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刘医生,原名刘建华,一名心理医生。在老刘的临床工作中,老刘医生始终以人文医学,以患者为中心为治疗理念(详见老刘医生的自荐信)。但是老刘医生的医学人文理念是什么样子的呢?如何运用理念去工作呢?接下来,我跟给位小伙伴们分享一下:
思维导图
精神科与人文医学体系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我们构建精神科与人文医学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1.两个结合
1.1魂脉:马克思主义
1.1.1为人民服务: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精神科与人文医学体系中,要求医护人员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无论是治疗方案的制定还是日常的护理关怀,都要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
1.1.2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精神科领域,医护人员通过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使其能够重新回归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而患者在康复后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1.1.3生命间性: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在精神科治疗中,不仅要关注患者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状况,还要考虑其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倡导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患者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1.2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1民本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以民为本,在医学领域体现为对患者的关怀和重视。这要求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将患者视为医疗服务的核心。
1.2.2道家思想:《道德经》有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体现了一种以他人之心为心的理念。在精神科与人文医学中,医护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痛苦和需求,以同理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从而更好地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1.2.3中国传统医学思想: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念,注重从身心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治疗疾病。《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中国古人也和心理咨询一样,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病人开解内心的困扰。这些思想为精神科的人文医学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如在治疗中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人文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医学理念
2.1对患者的价值,也是对医生自己的价值
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医学理念,不仅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也能让医生在实践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2.2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人文医学的关键。医护人员要学会倾听患者的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选择,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从而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配合度。
2.3巴林特小组的理念及形式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通过小组内成员的自由讨论和多维度分析,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医生的自我觉察能力和共情能力,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2.4精神分析师比昂的“涵容”理论
比昂强调治疗师要具备涵容患者情绪的能力,在精神科临床咨询中,医护人员要能够承受和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将其转化为对患者有意义的信息,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2.5心智化的沟通
心智化沟通要求医护人员能够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内在感受,识别心智化、伪心智化、非心智化等三种状态,分辨自我、他人、想法、感受等四个维度。同时教会医务人员与患者以心智化模型进行沟通,并教会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建立心智化的沟通方式,这可以帮助医患之间、患者之间可以推己及人的思考彼此,促进人际之间的理解与共情,促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沟通与家庭、社会中的和谐沟通。
3.人文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过程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过程中,从患者初诊时的全面评估,包括身体检查、心理测评、病史采集等,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再到治疗过程中的密切观察和调整,以及治疗后的康复指导和随访,都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沟通,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3.1初始访谈
初始访谈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师的初始访谈,也不等同于精神科的晤谈,是一种整合式的具有心理动力学为背景的临床访谈方法。融合了精神分析的共情,倾听,自由联想等技术,又按照精神科医生的基本功——精神检查的诊断模式,指引患者在有温度,被看到的环境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方式,弥补了患者感觉医生冷漠,感到被拒绝的体验,更愿意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3.2关于辅助诊断的检查(抽血,心理测评等)
老刘医生会从患者的经济水平,上次心理测评的时间等角度,斟酌患者是否做相关检查;当必须要做的检查,老刘医生会详细的与患者沟通,告知检查的目的,以争取患者的理解,更好的更科学的帮助患者。
3.3人文视角下的诊断解释
老刘医生一直秉承着敬畏之心。拿青少年为例,青少年的人格是发展的,病情也是发展多变的,所以老刘医生不建议在短暂的门诊评估后,就立即给青少年下明确的诊断,这可能会误诊,也容易为TA们贴上标签,给家长及青少年本身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暗示,对TA们的疗愈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复诊,结合多家医院的诊断参考,基本上青少年的诊断明确时,老刘医生也会在共情到家长羞耻感的时候,帮助家长接纳诊断,配合老刘一起帮助青少年疗愈。
3.4人文视角下的药物治疗
传统的医生开药,医生站在权威的一方,医患关系采取:主动与被动式。而老刘医生多年临床经验,给患者开药,对于医生来说很简单,但患者药物依从性,也就是配合医生坚持服药更重要,因为精神科药物,坚持服用才有效果;据统计,青少年停药率超过50%。老刘医生一直试着去理解药物的心理意义(详见老刘医生公众号文章“你说药不能停我就不停?”)通过了解药物跟患者的心理连接,帮助患者坚持服药,早日康复。
3.5人文视角下的心理治疗
老刘医生采取心理动力学为治疗理念与技术。特异性的是共情能力比普通的治疗师强;心理治疗中的设置:老刘可以允许来访者以月结的方式缴纳治疗费用;也允许来访者可以有2次随便违约而不用缴费;家长访谈免费;治疗费用在同等水平治疗师中,性价比高。
(这些设置的意义,大家如果感兴趣,我会后续给予解释)
总结
精神科与人文医学体系的建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同时借鉴精神分析思想在临床咨询中的共情性态度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思想理念。通过“两个结合”,为人文医学体系注入灵魂和根基,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医学理念和诊疗过程,提高精神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
小伙伴们阅读此文后,如果有什么想跟我讨论的,请给我留言;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我一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希望医学人文的理念影响更多的医者,希望每位医者都能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