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增程,还能火多久?
汽车
汽车
2024-11-12 07:59
北京
眼下增程的增速高于插混、插混高于纯电的市场局面,还将持续几年。厂商们纷纷追捧增程,是有长期考虑的,并非一味跟风。
11月11日下午,中汽协发布了10月份整车市场产销数据。单月来看,环比同比都涨了,但是1-10月国内乘用车销量跌了0.1%,乘用车出口倒是涨了24%。在政策强力拉动了几个月的背景下,这个成绩有点刺目。比销量增长乏力更令人不安的是利润流失。在《汽车产业的利润都去哪儿了?》一文中,《汽车人》曾提到利润的三个新去向。而跨国车企的三季报,利润下跌幅度大多也不乐观。两者叠加起来,不但国内市场的赚钱效应在衰减,全球也是如此,只不过还没到国内市场那种激烈程度。如果说现在有什么技术路线,还有足够赚钱效应的话,非增程莫属。增程不再是小众赛道
乘联会口径,今年1-10月,零售端燃油车销量878万辆,纯电销量479万辆,插混销量258万辆,增程销量95万辆,油混销量73万辆。增程占了总体销量的5.32%,而增速则达到101%,超过插混(74%)、纯电(20%)和油混(6%)。同时,增程占据总零售金额的比例为8.82%,也超过其数量占比。增程平均零售价达到29.7万元,也远超市场18万元的新车均价。简单说,增程能卖更高的价格,毛利率更高,也有助于维护品牌形象。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企业层面如果继续讨论增程技术是否落伍,已经丧失意义。增程动力系统的技术门槛低于插混,而控制软件技术含量和插混相当,两者供应链高度趋同。如果做了插混,放着更赚钱的增程不做,似乎站不住脚。这其中,蔚来貌似除外。蔚来推广和部署换电基础设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存量固投,而且必须继续持续投入资本,已经无法回头了。李斌曾提到过,高端车的增程器也得2.5万、3万元。如果和50万辆车相比,同样的钱能建5000个换电站。这个说法并不合理。前者由客户埋单,所有权属于客户;后者则必须由厂商先埋单,所有权属于厂商。客户通过接受服务,逐步消化基础设施成本,过程中要有大量的管理和人力成本,5年内还得淘汰升级。资产属于谁,谁就需要付出维护升级成本。何况,即便电池单体价格已经跌到370元和430元/KWh,但电池PACK价格仍然在1000元/KWh左右(电池PACK要增加热管理、电池动态管理软硬件和结构件成本)。如果选择40KWh电池+增程器,仍比80KWh电池PACK成本更低。有非正式消息表明,蔚来旗下第三品牌萤火虫将在2026年底推出增程车型,只不过该产品将在海外发售,国内市场上仍然坚持纯电+换电方案。和蔚来的忸怩不同,目前市场上有十几家企业已经和即将推出增程产品。目前发售和正在走申报流程的有35款产品。而市场上依靠增程起家的理想、问界自不必说,纯电和增程双修的品牌包括阿维塔、极氪、小鹏、深蓝、岚图、风神、启源、零跑、智界、仰望、哪吒、尊界(有可能)。埃安、智己和小鹏规划了增程产品,并许诺近期发布。小米也被传说要部署增程产品。增程阵营已经济济一堂。中汽协口径,从2021年到2023年,增程销量增速分别为206%、116%及173%;而同期纯电车型,销量增速分别为157.4%、67.5%及24.4%。市场上的示范效应,已经让增程从中高端车,逐渐下移,甚至抵达了15万元级别的市场。不过,增程的发展时间明显短于纯电和插混,基数也很小。2020年只卖出去3万辆增程车,而同期纯电销量91万辆。2021年,纯电、插混、增程在新能源阵营中的份额分别为:82%、15%和3%。而2023年,则为66%、25%和9%。2024年1-10月,比例为58%、31%和11%。插混增速快于新能源整体,导致其相对份额不断扩大。增程的立足之本
当初理想开始做增程,对外主要的理由,是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不能便利地满足所有纯电的需求。内部能力上,插混涉及的变速箱(当然也可以做单档混动),以及电机介入前后的复杂控制逻辑,理想当时搞不定。而增程就简单多了,电机不直驱车轮,只须找个合适的介入点(依据电池Soc),给电池充电。控制与反馈是单回路的,比较容易上手。即便如此,理想当时也没能力研发专门的增程器,而选用了东安出品的内燃机,这款内燃机本来是给燃油车用的。燃油车发动机与增程器最大的区别,在于工况不同。燃油车发动机必须覆盖800-6000rpm的转速范围,并尽量在跨度如此之大的转速下,优化燃效和热效。相比燃油发动机,插混专用内燃机可以工作在一个狭窄的转速区间内,其热效率甜区只跨过狭窄的工况范围。