时,学校的规模不大,总共只有13个班(即高一年级2个班,初三级2个班,初二级4个班,初一5个班),一共600余人。

入学后不久,就适逢“大跃进”,大炼钢铁,高举“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总路线”三面红旗。很快全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经济不景气,物资匮乏,粮食短缺,生活遭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学校校园内江姐塑像巍然屹立


好在那时的共产党、政府和领袖毛泽东威信如日中天,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抱有巨大的信心,一心一意跟党走,不畏困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国家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那时的社会风气良好,治安环境安定,物质生活虽不甚丰富但贫富差距小,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

“文G”前毕业的5届高中毕业生(1961-1965)升学率并不很高,这是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大学招收的数量有限,全国各个战线均在收缩,特别是1962-1963年,升学率非常低,甚至母校有一届两个班还不到10人考入大学,考上“名牌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到了1964年和1965年,形势大有改观,自然与国家的经济形势的改善密切相关。

经过几代人60多年的努力,母校江姐中学旧貌换新颜。母校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合格的高、初中毕业生。学校规模更大,现有54个教学班,教师175人,其中高级教师52人,省市区骨干教师60余人,学生近3000人,是一所有较大影响的中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80多亩,政府规划面积180亩,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我们为母校的兴旺发达而欢欣鼓舞!


八、闻名遐迩的江中女子足球队

建校之初,凉高山中学男女排球队是全市劲旅,曾经代表自贡市中学生参加过四川省第一阶段中学生男子排球赛(1962年春节期间举行),因为有一个排球技术较高的体育老师龙华伦及其排球爱好者团队。那时候,排球在学校非常普及,人人都能托、垫几下排球,甚至体育考试也要考接球和发球。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江姐中学又出现了另一个龙华伦式的体育老师,这就是江姐中学女足主教练田大友。45岁的他,2004年从一片黄沙地起步摸爬滚打,深耕细作,培养校女子足球队,从2013年就夺得首个全国冠军,并受到大安区委、区政府4万元的嘉奖。据了解,江姐中学是四川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认定的“省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基地”。20年来,这支球队已获国家级冠军2次,省级冠军15次、亚军26次、季军17次,省级以上一等奖5次,培养出国家一、二级运动员200余名,先后为同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中医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142名高水平运动员,成为学校办学品牌特色之一。

田大友老师带出的江中女子足球队


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江中女子足球队


2021年3月21日,黄孟宇小校友入选U20中国国家队、中国U-20国家女子足球队-后卫。

2024年4月,中国女足运动健将黄孟宇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公示的保送名单,免试保送北京体育大学,成为自贡女足的“天花板”,既是江中女足的骄傲,也是自贡体育的又一骄傲。


九、母校恩情永不忘

离开母校几十年来,母校让我魂牵梦绕,时常在回老家时前往学校看看,心中总有一种“凉高山人”的情愫。也曾有几篇文字回忆作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2014年4月12日,我们夫妇回自贡欢迎从美国回国探亲访友的俄语老师陈宏德老师,在原道班队农家乐聚会,出席的老师有8人,同学师生有近20人,总计近30人。

“4.12”聚会在母校旁边举行


毕业50年后师生喜相逢


离校50年之后,师生们再度相聚,一同回忆起往昔那些难忘时光,感到十分激动,怀念那些已经作古的老师同学们。

令人意外的是,班主任程家谞老师缺席了这次聚会,尽管我们曾当面邀请他了。在学校居住过几十年的他,竟然找不到聚会地点!原来,我们没有发觉,他已经罹患上轻度阿尔茨海默症!

此次欢聚后,半年之内,又有历史老师陈庭培和地理老师黄为麟撒手人寰。此后10年之中,又有多位老同学告别人世,令人嘘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信哉,王勃的“千年之慨谈”!虽然,皇帝老子、引车卖浆者流,无不遵循这个大自然规律:在哭声中来到世间,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

2014年10月,在高中毕业50周年之际,我们全班有30多个同学与当年的班主任程家谞老师欢聚一堂(是我们去家里接送的他),纪念这一不平凡的日子,又重返母校参观访问,回忆过去的难忘岁月,感谢老师们的培养教育之恩,回忆过去的老师与工人师傅们,并合影留念。

携来白首重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群古稀之年的老学生重聚母校留影


十、母校60周年校庆

2017年10月1日,在母校诞辰60年之际(2017年),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大庆活动,并编辑了“校史”,列出所有历届毕业生名单。

 60年江中“校史”封面


 肖坤华应邀参加60周年校庆


原凉高山中学高、初64级毕业生照片


校老领导胡成敬、何仲翔等出席纪念会


学校举行了盛大精彩的文娱节目


 远道归来的陈宏德老师(左)与校友汤富金和陈列世参加了校庆


胡校长、陈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庆校庆


初61级和高64级学生校庆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共同欢宴母校60岁生日

(肖坤华 摄影)



十一、结    语

在我们离校即将60周年之际,凉中(江姐中学)高64级2班同学又在筹备纪念活动,预计在今年9月下旬举行,届时,几十名耄耋之年的同学将会聚首釜溪河畔,畅谈同学情,回母校参观访问,追寻往日的足迹,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这注定会是一次难忘的盛会。

母校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牵挂!


(2024年6月20日重新修改)








【作者简介】:肖坤华,男,1945年生,四川自贡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供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曾先后任中国驻厄瓜多尔、乌拉圭使馆二秘与一秘及哥伦比亚使馆经商参处一等秘书,以及中国医科院输血研究所图书情报室主任,《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杂志和《中国输血杂志》编辑组组长,副编审。










文字编辑:鲸海

责任编辑:在水一方

预览审阅:三江五湖




(向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征稿启事】亲爱的朋友, 我们很荣幸有您成为了我们的读者。我们更诚邀您投稿,成为我们的作者! 
“永远的华西”一直致力于医学及其他科学的宣教以提升公众科学水准;刊登人文作品以提升公众文化道德素养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您的作品一定会在此构织更美的盎然盛景。
具体投稿要求:
投稿请扫码关注《永远的华西》,后台联系编辑, 或请寄投稿邮箱 yydhx@qq.com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您,请在来稿中附上您的个人简介(200字以内),还有您的联系方式(微信、邮箱等)。
和我们联系确认采用之后, 在《永远的华西》发表之前, 请不要再向别处投稿或在微信群内发表, 以免被人侵权。如在投稿之后半个月内未接获采用确认通知,可自己另行处理。







永远的华西
我们的宗旨是:传承华西历史,传播华西文化;表达华西人的情感, 促进校友之间的交流;推广医学科普知识,报道医学领域最新进展; 分享医药卫护人文历史,介绍华西及其所在的地缘文化及历史。凡在华西/川医工作、学习、进修以及生活过的皆为华西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