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HOPE ALWAYS”为主题的第一届白血病希望论坛于2024年12月28日顺利落幕。本次论坛将聚焦于急性白血病全程管理,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感染并发症的管理。为了进一步推动白血病治疗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在此期间,我们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接受采访,从急性白血病治疗全局,管理全程出发,向血液肿瘤领域及抗感染领域同道输出自身经验,剖析感染痛点、结合权威指南与前沿进展、融合经典与创新策略,为广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铺就长期生存之路。
持续希望,HOPE ALWAYS
第一届“HOPE ALWAYS”白血病希望论坛启动,强调急性白血病全程管理,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感染并发症的管理,提出“全程全局管理”理念,以期让患者的生存希望得以长久存续。
全程全局管理,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为了创新
马军 教授
对于2030 年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达到 46.6%目标1,我们任重而道远。白血病有诸多亚型,且存在多种并发症,需要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和精准治疗,全程管理至关重要。本次会议聚焦白血病全流程、全系统管理,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为了创新。生命至上,生命高一切,为了患者更长久的生存,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我们共同努力奋斗。
弥补既往局限,重视全程全局管理
王建祥 教授
既往白血病治疗的管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侧重于单一的治疗手段,缺乏个体化的管理,同时还忽视心理和社会支持,影响治疗效果。本次会议关注了白血病治疗的全程全局管理。全程全局管理可以优化治疗流程,从而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全程全局管理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关注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全局全程管理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全程全局管理是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
吴德沛 教授
要实现让白血病患者生存希望得以长久存续这一核心目标,白血病的全程全局管理在这其中具有关键作用。首先,全程全局管理可通过整合MDT团队、精准检测分型等手段,建立标准化的诊疗和随访流程,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其次,在全程管理中,通过定期的随访和监测、长期管理,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再者,通过全程全局管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机会,有助于促进医患沟通。
把握核心关键要素,落实全程全局管理
胡豫 教授
要确保血液病患者全程全局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掌握并落实多学科协作团队、个性化治疗计划、患者教育以及随访体系等关键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血液病患者全程全局管理的核心框架。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些要素,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系统、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方位出发,正视全程全局管理理念
刘启发 教授
急性白血病全程全局管理包含对原发性疾病本身、以及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的并发症、药物毒副作用的管理。而且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更应全程管理,急性白血病需要长期反复治疗,初始药物的选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调整都体现了全程全局管理的重要性。最后,需要强调,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愈”概念,已延伸至不但要治愈,而且要让患者活得更好、生活质量更高,这也属于全程全局管理的范畴。
全程全局,原发疾病管理重中之重
急性白血病全程管理贯穿于整个病程。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如今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领域新药频出,延续经典,并探索新型药物,积极调整药物选择,有望进一步完善急性白血病全程管理模式。
35年改革、60年突破,白血病全程管理更待未来
马军教授
改革开放的35周年,我国血液肿瘤领域快速起步,过去60年来,血液肿瘤治疗的创新和进展代表了整个恶性肿瘤治疗的发展。此外,血液肿瘤的诊疗体系系统逐渐完善,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血液肿瘤专科医院和科研中心,全程管理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个体化和更加规范化的医疗方案。国家也加强了医保体系建设,保基本、保大病救助,大大减轻了血液肿瘤患者的负担。
近60年来,中国白血病领域不断突破:上世纪九十年代,三氧化二砷成为全球公认的M3型白血病的金标准方案,被国际同行称为M3型白血病治愈的“哈尔滨方案”。阿糖胞苷+伊达比星的“7+3”化疗方案在中国上市已经30多年,仍然是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诱导方案。近年来,奥加伊妥珠单抗(InO)作为复发难治B-ALL领域的首个ADC,不仅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性可靠,是成人复发难治B-ALL治疗领域的里程碑2。
聚焦原始创新,引领血液肿瘤全局发展
胡豫 教授
作为新一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将聚焦原始创新,引领血液肿瘤发展,进一步推动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联合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在AML方面,针对不同患者的预后分型和基因突变的情况,提供更加精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基于经典“7+3”方案,探索联合不同的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治疗药物。在ALL方面,关注免疫治疗前移的探索,最新的NCCN指南已推荐免疫治疗用于Ph- B-ALL患者的诱导治疗和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的巩固治疗3;同时也注重患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免疫等综合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与治疗方案。最后,重视新药研发,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经典化疗联合方案仍是AML全程管理的基石