而增程器则更进一步,不但工作在更窄的转速区内,阿特金森循环的最佳热效率可以基本上控制在一个点,理论上能做出比插混更高的热效率。在功率元器件能力翻番上涨的今天,增程和插混可以轻易将电气系统功率做到300KW以上。以往HEV受限于电气功率的前提已经消失。电池从辅助动力源,上升到主动力源,因此也进一步减轻了对内燃机的技术要求。纯电、插混、增程,无不如是。燃油发动机做不过跨国厂商的中国品牌们,还是非常愿意创造自己的优势赛道。何况,已经有品牌趟出路来,市场已经认可了增程产品,还接受了增程足以匹配中高端产品的定位。李想在2023年11月表示:“现在做插混的品牌,会在未来一两年都将转换成增程。这个判断可以在2025年来验证。”这可能将技术路线绝对化了。对于销量上百万、产线漫长、子品牌一堆的集团而言,可以同时推进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增程改良路线
增程相对插混的短板,比如馈电时NVH的控制、馈电时保电和保功率面临更多的两难等(高速馈电能耗急剧增加,属于后者的衍生结果)。目前这两样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新出现的厂商们,开始强调自己并非传统增程,而是“超级增程”或者“新增程”。叫什么名字不重要,要么是寻求更大的充放电倍率、更大电机功率了,要么是优化增程器工作策略。在体验优先的前提下,大家的目标基本都是更好地平衡保电和保功率。如今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似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谁也不能玩出新花样来。而宁德时代推出的“骁遥电池”,号称“增混”专用电池(是不是业内首款增混电池,有争议),续航400公里、4C超充。这是一款钠锂电池,钠的低温性能更好,用于给锂电池保温,而且充当后者Soc标定基准,解决铁电池低温标定不准的问题。快马加鞭推进增程业务的主机厂,对这款电池还是挺感兴趣的,因为它切中了增程场景的痛点。预计到2025年,包括广汽、岚图、奇瑞、吉利等30多款增程车,都将配备这款电池。增程也可以做小车
现在市场已经认可了大车做增程。在大车上,增程的思路和插混也就有了分野。电池做大、保有更多的纯电体验,续航又远超同级纯电。所以市场证明的增程路线,是更大电池、更大增程器功率、更大车体,价格自然也更高。增程做成大车更能凸显全能场景优势,这一点已经被证实了。但增程能不能做小车,比如B级轿车和紧凑型SUV。现实证明,电池、增程器功率和车体都做小了以后,就必须面临和插混比馈电场景的挑战。为了纯电体验上胜过插混,增程小车的电池仍然不能让步太多,基本也都在40KWh以上。那就得在电机功率、增程器排量上妥协,电机功率降到200KW,排量到1.2T。其实这类增程产品,同样追求比同级更大的空间。相对于高预算大车,这类产品的馈电油耗要到6-7升,馈电NVH也要差一些。这类消费者也是使用成本敏感者,倾向于将增程小车当做纯电来使用,即尽量避免用油。鉴于用油的体验不好,只作为特殊情况下的动力备份,理论上,增程小车应该相对插混没有优势;实际上,小增程同样拥有相当的目标消费者,他们多数以此替代了A级燃油车。零跑就凭借增程和纯电双修,月销上了3万辆。现在“零跑路线”也有不少传统车企跟进。他们旗下的多个子品牌,亟需做出产品区隔,强化优势场景,重点是逐步替代燃油产品。增程是电池能密、充放电倍率、补能效率不满足需求时的过渡产物。之所以增程一开始鲜有同道者,可能是因为业内过高估计了电池性能增速。如果固态电池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实用价值,那么增程将过渡相当长一段时间,至少进入下一个十年(2030)不成问题,而且因其特殊的场景优势,不会被插混排挤掉。也就是说,眼下增程增速高于插混,插混高于纯电的市场局面,还将持续几年,并可能蔓延到其他充电基础设施更加不足的市场。基于这种判断,厂商们纷纷追捧增程,是有长期考虑在里面的,并非一味跟风。
【版权声明】
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邮箱:qcr007@126.com
电话:010-63135250
【汽车人】中国车企投资墨西哥,前景堪忧
【汽车人】汽车产业的利润都去哪儿了?
【汽车人】保时捷,在华衰了
【汽车人】奔驰三季度利润腰斩,中国市场成最大拖累
【汽车人】上汽,急了!
【汽车人】大众中国:裁员的背后
【汽车人】出口遇堵,中国车企何去何从
【汽车人】全球车业裁员潮来了
【汽车人◆葳漪专栏】为追流量全民营销?且看姜萍和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