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朋友问:“我想请教一下,我有两个来访者正在服用抗抑郁药,俩人都进入了平静的感觉,问什么感觉都说很平静,有个来访之前服抗焦虑药的时候还经常会哭,另一个来访刚来咨询时也会哭,后来服药后很少哭了。这种情况有可能跟药物有关系吗?当然,我也在关注其他动力,同时也好奇抗抑郁药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老刘医生答:“您好,我试着去理解你这个问题。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里面特别强调,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就是自我的同一性。自我的同一性里边其实强调的有一条很重要的点,就是自我的统一性,他认为自我在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很多时候,自我的统一性,连续性,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阻力。比如:
有一些青少年说,其实在没有吃药之前,自己的认知里面自己是很差的,各方面不如别人,是父母的累赘,所以在这样的认知下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情绪低落,然后悲伤、担心、焦虑等等,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出现了非自杀性自伤,情绪不稳,然而服用了抗抑郁药以后,我理解为是越过了青少年的思考,强行的把青少年的情绪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其实抗抑郁药一周到两周起效,药物起效的作用主要是使情绪得到一种稳定,它不能迅速的改变他的负性的认知,所以说很多青少年就会说“我还是认为自己很差,但是呢,我觉得我自己很差的时候,情绪突然的就没有了,甚至有可能情绪刚刚出现,就被一种神奇的力量给克制了,我变得很麻木,变成了好像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青少年就出现了矛盾,“我是谁呢?我呢,一边感受到自己很差,但是我为什么很平静呢?我是不是分裂了呢?”这就是自我的统一性出现了问题。
然而自我的同一性又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发展任务,青少年十分在意,所以为了追求这种“统一的”感觉,很多青少年选择停药”。
欢迎大家留言,互相讨论,也可以留下您的问题,我试着去解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