刘启发 教授
近几年靶向药物及新一代免疫药物的出现,为AML带来了较大的进展。但从目前现有的情况来看,化疗仍是AML治疗的基石,尤其是经典的“7+3”方案。即使面对出现突变靶点的患者,也可在“7+3”方案基础上联合靶向药物。我们团队也有一项关于化疗治疗AML的研究发布于2024 ASH大会。该研究关注AML首次完全缓解后患者的首次巩固治疗方案,比较高剂量阿糖胞苷联合伊达比星(IA3+3)方案和高剂量阿糖胞苷单药(HDAC)的疗效4。结果显示,IA3+3组的MRD阴性率达到65.2%,明显高于HDAC,而且IA3+3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也有明显改善4。
免疫治疗前移对ALL全程管理的最终结局意义深远
王建祥 教授
ALL既往治疗手段(化疗)的缓解率有限,随着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和疗法的出现,ALL 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为了挖掘免疫治疗的更大价值,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免疫治疗前移。未来,免疫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关口前移。
吴得沛 教授
免疫治疗为R/R B-ALL患者带了新的选择,如INO-VATE研究充分证实了InO在R/R B-ALL中的疗效和安全性5,而且,也有多项中国真实世界研究证实,InO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与其在临床研究中一致6-8。
鉴于此,免疫治疗得到了权威指南推荐,而且治疗线数逐步前移,极大地推动了ALL治疗的格局更新,目前2024年最新版NCCN ALL临床实践指南,已推荐免疫治疗方案用于ALL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及挽救治疗全阶段3。同时,在当前ALL领域,整体诊疗策略已从临床复发/缓解指标驱动的诊疗决策模式向以MRD等分子生物学指标驱动的决策模式转换。而且根据2024 ASH大会的前沿进展,也可以看出早期使用免疫治疗,可有效改善ALL患者的深度缓解情况。
全程全局,感染并发症管理不可忽视
在白血病的全病程中,感染并发症的管理也是重中之重,而且如今白血病诊疗环境复杂,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之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已发生变化。面对严峻形势,从全局出发,早期识别、合理选择药物管理已成必然。
关注真菌感染,遵循指南选择抗真菌感染治疗
马军教授
感染是白血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其中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毛霉及肺孢子菌愈发受到临床关注。如今,治疗药物进展加快,有了三唑类、棘白菌素类、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等可选择。艾沙康唑是新型唑类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9。上市后1年迅速进入医保10,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适合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全程管理中的真菌感染治疗,已成为众多权威指南推荐的侵袭性曲霉感染及侵袭性毛霉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11-13。
白血病全程管理抗真菌至关重要
选择药物应综合考量
王建祥 教授
由于患者群体的变化、患者年龄的增加、真菌流行病学的不断变化和新出现的唑类耐药性等因素,抗真菌预防仍是挑战。2024 ASH大会的一项大型报告显示,白血病治疗过程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如在接受维奈克拉/去甲基化药物的患者中,发生率为 5%-16.1%14。总体来说,在白血病治疗全程进行真菌预防仍有必要,但可以适当采取调整措施。而且对这些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时,应从疗效、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依从性等多个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
刘启发 教授
血液系统负责免疫的管控,血液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都会影响免疫功能,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跟自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血液肿瘤及恶性血液病患者长期处于免疫力低下状态,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目前临床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都存在尚未满足的需求。而且抗真菌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面对长疗程的药物管理,应从药物机理、疗效、长期副作用等方面全程考虑,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广泛覆盖曲霉和毛霉感染
应对流行病学变化
吴得沛 教授
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部的流行病学统计结果为例,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为曲霉感染,其次是侵袭性毛霉病,毛霉感染的比例有所上升。而且不同类型的侵袭性真菌病中,毛霉感染较其他(曲霉、念珠菌、肺孢子菌)感染预后更差15。面对以上变化,建议临床在诊断方面,早期检测、综合应用影像学等多种检测方法,同时采用新型精准检测,提高霉菌检出率、缩短诊断时间;在治疗方面,使用国内外多项指南/共识推荐的侵袭性曲霉/毛霉感染的一线治疗——艾沙康唑11-13。我们中心正在进行的一项真实世界回顾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侵袭性曲霉/毛霉感染患者接受艾沙康唑治疗,整体应答率及艾沙康唑初治治疗的应答率均较高,而且治疗期间也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输液反应、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15。
早期识别,合理管理CRE感染
胡豫 教授
