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尚书》“作民父母”的观点对荀子影响很大;“以民为本”的思想对孟子影响很大;惠民、安民的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尤其深刻。荀子“为民”观念的普遍化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意义,其“畏民说”重视人民可能具有的颠覆政治的力量,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警惕和警告。在一些语句和思想表述上,荀子与孟子有相通之处,荀子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孟子的影响。荀子讲“为民”“爱民”的同时也强调“尊君”,采取了儒法合一的结构和提法,这是荀子跟孟子的重要不同,反映了战国后期法家理念对社会越来越大的影响。荀子思想具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综合性等特征,除法家外,墨家“节用”“兼利”主张对他也有影响。孟子“民贵君轻”的观念不仅超越了《尚书》的政治观,也超越了孔子和在他以前的先秦思想家,达到了真正的民本主义政治观。“民为贵”是孟子政治观的代表,“与民同乐”则是孟子政治观的核心。孟子把“得其民”归到“得其心”,这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代表性总结。
君民论是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的儒家,从《尚书》到孔子、孟子、荀子,都有很多精彩论述,在今天来看仍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一方面追溯孟子、荀子君民思想的源头,另一方面在孟子、荀子思想比较中重点论述荀子的君民思想。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君民思想不是凭空来的,它有一个几百年传承发展的历史。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关于君民观的政治思想,在根源上都是由《尚书》发展而来的。溯源《尚书》的君民说,探讨儒家思想在根源上的一些重要思想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孟子思想、荀子思想的历史来源。
一、《尚书》和孔子的君民说
二、荀子的“为民”“畏民”说
三、荀子的尊君爱民说
四、孟子的君民说
结 语
比较孟子和荀子对君民关系的论述,总体上来看,孟子是偏于理想主义,荀子是偏于现实主义,这个观点是冯友兰先生很早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荀子》中也包含若干理想主义的成分,《孟子》中也不乏一些现实主义的成分。理想主义不是脱离现实空谈,孟子看问题更多是从价值的理想看,应该怎么做。现实主义是指荀子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更多从政治的综合实际效果来看,这是两个人在许多问题上有所不同的重要根源。在历史上,孟子的君民关系论有民主性、开放性,更受推崇,在今天也更有时代意义,而荀子的相关主张曾备受批判,在近现代曾被认为是君主专制的渊薮。实际上,荀子的思想也包含一些民主、民本的因素,在今天也是值得重视的,只不过因其现实主义立场,他更多看到人性的阴暗面,展现出较为务实冷峻的一面。
作者: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儒学研究。
原载:《东岳论丛》2024年第8期