血液肿瘤患者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细菌(CRE)感染的高危人群,而且死亡率高16。因此,做好血液病患者 CRE 感染的早期识别和管理显得异常重要。首先,应高度警惕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基于风险评估标准,对高危患者于入院时及入院后每周一次进行CRE主动筛查,粪便可作为筛查的最佳标准。其次,对满足条件的特定人群考虑进行CRE感染的经验性治疗,而具体的药物可参考指南推荐,选择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于非产金属酶的CRE感染者,宜选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单药治疗,其次可以选择其他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16。
重视CRPA威胁,慎重选择治疗策略
刘启发 教授
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已成为一种特别令人担忧的病原体,尤其是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已造成较大的威胁。由于CRPA的耐药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这使得传统抗生素疗效较差,从而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根据最新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被推荐为对抗CRPA的一线治疗选择17-19,为解决CRPA耐药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END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王建祥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北京协和医学院 首批长聘教授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
国家血液内科质控中心(筹)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J Hematol & Oncol 副主编
Blood 编委中华血液学杂志 主编(2012-2016)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2012-2015)
“杰青”、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卫生部突贡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CD19、CD33 CAR-T主要研发者
白血病治疗领军人预后分层、强化诱导、全程管理,显著改善了急性白血病的疗效
牵头制定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部诊治指南
NIH博士后杰出研究奖
第十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
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
吴德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
胡豫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前任院长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亚太血栓与止血协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会常委
湖北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主委
刘启发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院院长、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亚太地区血液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细胞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血液肿瘤首席专家
此资料应仅在其原始链接位置观看。对于经其他途径查看到的内容,辉瑞不承担责任。请单击文档旁边的链接/二维码,以获得说明书信息。
参考文献:
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5380.htm
2https://www.pfizer.com.cn/zh-hans/news/press-release/683
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Version 3.2024.
4.Zinan Feng, et al. 2024 ASH abs 972.
5.Kantarjian H M, et al. N Engl J Med. 2016 Aug 25;375(8):740-53.
6.EHA Library. Cai Z. PB2353. EHA2024.
7.Mengnan Lv , Yi H,et al. PB1731. EHA2023.
8.EHA Library. Liu SY,et al. P387. EHA2024.
9.范洪伟,译.桑福德指南抗微生物治疗指南[M].50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86-86.
10https://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shbx_4216/gsbx/202401/P020240117600180317106.pdf
11.Patterson TF,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63(4):e1-e60.
12.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毛霉病专家共识工作组.中国毛霉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2).
13.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3, 44(2) : 92-97.
14.Meinolf Karthaus, et al. 2024 ASH.P5187.
15.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data on file.
16.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 41(11) : 881-889.
17.Tamma PD,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24 Aug 7:ciae403.
18.Pintado V, et al.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Engl Ed). 2023 Jun-Jul;41(6):360-370.
19.Paul M, et al.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2 Apr;28(4):521-547.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编号:PP-CRB-CHN-1566 到期日:202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